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月半大似年“,也就是正月十五比正月其它时间都还要重要。因为元霄节后就是年过月尽了,一切回归日常了,一般过完十五等于正月算过完了,基本上再不存在拜年一说了,务工的、求学的、经商的等等过完十五就必须离开家乡各自忙碌了。元宵节可以说是过年的总结,因此,这一天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着汤圆,叙说着各自新年的打算。这一天也意味着全家在新年伊始最后一次团圆,也有惜别之意!吃了汤圆也寄托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小的汤圆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是人们对古老文化的热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p> <p class="ql-block">现在,物质丰富了,想吃汤圆去超市买就是了。各种品味、各种食材的汤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想吃什么味的就可以买什么味的。看着超市货柜中眼花缭乱的汤圆,选来选去,不知道哪种口味更好,可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犹犹豫豫中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吃汤圆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吃汤圆都是母亲亲自做的,不象现在随处可买。记得那时,母亲到湾里邻居家里借来地窝,也就是石臼<中间凿空成个U形的石槽,是本地石匠选择坚硬的石头雕凿而成的>和石槌,将糯米倒入地窝里,一次倒不多,大约是母亲手抓两把的样子,然后用石槌舂。那是近似原始的舂米办法,不象现在有电磨,磨的又快又细。由于原始,所以效率低,石槌较重,需两只手捧着,举起来然后不断的砸下去,如此反复,机械而枯燥。力量又不能太大,否则容易把糯米溅出去,那时糯米可是珍贵的,可舍不得浪费。小时候用这种方法舂糯米,我也每年有份。记得两手捧着石槌并不方便,由于长期使用,石槌光溜溜的,本身又重,冬天又冷,冰冷光滑的石槌真不是好玩的玩具,舂不得一会,就手酸背痛,所以绝大部分都是母亲舂出来的,我则只是一时好玩兴起。舂出的糯米粉虽然没有现在磨的细腻,但对于喜欢吃汤圆的我们来说,何论粗糙!母亲和我轮流舂米,母亲不时用手捻下粗细,只到认为可以才勺子舀出来,然后再抓两把米放下石臼里继续舂。因为糯米稀有珍贵,每次舂的并不多,然后将舂好的糯米粉装入塑料袋,防潮防尘,以待揉搓汤圆。</p> <p class="ql-block">做汤圆的时候,母亲根据家人的数量,将糯米粉倒入瓦盆里,倒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揉搓至熟软如同平时的和面。熟软以后,揪上一小坨,放在手掌里,两只手掌不停的揉搓,只至又团又圆,汤圆就基本成形了,然后放入洒有面粉的竹筛里,面粉可防止汤圆之间互相粘连。</p> <p class="ql-block">汤圆做成以后,锅中舀入适量的水,加热,汤圆丢入锅里。生汤圆是沉底的,煮熟的汤圆则会浮在水面上,就表示可以食用了。那时候,汤圆是纯糯米做成的,不象现在汤圆里可以放各种品种的馅,更具风味和特色。汤圆煮熟后,一个个汤圆浮在锅面上,如同天上一个个圆圆的月亮,亮晶晶的,向着围在灶台前的我们眨着可爱的眼睛,那诱人的香气也悠悠的钻入我们的鼻孔,忍不住吞咽几口口水,母亲看着我的馋样,总会伸手抚摸着我的头发,慈爱的目光是满满的怜爱!母亲将汤圆盛入碗中,端到饭桌上,一家人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吃在嘴里,甜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做的汤圆了,那古朴的地窝、石槌、那圆圆的汤圆,是我心底永远的记忆!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如同心中的定海神针,是母亲慈爱的目光和温暖柔和的双手,是我永远的挥不去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