三原社教忆事《二》, 赵德叶

赵光煜

<p class="ql-block">作者 赵德叶</p> <p class="ql-block">  《续》</p> <p class="ql-block">《三原社教忆事之五》</p><p class="ql-block">《吃派饭》</p><p class="ql-block"> 三原县张家坳公社丰王大队七队的社教队员进村后,工作队长老李,带领着我和王立功,被安排住进了贫农老乡提供的窑洞。第二天社教工作便顺利地开展起来。社教队员一日三歺怎样解决?上级考虑到阶级斗爭形势和便于开展社教工作,决定吃派饭.队长老李首先选择到几户贫下中农家庭去吃派饭。一天一户,一天三顿饭,轮流吃。第一次去吃饭,由于怕走错了人家,吃饭时间到了,老乡要到我们住处去接。以后认识了家门,到吃饭点我们就自己去了。工作队进村后,各家都希望工作队能到 自家来吃饭。盼望工作队能到家吃饭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能显示出他家政治上可靠,政府对他家的信任,他们感到光荣。第二个好处,作派饭人家县里按天进行现金补助。当年农民较穷,种地现金来源很少,手头上缺钱,派饭补助的钱虽然不多,但农民们也感到很划算。陕西三原县地处原上,当年农村施行集体经济,生产队以种植小麦和棉花为主,队里蔬菜种植很少。农民们为了吃菜,都是利用早晚闲暇时间在山坡上,地边地角开荒种些瓜果蔬莱,供自己食用。夏季蔬菜生长旺季,吃菜不成问题,但到了秋冬季,天寒地冻,就没有蔬荣吃了。当年三原地带秋冬季农家都习惯用红苕作菜吃。红苕本不属于蔬菜,红苕北京叫白薯。当年社教正值秋冬季,我们吃的菜主要是用红苕作的莱。吃派饭,陕西农家的主食一律都是面食。面食中以热汤面为最多,也有时吃烙饼和馒头。为什么大多数农家选择以热汤面为主食呢?主要是吃起来顺口,省粮又省菜,对莱的要求不高,热汤面配上一盘炒红苕莱就行了。要是吃馒头和烙饼,不但费粮食,同时也费菜。随着社教运动深入发展,吃派饭逐渐发展扩大户数。到社教结束时,七队只有二户我們沒去吃过派饭,一户是富农马春明家,另一户是一個单身汉家。富农家不去吃派饭的原因,是吃了飯后,阶级立场就會出问题。单身汉家不去吃派飯的原因,是家里沒有婆姨作饭。单身汉家里條件太差,他每天饮食时间不定,每頓飯他都是窮對付。沒有婆姨的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俗話說光棍吃飽了狗都餵了!我們那能去那样的家去吃派飯呢?参加三原社教,我吃了几个月派饭,走进过三原农家几十口窑洞,品尝过三原几十位婆姨作的饭菜。五十多年了,回想当年到老乡家吃派飯情景犹在。在主人的引導下,我們走進老農家的篱芭墙中安裝的大門,老農家一般每戶都有2—3口窑洞。作飯的炉灶都支在院中,婆姨用砍來的柴草燒火作飯。社教隊員吃飯都是被安排在主窖洞內,我們在桌邊坐好后,他家的婆姨就會把飯菜端上桌,給每人盛上一碗面后,就退出了窑洞,由他家的男主人坐在窖洞內陪着。當需要什麼東西時,男主人一招喚,婆姨就會把東西送進來。我記憶中,七队有贫农出身的两兄弟,成家后曰子过的差距很大。两家作的饭菜口味也完全不同。哥哥家窑洞内光线明亮,家俱被褥干净整齐,饭莱作的可口。而弟弟家窑洞内光线昏暗,家俱被褥脏乱,饭莱吃起来乏味?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经过思考我恍然大悟,兄弟俩虽然条件基本相同,但娶的婆姨不同。婆姨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婆姨是一家之主呀!善于持家的婆姨能很好地调动家里的成员干活,家里的汉子不能偷懒,能勤快地干起话来,当然家庭干净整洁。再说饭莱吧,哥哥的婆姨聪慧勤劳,善于学习,烹饪技术高超,面条切的粗细一致,煮的筋道。红苕切成细絲后,泡在凉水中漂去表面的淀粉,捞出后淋去水,快火炒熟加上点醋及调料,味道香脆可口。而弟弟的婆姨,懒于学习,加工工艺粗糙,面条和红苕切的粗细不匀,红苕絲也不淋水,烹饪时火侯也掌握的不好,所以煮出的面条和红苕莱黏糊糊的,很不好吃。通过三原吃派饭,当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找婆姨绝不能只追求颜值,聪明勤劳是最重要的,颜值不能当饭吃,只要你能娶到一位勤劳聪明的婆姨,她就能经营好家庭,她作出的饭莱,就能使你的舌尖一辈子感到滿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原社教忆亊之六》</p><p class="ql-block"> 《狼》</p><p class="ql-block">陝西三原县张家坳公社位于原上。原上是地势较高的平原,但也不是一马平川,原上地势也有起伏不平,存在着沟沟岔岔。我参加社教工作的丰王大队七队就靠近一条沟岔,当年进村后我曾到过沟边,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观看这条沟的风光。这条沟南北走向,沟很深很宽,沟的那边就是别的大队了。这条沟从高处到沟底有几十米深,沟的宽度有一百多米,沟底地势平坦,中间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河。河两岸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地,沟的两侧,黄土山坡地势高低不平,生长着茂密的灌木丛有一人多高,各种丛生的杂草齐腰深。整条沟人迹罕见,寂静无声,只是不时有烏类发出叫声,从灌木丛中飞起。整条沟看不到人工加以修整的痕迹,完全是多少 年风雨冲刷自然形成的面貌,这条沟呈现给人的是典型的原生态景像。听队里的农民说,他们到沟边割草收干柴时,经常可以看到兔子,老鼠、蛇等动物在草丛中窜出。這条溝还经常有狼群出沒。為了防狼,七隊在靠近溝邊的村子的入口处,黃土坡牆上,农民們用白灰涂画出許多車轮大小的白色的圈。據說狼最怕白色的圈子,狼看到白圈后就不敢進村了。有一天晚上我們到大隊部開社教會回來很晚,回到住處窖洞,我們三人躺在炕上還沒睡着時,就聽到窗外遠處傳來噢⋯⋯噢⋯⋯的低沉的長嗚叫声!隨後就傳來附近的狗的叫声。我們三人都被驚醒了。這是什麼動物在嚎叫?不是狗叫的聲音,狗的叫声我熟悉是短促而清脆的。躺在炕上的隊長老李他說:這是溝边狼的叫聲。聽說是狼的叫聲,我的心情不由得緊張起來。老李說不要害怕,狼不會進村里,狼不會傷害人。我們三人躺在炕上靜靜地聽遠处的狼的叫声,仔細听,不是一只狼叫的聲音,至少有兩只狼。那一夜,等远处狼的嚎叫声消失后,我才進入梦乡。1965年參加社教時农村还很貧窮,我在的丰王大隊七隊農民們過的生活簡單而單調。農民們以太陽為時鐘,當東方破晓,人們日出而作,起床后走出窑洞,挑水作飯,家家院落冒起炊煙,隨后開始了一天的農家田园勞作,日落而息,收工吃飯,天空变暗,月亮升起,窑洞的燈光逐個点亮,然後燈光又逐個地熄灭,人們上炕睡覺,進入了夢鄉。而與此同時,在原生态的沟岔內動物們是另一番景象。習慣于昼伏夜出的野兔,老鼠、狼等動物們跕出了洞穴,在月光下野兔、老鼠開始寻找食物,狼則開始進行捕食。當東方發紅日出之時,狼及動物們又都钻進了它們的藏身洞穴。當年農民們昼工夜眠,野生動物們昼伏夜出,他們相互不干扰周而復始地生活着。五十年前農民們手上錢不多,身穿着純棉布衣,種地施用的是糞肥,不噴撒化肥和农药,吃的是產量不高的糧食和自產蔬菜,日子過得很艱苦。如今農民們脫貧有錢了,混身上下穿上了化纤混紡的衣裳,種地再也不施用糞肥,而是大量地施用各種化肥了,大量噴撒農药杀灭了病蟲害,糧食和蔬菜產量是大幅度㮛高了,農民生活是富足了!但歡喜之中也存有忧患,進歩之中也隱藏着倒退!從現代生活的視角看過去,當年農民渾身上下穿的是純棉布衣裳,按現在分类属於《生態紡織品》范畴,穿生态紡織品對於人身體無損害,現在不但價格不菲,而且還是很難買到的。從現代農業視角看,當年農民們吃的糧食和蔬菜,由於土地始終不施用化肥和農药,糧食和蔬菜無污染、無殘留重金屬,人食用后有益健康,現在被稱之為《有機食品》,如今這種有机食品的價格是同品种一般食品價格的几十倍。現在農民要想回到過去,种植無汚染的有机糧食和蔬菜,那是難上加難了!你要想種有机食品,土地至少要經過五年以上不施化肥和農藥,要 經由專門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對土地化驗認證合格后,還要按種植要求嚴格施行,每批農產品都要進行化學檢驗,合格后方可承認你種植的糧食和蔬菜是有机食品。話再說回來,這些年不但农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沟岔內狼的生活狀況也發生了巨大变化。當年三原的溝溝岔岔,人类不去侵入,留給了動物們原生態的一片自由活动的栖息地,因此生物是多樣性的,動物種类是繁多的。那个時代狼以野兔、老鼠和野果為食得以長期生存和繁殖。近五十年政府為了扩大耕地,農村進行了大規模的开垦荒地,河溝河岔的樹林被砍伐了,沼澤地被填平了,生態遭到破壞。小動物四处逃窜,狼由於沒有了栖息地,沒有了食物,走頭無路,又遭到人類猎杀,因此狼的數量急骤減少,现在在我國狼已經處於瀕危狀態,2021年狼己正式被我國列為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現在在我國農村,要想在白天看到狼,在夜晚听到狼的噢⋯⋯噢⋯⋯叫声,那是難上加難了!</p><p class="ql-block"> 《完》2021.3.1</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 赵光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