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怀旧胡同游

韩秀琦

<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21日是农历正月初十,央视澳网直播工作正式结束。女儿在经历了春节期间的连续加班后,终于获得了休息机会。</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在家待久了感觉很烦闷,而去外地旅游又担心有风险。在此情况下,女儿提出了一个乍一听感觉匪夷所思的方案:干脆回到北京老城区去住民宿!一是给大家解闷,二是帮我怀旧。</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在东城四合院里长大,与北京老城的胡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足迹和回忆。于是我欣然同意女儿的建议,促成了这次怀旧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女儿在网上搜到了一家名为“呆住幽蘭”的民宿,离我小时候住的地方较近,以方便我故地重游。之所以选择住民宿,就是为了能找到家的感觉。北京的胡同大多比较狹小,汽车开不进去。因此对于我们这些目前家住城外(二环以外)的人,恰当的选择就是在城里小住一晚,静下心来自由自在地游逛。</p><p class="ql-block"> 女儿预定的这家民宿在东四南大街本司胡同内,离灯市口大街很近,步行出入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是「呆住幽蘭」的总平面布局。它是由北京某工厂招待所改建的。不难看出這個民宿是由兩個院落和若干客房組成。外面院落面积比較大,对于北京旧城而言,這样的面积是夠奢侈的。正面北房是民宿大堂,客人在这里办理入住手续。较大的东屋是餐厅,有内廊和里边的跨院相连,里边的跨院是个长条形的空間。呆住幽蘭民宿共有客房三十一间。</p> <p class="ql-block">  民宿的入口和普通四合院不同,是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看似古朴而又透着一种现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宿入口标识,别致而富有禅意。</p><p class="ql-block"> 何为呆住?他们这样诠释:</p><p class="ql-block"> 呆 并非聪明的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就像慢生活不完全是快节奏的对立面一样。</p><p class="ql-block"> 呆 是一种全新的状态,安住现在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呆住空间本身能提供一个新的渠道。在这个渠道里,若无闲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民宿入口空间。</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小沙弥雕像</p> <p class="ql-block">女儿喜欢这样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这个二道门也很有设计感。</p> <p class="ql-block">大门入口空间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  绕过影壁进入大院,空间豁然开朗,感觉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从院内回看大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布置了多处交往空间,在暖阳下喝上一杯,聊上一会儿,也是十分惬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从民宿大堂望向院子,左侧是半开放的餐厅,其退后的门廊放大了院子空间尺度,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为游客提供的电动单车,以方便胡同游。</p> <p class="ql-block">  这是办理入住登记的大堂。有几个干练的年轻人为游客提供温馨贴心的服务,就像接待老邻居一样。可是当我拍照时,他们却害羞地回避了。</p> <p class="ql-block">  办好入住手续,穿过这条半开敞的通廊,就来到客房所在的内院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内院显然是重新设计和改造过的。建筑师利用两栋二层楼之间的房屋间距,营造了一个封闭的供游客自行交流的趣味空间。底层客房都朝向内院开门,以形成很好的合院氛围。而为了保护隐私,每个底层客房门口又都用高围墙围合成一个私密小院,成为客房与公共院落之间的过渡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院落中的公共交往空间,天气暖和的时候,坐在这儿看看书,聊聊天,或者上网办公,这里都是理想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院子里灯光点亮,气氛显得更加温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住的客房和小院。</p> <p class="ql-block"> 每个客房的小院都有不同的景观和意境。</p> <p class="ql-block"> 呆住幽蘭民宿各个角落的细部设计都很独到,每一幅画作、每一件摆设都在向游客传达一种类似东南亚地区的风情,希望客人在中国的传统居住空间里又能感受到一些异国情调。女儿说,我们就假装住在印尼吧!</p> <p class="ql-block">门把手上的小挂件</p> <p class="ql-block">通廊内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各种姿态的小沙弥</p> <p class="ql-block">  客房设施干净而舒适。</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喜欢的是餐厅公共空间,除了用餐,还能赋予这里更多功能。</p> <p class="ql-block">可以在这里上网办公。</p> <p class="ql-block">可以举办小型聚会。</p> <p class="ql-block">可供闲坐聊天。</p> <p class="ql-block">可以一家人在这里吃涮锅。</p> <p class="ql-block">餐桌上的干花</p> <p class="ql-block">早晨我和女儿在餐厅用餐,人不多,很清静。</p> <p class="ql-block">  餐厅入口的设计也富有东南亚风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半开放的</span>空间形式,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坐在室内也能亲近室外的阳光、空气和各种植物。</p> <p class="ql-block"> 放下随身行李,我们开始了胡同游。首先选择参观离我们最近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史家胡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曾在此居住得名。</span>在北京市,有“一条史家胡同,半部中国近代史”一说。清朝初期,这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八旗子弟。民国时期至建国初,这里也曾经居住过许多名人,如王炳南、章士钊、乔冠华、华国峰等。著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诞生在这里,很多有名的老艺术家都曾在此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格局。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至今依然保留完好。史家胡同的标识与众不同,在一片残留的山墙上镶着几个金色的大字,喻示着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墙壁后面是新开辟的一片城市绿地,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街区的环境品质。</p><p class="ql-block"> 如今史家胡同的四合院大部分都院门紧闭,带有几分神秘感,不知多年来其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24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文学家凌淑华女士的故居。其家族出国定居后,凌淑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该四合院捐献给了街道,改为史家胡同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展出了史家胡同街区建筑模型,从中可以看出旧时的史家胡同是多么恢弘。这里达官显贵的住所十分考究,好几进的大院落彼彼皆是,其中还有二层的楼房。不知现在内部是否还在住人?住的是什么人?如今这里的街区,政府都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不允许随意拆建。</p><p class="ql-block"> 这个博物馆共有八个展室,除了建筑模型和文物资料外,局部还保留了主人家曾经的陈设和生活场景,帮助游客体味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所在的四合院保留完整,院子中间的大槐树、大水缸,满院的牡丹花和抄手游廊,这些几乎是北京四合院的标配。令我想起童年时我家的四合院,当时我爷爷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美观而温馨。春天海棠花盛开,整个院子遮满树荫。夏天满院的石榴树,其花蕾挂满了枝头。秋天收获的石榴和枣子,足有几大箩筐。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和满院的飞雪,会令我们兴奋不已。这样的画面距现在已有六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出了史家胡同,我们又逛了东四南大街和灯市口大街一带。这里是我小时候经常来的地方,因为我姑姑家当时就住在附近。周围好玩的地方很多。我们常到隆福寺吃炸灌肠,在东安市场吃奶油炸糕。到蟾宫电影院看电影,去百货大楼买水果糖。那个时候是步行时代,无论到哪里去玩,基本上都是走着去,当时我感觉北京城好大呀!</p><p class="ql-block"> 今天故地重游倍感亲切,很多老字号还都在,这些建筑都久违了,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老样子,在那里矗立着,见证历史的变迁。这里的街道比以前干净整洁,沿街的商铺售卖些平时较少见到的各种商品和零食。我们走累了,就进去逛逛小店,买了一些出口转内销的床上用品和各种织物。如果渴了饿了,还可以坐下来品尝北京小吃。女儿选择这样的胡同游,也是考虑到要适合我们老年人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餐后,我们又逛了演乐胡同。狹小的胡同里停了很多车,汽车基本无法进入。密布的电线杆十分抢眼,隔不远就有一处供居民使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共厕所</span>。这也反映出北京胡同里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多是老北京土著,他们没有能力改变居住现状。但也有很多房主从胡同搬出去后,把房子租给了外地来京打工的“北漂族”居住,或者根据市场需求将其改建成小型酒吧、咖啡吧等,也有些房屋被改造成了民宿。这些原因使胡同的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好的方面是,改造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便民设施。</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间被改造成咖啡吧的小店,我们进去体验了一下。房间不大,但设施比较完善,气氛温馨、舒适,顾客可以安静地在这里享受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  小店里一早就有人占据了最稳定的位置,准备在这儿坐上半天,处理自己的事情。也有的人把这里当作交谈的地方,年轻的孩子们正在咨询升学的有关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个咖啡吧的装饰风格,一般年轻人都比较喜欢。天气暖和的时候,顾客也可以选择坐在门外。</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咖啡,果茶和牛奶。边喝边聊,放松又自在。</p> <p class="ql-block">  喝完咖啡,我们又去参观了灯市口大街附近的亿达时代美术馆。这种小型的美术馆在北京现在已有多座,表明人们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追求。由于这个美术舘规模不太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估计</span>专程前来参观的人员不会太多,而我们既然昨晚暂住在附近,有就近参观的机会,于是就不愿意错过。</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美术馆空间设计十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凡是成功的美术舘,既要展品本身精彩,布展的环境也显得格外重要。</p>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变的展室空间</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的展出内容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这期的展品主要是版画,展出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女画家凱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大部分反映了一战和二战期间,饱受饥苦的劳苦大众的生活。她一生致力于描绘饥寒交迫的儿童和饱受磨难的母亲。她用画笔作为武器,不顾生命危险,矛头直指法西斯主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凱绥·珂勒惠支</span>的画作最早由鲁迅先生引入中国,并对推动我国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画家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主要画作</p> <p class="ql-block">展室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影像空间</p> <p class="ql-block">透过弧形楼梯间前方的玻璃隔断,可以看到展览馆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版画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里吸引了很多儿童,由家长陪同,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版画的制作过程,接受启蒙教育。我们了解到,因与动漫创作过程具有相关性,当前版画是美术学院内最受欢迎的专业。</p> <p class="ql-block">文创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北京在传统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王府井步行街改造为例,其中王府中环广场的建成就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它打破了原有封閉的、胡同式的购物环境,构建了更大面积的开放空间,形成了网状结构的人行通道,以更加适应人们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商业业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除了一些传统的购物方式,还出现了许多文创空间,为不同人群提供自助式、参与性的活动场所,如小型图书阅览室、酒吧间、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等,可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  王府井地区矮旧平房的改造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老北京风情街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前往体验一下。</p><p class="ql-block"> 老北京胡同游在勾起我儿时回忆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惊喜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就近品尝了具有西部少数民族饮食风味的大餐。</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不断去发现和享受生活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