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9日下午2点左右,我们来到了山西大槐树、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两日游的最后一个景点一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p><p class="ql-block"> 灵石县汉代属太原郡介休地,隋开皇十年(590年)建县。相传,时因文帝北巡,挖河开道,得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叩之铮铮有声,以为端,乃据石立县,以石命名,始有灵石县。该“灵石”现存县城天石公园内,已面世1400多年,据有关方面考证,其含铁量过百分之九十六点—七,为全国第二大铁陨石。</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王家大院以其雄浑磅礴的规模气势,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并赢得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口啤“王家归来不看院”。</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王家大院还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先后拍摄了《榆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关中往事》、《吕梁英雄传》、《敖年》、《杀虎口》、《古镇大河》、《沧海桑田一百年》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一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过15万平米以上。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纪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衰败之由,除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其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将先祖勤俭创业之优良品德尽弃。一些人不是通过读书奋进趋向仕途,确经不住以钱捐官的诱惑,竭力贪图捷径。更有甚者,染瘾于鸦片,彻底堕落,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其间,虽有如21世王饮让者,到1937年,其商号除静升半条街外,南至洪洞、赵城、霍县,北经介休、平遥直到京津一带,都还有店铺,且生意兴隆;可芦沟桥一声炮响,日寇侵入,他的全部家业也不得不顿然收聚,而举家南迁。其人后人或可子承父业,却随着时代变迁,也就渐渐散落于四川、北京、台湾和美国了。于是,王家纵为一方望族,至此消声匿迹,正史自难进入,口碑日益遥远,即在地方志书内,也一鳞半爪难得多见。如今只能从族人珍存的家谱,和村里尚可见到的碑碣、匾额或其它资料中,力图窥其当初。</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历时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p> <p class="ql-block">“矩”字多一点的扁额,示意规矩要多一点,麻烦就少一点。</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并非一个院,而是由几个大院组成。这是连结两座院子的一人行桥。</p> <p class="ql-block"> 高家崖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 崇宁堡是王家大院三大城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但因为在文革中几乎被破坏殆尽,现在已无法恢复原样,目前被改造成了一个高档酒店,用于商业开发了。</p> <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坊丶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釆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