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五鼠闹元宵”</p><p> ______儿时的记忆</p><p> 凭着对小时的模糊印象,今天试着蒸了一笼母亲曾在元宵节,做过的油瓤锥把子,也就是外形既像刺猬又像锥子的包子。但做出来怎么看,都不是儿时的形状,且味道也不是母亲当年的味了。</p><p> 记得小时候的元霄节,母亲前几天就炸好了瘦肉丸子,把剩余的肥肉切成核桃大的块,放在热锅里翻搅,直到炼成焦黄的油脂和清亮的油分离,再把油一勺勺清出来,只留油脂在锅底,倒入葱末炒出香味,随后再倒进细磨慢蒸过两遍的干面粉,撒上姜末、五香粉、花椒面、盐等调料,这时用微火不停翻炒,直到香气四溢,色味俱佳,装入盆中凉透后待用。这是蒸“锥把子”最重要的一环_______炒油瓤子,这样炒出来的油瓤子,油而不腻,爽而不湿,绵软柔和,喷喷香,非常好吃!我们几个孩子常常忍不了那满园飘香的诱惑,早已守在锅边,你一把他一把地抓吃。瓤子凉透了,红润的红豇豆,油亮的小黑豆,也都泡得鼓鼓圆,分别待在小瓷碗里。母亲匀好面后,动作娴熟利落地包起来。每包好一个,把褶皱用力拉长捏成小条状,上下倒放,一会儿,全部包完。再一个个用红豆贴上红红的眼睛红红的嘴巴,或黑亮的眼睛红亮的小嘴,用剪刀剪出一根根竖起的细长匀称的“毛”来。我则是在母亲的指导下,用专做面食的木梳和顶针,在“刺毛”的间隙、周围及“尾巴”上压上花点,圈上眼睛,母亲再一个个地检视修正,然后入笼去蒸,这是最后一道工序。</p><p> 直到这时,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油瓤锥把包子,也叫刺猬,才算完成。熟后的包子,哪叫包子?纯粹的艺术品啊!雪白蓬松的身子上,细密的花点围着根根竖起的刺毛,火眼黑睛不眨地望着你,红亮的嘴巴向你微微笑着,真似一群活蹦乱跳赶来人间闹元宵的小精灵!</p><p> “ 锥把子”出锅后,母亲挑出最俊的三个,用小瓷盘盛在贴着灶神的锅台前,与袅袅飘散的松香、冒着蒸汽的肉丸子,同时供灶神享用。</p><p> 而这个时候,大多正是中午敬神的时分。父亲或哥哥们,点燃一串串的鞭炮,噼噼啪啪响过,再给灶神添上香,焚过黄裱,敬过神,一家人按长幼围坐桌前,中间放一个滋滋冒着腾腾热气的土暖锅,周围几碟干果及各样凉拌菜,每人面前一碗烧得滚烫的、母亲用谷米亲手酿制的黄酒,醇香绵柔,浓而不烈。</p><p> 饭后,就是我与哥哥们最开心的时光了。活动地点便是堆放柴禾及打碾用的大场院。兄妹几人围在一起,挑出杆粗结节长的高粱杆,从结头处一节节折断,用牙咬开一头,撕开外面裹着的一层韧皮,再一条一条拉到另一头,然后一根根地扎在中间的裸杆上,自制灯笼已具雏形,再把染了红墨水的烧纸糊在外圈,这是最难的一步,稍不注意或手法不到,就会把纸撕烂,三哥是手艺最好的,我一次也没糊成功过。糊好,在下面安上底座______也是用高粱杆劈成的,粘上小指大的小红焟,灯笼成了。</p><p> 晚上,提着自制的小灯笼,在月光冷冷的清辉里,跑出跑进,跑上跑下,那种兴奋,那份自豪,那种节日的欢娱,决不亚于得胜受封的王侯!</p><p> 这是17年元宵节当日的随记。自这年起,每年的正月十五,我都要精心的为全家蒸一笼雪白可爱的“小刺猬” “小兔子”。它们都是一群萌萌可爱的“锥把子”,不同的是里面的内容:“小刺猬”是油瓤做的馅;而“小兔子”是用红或白沙糖,拌上慢火焙过,去皮研细的核桃仁和荏馅儿的糖“锥把子”。有了初学的经验,一年比一年的“锥把子”好吃好看,香气四溢。漂亮美观其外,香甜可口其内,放在盘中,衬上菜盒里自家养的现摘碧绿菠菜叶及艳红的西红柿果,活泼可爱雪白娇人的一个个“活物”,蹦跶在田园里,任谁也不忍下口!</p><p> 岁月不饶人啊!一恍,我也早过了母亲为我们置办年节的年龄。而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夜;母亲的油瓤“锥把子”,小刺猬,那可爱的小精灵,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一同远去了,我的哥哥姐姐们,也都进入“古稀”之列了,他们也不会做母亲当年教过他们的诸如“锥把子”系列的美食了。而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却如醇香的米酒,愈来愈浓郁,愈来愈滚烫,不断地在心里弥散开来,袅袅飘逸……</p> <p> 17年元宵节,初学的小作品。</p> <p> 我的花儿们。</p> <p> 蔬菜小田园,茂长的绿叶叶红果儿。</p> <p> 2021年正月十六,与女儿、爱人漫步大雪中的彩虹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