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风依旧》微刊第71期 5(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恒山专辑2</b></p> <p class="ql-block"><b>专辑2五篇文章</b></p> (一)<br>2021.01.14<br>说三续<br>为了体现诗人、词人的特点,他们往往被冠之以绰号,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词帝李煜等等。<br>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别致的称呼,都是根据他们的一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得名。如:<br>赵嘏被称为赵倚楼 ;杜牧被称为杜紫薇;温庭筠被称为温八叉;崔珏被称为崔鸳鸯;郑谷被称为郑鹧鸪; 张炎被称为张春水;谢逸被称为谢蝴蝶;贯休被称为得得和尚等等,此外还有如 .七绝圣手(王昌龄)、红杏尚书(宋祁)等称呼。<br>带“三”的绰号,除张三影之外,还有一些,如:<br>贺铸---贺三愁<br>因其《青玉案》中一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br>”被称为贺三愁。<br>虽然词中只有“若问闲愁都几许”中的一个“愁”字,但作者却把这个“愁”字,用最后的三句来具体表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天上地下,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愁。十分形象,而又贴切,让人体会到“愁”之无边无际,堪称绝佳之句。黄庭坚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因此,贺铸被后人誉为“贺三愁”,也叫“贺梅子”。<br>贺铸的词兼婉约派和豪放派之长,两者间收放自如。 没有人能将两种矛盾体完美的综合于一身,贺铸是个例外。<br>史载贺铸出身于贵族,是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这样一个贵族子弟却一生沉抑下僚,终生未得美官。此人长相极丑:“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博览群书,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br>贺铸为人豪爽,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说他 “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 。叶梦得《贺铸传》则说他 “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略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 。贺铸自己也说:“铸少有狂疾,且慕外监之为人,顾迁北已久,尝以 ‘北宗狂客’自况。”<br>他的词温柔缱绻之外,复有奇崛壮浪之姿。当年胡适作《词选》未录贺词,词学家 龙榆生曾撰《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对胡适《词选》不录贺词心存耿耿。<br>李清照---李三瘦<br>因她《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三句被称为李三瘦。<br>古来用一个“瘦”字,而使全词境界立出,精妙无比的,唯有李清照。<br>王士祯---王三绿<br>因他的《桃源忆故人》词中有“春水平帆绿”,《卜算子·纪梦》中有“梦里江南绿”,《南乡子·送别》中有“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也叫“王三绿”。<br>应子和---三红秀才<br>宋代诗人应子和,工诗,有名句“两岸夕阳红”﹑“蜡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等,时人称为“三红秀才”。<br><br>(二)<br>2021.01.15<br>青玉案<br>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又名“横塘路”。<br>辛弃疾有一首词《青玉案》元夕,词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非常有名,历来为人传诵。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br>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br>《青玉案》结句有名的还有贺铸:<br>青玉案·横塘路<br>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br>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br>译文<br>轻移莲步从横塘前匆匆走过,只能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br>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br>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br>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br>“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写美人走路的姿态,出自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br>“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br>后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古人描写闲愁的名句很多,但这样巧妙地原因博喻的,还没有先例。<br>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br>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屈原、杜甫皆用此喻),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br><br>贺铸也因为此词被人称为“贺梅子”。<br>更有趣的是对贺铸《青玉案》的唱和。<br>诗人词人之间的唱和是常有的事,但历代对一首词唱和达35多首之多(仅传下来的)实属罕见。(如苏轼、李之仪、黄大临、黄庭坚、周紫芝、王之道、张孝祥、张元干、冯时行、陈亮、李清照、元好问等等)<br>仅举两首唱和的《青玉案》:<br>青玉案 苏轼<br>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br>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br>《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br>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苏坚(字伯固)为其下属,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两人交情甚笃,往来唱和。苏坚归“吴中”故乡,苏轼为送友人作此词。整首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作个归期天已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已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归期天已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词人春衫,岂非“天已许”吗?全词写词人思念朝云,写法婉曲,含蓄深沉。<br>青玉案 李清照<br>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br>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衰泪,一似黄梅雨。<br>盐絮,典出自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盐絮”指美好的诗句。<br>这首词应是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那一年的九月,“赵明诚起知江宁”,应该是送丈夫去江宁时的情景。<br>此首词原有题为“送别”,其实更应是“劝留”,字里行间多有沧桑之感、迟暮之叹。结尾犹如一幅面部特写,让人不忍凝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让人泪泫。一代才女,美则美矣,然太过凄凉。还是苏轼的“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更为旷达而温馨。<br><br>附:<br>1972年,我在双城周家东和大队初中(带帽)教学,冬末春初我去学校(距周家三里地),正值一场大风雪过后,野外白茫茫一片,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乡间道路。晚归家,沽酒取暖,风又起,看院内被风卷起的团团雪花,酒后填《青玉案》:<br>青玉案 春雪<br>狂风卷雪风才住。举目望,难知路。横卧苍茫寒国土。早春刚露,晚冬犹驻。竟是谁争主。 <br>人行此处难留步。沽酒携壶闭门否?<br>日暮寒风重又吐。蓦然才见,乱花银絮。正是春争处。<br>北国不是百花迎春,而是飞雪迎春,几番风拼雪搏,春天才会到来。“飞雪迎春”同时饱含了一种尽早结束那个寒冷年代的愿望。 (三)<br>2021.01.16<br>六州歌头<br>《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句式短促,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音节繁密多变,有步步紧逼、意切情激之感,宜表达慷慨悲歌,抒发豪壮奔放之情。<br>著名的如贺铸的“少年侠气”:<br>《六州歌头》 贺铸 <br>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br>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br>译文<br>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许下的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br>就像卢生的黄粱一梦,很快就离开京城。驾孤舟飘流于水中,唯有明月相伴。散职侍从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情怀愁苦。陷入了污浊的官场仕途,担任了繁重的文书事物工作。像我这样成千上万的武官,都被支派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文书案牍,不能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笳鼓敲响了,渔阳之兵乱起来了,战争爆发了,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怅恨自己极不得志,只能满怀惆怅游山临水,抚瑟寄情,目送归鸿。<br>此词塑造的游侠壮士形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但在宋词中则是前所未有的。此词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思欲报国而请缨无路的“奇男子”形象,是宋词中最早出现的真正称得上抨击投降派、歌颂杀敌将士的爱国诗篇,起到了上继苏词、下启南宋爱国词的过渡作用。<br>全词风格苍凉悲壮,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谨严,句短韵密,上阙八平韵八仄韵,下阙八平韵十仄韵,全词平仄共三十四韵。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br>此体较难写。胡乔木有两首《六州歌头》依此体,举其一:<br>《六州歌头》一九六五年新年 胡乔木 <br>江山万里,一派好风光。天日朗,人心畅,奋图强。比和帮。大野争驰荡,空依傍,开兴旺,催能匠,添奇象,巧梳妆。刮目相看,古国呈新样,赤帜威扬。羡参天大树,傲骨斗冰霜。桀犬徒狂,吠何伤! <br>莫非非想,全无恙;知风浪,辨康庄。侵凌抗,兵民壮;病虫防,斗争长。文武勤劳尚,披荆莽,事农桑。险同上,甘相让,苦先尝。身在茅庐,举世烽烟望,血热中肠。欲闻鸡起舞,整我战时装,共扫强梁。<br>著名的《六州歌头》还有张孝祥的“长淮望断”。 <br>《六州歌头》 张孝祥<br>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br>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br>译文<br>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荒原平阔。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劲吹,边塞静寂悄然。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br>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蛀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br>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br>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br>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br>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br>张孝祥是在一次宴会上写下此词,宴会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br>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br><br>附:<br>《六州歌头》 甲子岁末有感<br>春风欲度,甲子岁将零。弟子至,同窗聚,会亲朋。气方浓。斗室虽低矮,户飘雪,窗含冻,炎黄道,舜尧礼,是民情。醉里吟诗,泼墨挥毫去,驰骋飞腾。借忘忧好酒,慷慨尽如倾。万物人生。此心同。 <br>念生平事,尘中路,多块垒,尽峥嵘。麟园梦,韶时壮,水流东。赖天公。正气生三寸,凭书案,乞神灵。天看晚,风犹劲,月仍明。醉卧寒床辗转,萦怀事,映对孤灯。却喧哗场景,一任众人争。春夏秋冬。(新韵)<br><br>此调写于1984年,依张孝祥体。用此调写平静的教育教学生活似有不妥,但1984年正是教育改革的攻关阶段,当历史把文革中的“老三届”推到了教学的第一线,在人才青黄不接时,他们能独挡一面,又要摆脱外界的种种诱惑,同时要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悲壮。“臭老九”的帽子才刚刚摘去,阴影还在,很多人还不愿意当老师。不象今天教师还成了一些人羡慕的职业。当时,历经了几年的锻炼,教学业务上已渐入佳境,同时又感到积重难返,障碍颇多,春节来临时诸多困难的苦恼以及朋友、师生间相聚的欢乐交织在一起,诗酒流连,放眼未来,胸中自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悲壮之气。<br><br>后查《词谱》,六州歌头诸体间体式变化较大,又依刘褒体作如下修改:<br>六州歌头 甲子岁末有感<br>春风欲度,甲子岁将零。弟子至,同窗聚,亲友会,气方浓。斗室虽低矮,户飘雪,窗含冻,炎黄道,舜尧风。庶民情。醉里吟诗,泼墨挥毫去,驰骋飞腾。借忘忧好酒,慷慨尽如倾。万物人生。此心同。 <br>念生平事,尘中路,去块垒,历峥嵘。麟园梦,韶时壮,东流水,赖天公。正气生三寸,凭书案,乞神灵。天看晚,风犹劲,月仍明。醉卧寒床辗转,又萦怀,映对孤灯。却喧哗场景,一任众人争。酷暑严冬。<br>意思大体相同。<br> (四)<br>2021.01.17<br>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之张元干<br>(转帖)<br>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张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br>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为张睦九世孙。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在今福州庑居等候官职,膺、赓迁月洲乡。元干是张膺第八世后裔。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祐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张安道(族谱为几道),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曾在邺县为官。<br>张元干早年丧母,十四五岁随父在任。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每逢宾客酬唱,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人称之“敏悟”。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张元干到江西南昌向东湖先生徐师川请教诗词句法,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人的诗社活动,饮酒赋诗作乐,受到江西诗派影响。<br>广泛的社交和创作的才华,使青年时代的元干崭露头角。22岁时又跟父亲到汴京入太学上舍生,学业和诗词创作均大有长进,有名声。作有《菩萨蛮》等词,以清丽妩秀的韵致,显示出早年词作格调,获得人们的称赞。宣和二年(1119年),张元干即释褐入仕,任开德府教授,授文林郎。<br>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纲任亲征行营使负责京都防务。张元干为行营属官。金兵渡过黄河围攻京都(今河南开封)。危急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张元干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却敌书》,投入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张元干随李纲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战斗异常惨烈,金兵遭重大损失后,知李纲守城有备,于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围。为此,张元干写《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诗,欢呼胜利。诗中有“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倘为襄汉幸,良复见于今”句,称颂李纲及三军“死守”京都的爱国之心。讽刺时相弃城逃跑之策。张元干是李纲的得力助手。同年六月,李纲因坚持抗金,反对割地求和,被权奸排挤出朝,张元干也被贬流落淮上。是年冬,金兵又攻打京都,京都沦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王朝灭亡。张元干闻京都失守,愤切之极,作《感事四首》诗,表达悲愤之情,热切希望投入抗敌复国。<br>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被召回,官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坚决抵抗金兵侵扰。张元干则积极配合李纲。高宗与主和派打击、排挤李纲,李纲仅任75天宰相就被罢免。建炎三年(1129年)秋,张元干目睹国势日削,南宋王朝仅存江南一隅,义愤填膺,赋《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表达对李纲抗金斗争的支持。张元干也遭朝廷奸臣之谤,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绍兴元年(1131年)春,江南战火渐息,高宗帝定居临安,无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并任奸臣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被排挤,仁人志士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隐林泉,啸傲山水。张元干也辞官回闽。绍兴八年(1138年)冬,奸臣秦桧、孙近等筹划与金议和、向金营纳贡,李纲坚决反对,张元干闻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韵即事》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主和卖国之权奸为“群羊”,表达自己请缨无路之悲愤。李纲在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事,又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抒发了“气吞骄虏”的壮志和对权臣所谓“欲息干戈”的义愤,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遗恨。词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成为千古名篇。<br>绍兴十二年(1142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因过去曾上疏反对议和,并请斩奸臣秦桧、孙近等以谢天下,被奸臣诬陷,贬谪昭州(今广西平乐),又遭秦桧等诬陷,再贬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监广州盐仓。当时,胡铨在福唐(今福建福清)闻谪命,即由福唐出发,经福州时,张元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为胡铨送行。词中,张元干抒发了对胡铨被奸臣陷害而抱不平之情感,和对祖国河山遭受金兵践踏的悲愤及对投降卖国者的愤怒,规劝和安慰胡铨要放眼看古往今来的国家大事,不能讲恩怨私情。张元干此词写得慷慨悲壮,豪迈刚健,传之甚广。此事激怒了秦桧,张元干被抄家、逮捕入狱,削除名籍。<br>出狱后,元干又来到苏州,然而他归期难定,依旧浪迹江湖之上,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左右,白发苍颜的元干又重来临安。元干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不仅与幸存的旧友刘质夫相遇,而且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养直诗帖题《跋尾六篇》。此后数年,他又在吴越一带漫游。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杖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这年夏天,他又漫游浙江嘉兴。两年后的中秋,他再到吴江,旧地重游,那已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他在《上乎江陈侍郎十绝》的小序中深情地说:“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此后的行踪就不能确知了,也不知卒于何年何地,大概是客死异乡了。<br>张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景色,歌颂祖国的美丽江山;有抒发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误国的奸臣;有写坚决抵抗金兵侵扰等情况,他的著作洋溢着爱国激情,深受人们称赞。<br>张元干的词作,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将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愧为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br>南宋“词坛双璧”之张孝祥<br>(转帖,有删节)<br>张元干在南宋初期词坛作用巨大,在承接北宋花间词风外,也指出了南宋豪风词的走向。南宋双璧中的另一位就是张孝祥。<br>词坛双璧这个雅称,不仅仅是对二张的词上造诣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在词坛文学地位高度的肯定。词的水平和词坛地位是两回事,前者是文笔,后者是影响。而词坛双璧这个称呼,是对这二者同时且高度的认可。<br>张孝祥(1132年—1170年),38岁去世,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人,也即是现在的安徽人氏。这位唐代大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可谓诗词双全,不过词上造诣尤高,有《于湖词》传世。<br>据说张孝祥小时候大多史料和文赋基本“过目不忘”。张孝祥的词和张元干一样,相同的是二者的词都是以诗法为词,并且以高雅典丽,声调激越的词风,为南宋豪风词开出了一块土壤。而不同的是,张元干的词在由易变难的过程中,手法和修辞都有意加入个人的修饰习惯和笔法变动。而张孝祥的词从头到尾,都是发乎自然的一气呵成。所以二人可以说一个是将自家心思发挥到了极致,一个是将自然之势发挥到了巅峰。就这一层面来说,虽然豪风词开于李后主,至苏轼指出向上一路,但真正得豪风之气的第一人,就是张孝祥。这是因为,豪风词在稼轩手里虽然更高一层,但那已经是由诗法变为文法。而诗法层面上的豪风,其实完全避免开了这个问题,有豪壮之气而无晦涩之嫌,有雄浑之势,却无凝滞之笔。得此气势和法度者,就是二张,而得自然之气者,就是张孝祥。所以说,把张孝祥评为词坛双璧的一个原因就是,诗风入词而臻圆润无棱之境,此等造诣遍观南宋诸多名家无一人所能。<br>我们来看一首他的《水调歌头·金山观月》:<br>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br>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br>这首词是作者在高山寺庙临江观月有感而成,通篇不食烟火之气,用了大量的楚辞典故和游仙诗典,为我们展现出作者眼中心中空灵高邈之气象。比之东坡《水调歌头》单就仙气来说更胜一筹。这就是张孝祥为词的自然之法。<br>而说到贡献,除去和张元干一样的给南宋豪风词指出道路外,还有一点就是把大量理趣融入词中,这种做法和叶梦得的“导气”入词异曲同工。叶梦得的所谓“导气”,是表现在用词遣句时,张扬个性中的狂气逸气等等,而张孝祥就很好的传承并发扬了这一点,他的词气就表现在逸气的递进和盘旋上。比如《西江月》<br>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br>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br>这里的理趣就在于下片开句表现出一种豁达之心后,结尾用暗含鸥鸟忘机的动态之景把词的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这样的手法十分高超,并且颇见于湖(张孝祥号)心中逸气之态。即使如东坡在挥洒个性时仍不免偶尔近俗,而于湖此处反而过之。百年后雅正派词人张玉田在同样一首《西江月》的结尾写道“庄生蝴蝶梦春还。帘外一声莺唤。”句法情感本出自于此,但格局终归小了些。这种融情理之趣于一身,并且极度张扬个性的写法,便是在于湖手里得到了发扬。<br>张孝祥的爱国作品,其中最出名的《六州歌头》,这首词固然很好,也使他名声大噪,但是于格律上或有偏颇。在写爱国情怀时,也和张元干一样。<br>我们再看一首《水调歌头.和庞佑父》:<br>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br>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br>这首词节奏激荡,用典贴切,气象逼人心神,是作者在南宋虞允文采石矶大败金国主完颜亮后所写。它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战争胜利后,收复失地的美好展望。<br>这种以词言志,以诗法词的写法,和张元干一样,使词摆脱了北宋以来特有的言情媚人的花间之态,词境到此,境界更大。这样的词,也是南宋豪风词的本来面目,后世受稼轩影响,文法入词大盛,但不得稼轩之能者十之八九,使得豪风日益干瘪叫嚣。而愈是这样,愈发显得二张以诗入词的成功和成就,不是因为不再有人学二张词法,而是因为这种气格,与东坡风骨一样,无人可到。因此张孝祥的词格和词骨,在南宋或者说两宋,可谓独一档。<br>据说张孝祥生前好与苏轼叫板,每有作品,便笑问朋友:“比之坡公如何?”。虽是玩笑话,但也看得出于湖对东坡的憧憬和学习,这就像李白好学小谢一样。我们固然不会说李白真不如小谢,当然也不必说于湖不如东坡。东坡的人生境界固然在于湖之上,所以为词自然洒脱,富含人生哲理。而于湖生在乱世,依然能在爱国的同时,处事豁达,也已是不俗。从于湖为词,已能看出他人生对自然之道的追求和领悟。而这种境界,不是雅正派那些国破后无可奈何的归乡之愿,而是高层次的追求百年人生如何有价值度过的奋发之情。<br>词虽然在他手里可以言志,但本身的言情功能未失。在言情时,于湖依然很好的继承了词的本来面目。 比如下面这首《念奴娇》:<br>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br>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br>这首词,便深得北宋花间风骨,它不像美成(周邦彦字)乃至南宋雅正派填长调,穷工极巧深谋浅划,唯恐一处太顺。张孝祥这首词,是在与一位不能成双的恋人离别时所写。全篇从别帆而起,写尽离愁别恨。通过明日,别岸,孤舟,采石矶,旺夫山等景象拉开时间空间的转换,将离愁的维度无限的放大。而上下两片歇拍,上片为正,写自己恨不能如月伴随佳人同去。下片为反,写桐乡佳人对自己的思念太深而日渐憔悴。一正一反两处歇拍,将词篇的回环之势处理得非常妥帖,使人读来心中苦楚而又不会觉得有任何生涩。这样的写法,和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句,可谓殊途同归。全词情感含蓄,没有刻意用力之处,这就是北宋长调诞生之初的言情之态,张孝祥很好的继承了下来,并且改用折进写法,摈弃了柳永千篇一律铺叙顺写的弊病。<br>因此,读于湖词,我们会发现虽然有很多富丽典雅的事典句典,即使很多并没见过,但丝毫不影响阅读。这就是于湖词的“璧”之所在。璧者玉器也,如不能令人觉得惊艳可喜,令人反复把玩欣赏,爱不释手,那这块玉器,又如何称得上“璧”。 (五)<br>2021.01.18<br><div>“词坛双璧”之张元干<br>两首《贺新郎》:<br>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李钢)<br>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br>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br>译文<br>拖着手杖,独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像敲打鼍鼓,还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br>事隔十年好像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用这把三尺的宝剑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才不会像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那般留下遗恨。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我请您来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大风浩荡,不停地吹着,我雄心勃发,要乘风飞举。<br>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br>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br>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br>译文<br>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兔盘踞横行之地。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远去!<br>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br>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写这首《贺新郎》词送他。<br>张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将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br><br>附:<br>贺新郎 会友 <br>此词写于1970年,前边有小序:插队劳动,不许做民办教师。时云泉友来访,与志宽三人共饮,杯浅频斟,相知话长,几杯“白玉露”,不觉皆醉。<br>杯浅频频注。暖三人,寒肠空腹,旧情心吐。当日伤离楼台去,已是春华迟误。又叹这,天荒人怃。应是从今鹏翅展,更何堪,望断关山路。都满眼,云和雾。 <br>孩儿愿哺成龙虎。念心中仍存愤愤,有人知否?多少西城风情事,都付一时风雨。尚惹那,纷纷来妒。酒已尽时人犹恨,向歌声笛里真情诉。聊独白,无行处。</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策 划 王松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主 编 王淑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刊头设计 关国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期编辑 王松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