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偶然从旅外乡贤的书上记载的照片中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村子全貌的照片。在村子水口,东为象山,西为狮山,东西高低两处,两座塔影分明可辨。于是这才又记起几乎被遗忘的位于狮山高处的古塔。今天得一闲暇,特意爬上狮山,探寻松林塔影。<div> <br></div> 我记事当时,这狮山就是光溜溜的一座秃山,乡贤书上照片的情景,完全符合记忆中的狮山,记忆中的塔影。年少时偶尔到过此处撒野,也曾在每年的“七月七”,从这座残塔前路过,到狮山更远的去处采摘做“药粄”用的青草叶,狮山可谓悬崖峭壁,有一段路是峭壁上爬出来的。今非昔比,狮山的现在,已经被松林遮盖。 顺着山壁上的路,爬上山脊,踏着山脊上的松针,再走不远,才看到松林遮盖着的塔影。古塔座西向东,近前些,为残塔拍几张照。想走到塔前去,并不容易,周围全是灌木荆棘,找来一截小树杈,披荆拔棘,好不容易才立身在塔影之下。 塔身全被藤蔓植物攀附,塔体分层处,有讲究的檐牙构造,其上绘有的花纹,还能清晰显现。待我在荆棘中绕半个塔座,转到塔的正面去,这才发现,塔身正面攀附的藤蔓极为旺盛,塔门已坍塌,正面塔体残破,状况极为骇人。<div> 先前,塔内中间曾自然生长一棵榕树,修长的树干,伸展到塔身三层之外去才开枝长叶,枝叶如盖,招来山鸟在此筑巢安居。这情形,远望光秃秃的狮山上,残塔屹立,其中却独有一树生意盎然。后来,此树被盗挖,不知所踪。<br></div> 狮山上的此塔,其名不可考,其前世今生亦不可考。塔身尚余三层。这境况,我辈所记事起就是这模样,据了解,我父辈记事起,也是这模样。可见,倒塌成三层的残塔,年代虽不可知,较为久远,则是明确的。希望有朝一日,能查得有关资料,探寻出古塔的前世情况,以期宽慰古塔现时遗世独立的落寞。 (此照片转自“百侯人文”) 东边为象山,在河岸高处立塔,名之“宝华塔”。上世纪五十年代塔身仍完好。后来倒塌,仅余塔基。后来此处修造南山大桥,成了桥头揽胜佳处,遂重修“宝华塔”,欣逢盛世,宝华塔得以重生。 狮山高处,得览村子的山光水影。此中河段,是我在村中游泳的水域,今站在高处,用眼神去定位,寻思游水之时,在河中的游踪所至之处。 山上倒下的松树,有餐风饮露的曾经,也有腐朽为土的如今。这枯朽的松树,与残塔以及世间一切,其命运,都有时间在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