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七年前开始写作业,这是最认真的一次作业。</p><p class="ql-block"> 也记不清是多少次的家训营了,但我知道,我是第八次入组学习后,把整个家训的内容融会贯通了,明白了董老师当时为什么要要这么说,也理解了意思。这次入组应该是15次左右,之前董老师的版本,基本是董老师说上一句,我能条件反应下一句是什么。当时我以为我真懂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杨老师和张总的版本,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入组,听得断断续续半知半解,感觉自己没有收获。所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入组学习,当认认真真梳理完杨老师和张总的版本,才知我自己当初是多么无知。这个版本的家训营,在原有董老师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很好的延伸和验证,让人耳目一新又温故知新。我才知我进步的空间有多么的大,也才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是什么意思?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背景知识,才能有自己真正的独立思考。这个家训不是给了我多少教育上的启发,而是给了我如何学习的启发。同样学习董老师理论,没有自己额外的背景知识补充助消化,很难有质的飞跃,所以才有了我每天必须一小时阅读的计划,有了研究生作业计划围绕主题翻阅更多材料,作业不光要有实践,更要有思考和新的论证。 </p><p class="ql-block"> 面对孩子的教育,收获最大的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围绕这个目标,重新梳理日常细节和我自身的心态,不再纠结短期目标,围绕终身学习调整,发现我和孩子都很轻松,并且结果较之前也有点很大提升。 </p><p class="ql-block"> 现阶段的教育,知识裹着一个让孩子厌恶的外壳——作业、考试。我回来认真问过儿子,如果没有作业,你喜欢上学吗?他很激动地回答,上学是非常有趣的,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且老师的课也是非常有趣的,舍不得不去。</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个回应,我明白如何把作业这事的体验转换就会好很多。我自己很喜欢非常安静时的学习状态,所以儿子放学后要约好朋友打篮球再回家我一直鼓励并支持。我能感受到他释放后的心静状态,我下班时他都在自己在家很安静写作业,心无挂念。晚饭后,全家的大灯都是关闭的,仅留了台灯和阅读灯,爸爸在书房学习,我陪着儿子各自学习,互不打扰又互相影响,效率很高。之前儿子作业着急慌忙的感觉再也没有了,而静下来的作业质量高带来的就是正确率高,又增加了学业自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过程还不能体验很好时,好的结果就是最大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 孩子更喜欢自己这种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的感觉,作业写完,基本就是看书。我也纠结过他这一年来基本只读金庸小说,可去除功利主义,开卷就有益,随手就翻书的习惯是他一生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反思,这个过程还有经常没忍住情绪失控的时候,细想还是自己的“平权意识”不够潜意识,这三个月一遇到事,特别是做了错事后,问自己:这事给董老师处理,他会这样吗?不断对话,就明白自己还不足够尊重这个孩子,需要训练自己,突破这个成长局限。</p><p class="ql-block"> 儿子的进步,因为他没有都在进步,每天都给我惊喜,已经无法对比,不知是何时有了这么多优点。感谢上帝送给我一个“基本不用操心”的娃,他是我的偶像,我需要像他学习更多。我未来更多不是教育者,而是一个陪伴着和合作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