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影院看了《你好,李焕英》,觉得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好,也许我这句话是全网唯一的差评。或许是我的期望值过高了,电影中贾晓玲的妈妈李焕英的确是一个好妈妈,但我还是觉得搬上银幕的故事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应该让人或感动或震撼甚至是刻骨铭心。可惜这只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故事。让我用一句话评价的话,那就是:李焕英比起我的母亲差远了,而我不如贾晓玲。</p><p class="ql-block"> 母亲1938年出生,生我的时候34岁,上面六个姐姐,我是她第七个孩子,她唯一的儿子。很难想象母亲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七个孩子她是怎样拉扯大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常常是一天三顿做饭洗碗做家务,上午下午在地里劳作,中午晚上还要为我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直到姐姐们长大些了这种状况才有了些改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为我缝制裤衩。</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应该是十多岁的样子。北埝上有好多大树,其中一棵横斜着长向了河心。夏天的午后,一群半头小子就利用午休时间来这里玩跳水。那天河里的水很大,翻着水花流淌。我从树上一跃而下,惊险刺激。结果,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冲击力过大,我的人是冲进了水里,可裤衩却被河水脱了下来,冲走了。十多岁,已经是一个知道害羞的年纪。我不敢就地上岸,只好顺着水流往下漂,直到村西头岸边垛满柴垛的地方才爬上来,趁大中午四下无人,从小胡同偷偷溜里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正在家里做家务,看见我光着屁股跑回来,大笑起来,她已经猜出了大致的情节。那时候家里穷,好像任何物件都是唯一的。唯一的裤衩没了就得光屁股了。母亲拿出几小块儿深蓝色的布料,用剪子裁了裁就用手针缝起来。我原来的裤衩是“的确凉”的,很薄很软,这些蓝色的布料又厚又硬,在接茬儿的地方还要重叠缝在一起,我实在是怕它太硬了,会扎肉。母亲就哄我说,这个布料叫“迪卡”,又厚又结实,穿上也舒服,不信一会儿你试试。</p><p class="ql-block"> 母亲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为我缝了一个新裤衩,没有耽误我下午上学,而母亲没有片刻休息又去地里干活了。</p> <p class="ql-block"> 等我稍大一点的时候,家里的日子好像宽松了些,也是她们娇惯我的缘故吧,我几乎没有什么难以实现的愿望。渐渐地我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好像是他们对不起我了一样。在我上学的时候,不论春夏秋冬,母亲都要早早地把饭做出来,让我吃得饱饱的去上学。母亲的这份爱,我直到上了中学才有所体会。</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母亲不知为什么起来晚了一点。我上学要出门了,母亲煮的粥还在锅里沸腾着。见我要走,母亲连忙盛出一小碗儿来,放在嘴边吹了吹,又拿出另一只碗,来回地折,好让粥快点凉了给我喝。我接过碗,刚放在嘴边,又立刻重重地放下了。“这么热怎么喝呀!”,记得当时我的声音很大。母亲没有说什么,又拿起碗来回地折。我头也没回地出了门。三十年后的现在,我可以想象得出,那时的母亲一定是无奈地看着我的背影,甚至可能感觉自己倒像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心里一定在责怪自己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把饭做熟了给她唯一的儿子喝。</p><p class="ql-block"> 中午放学回家,我的“余怒”未消,没有和母亲说上一句话就去找吃的。当我掀开锅盖的一刹那,我差点哭出来——还是那碗粥,那碗热了怕烫儿子嘴、凉了怕伤儿子胃的粥,被母亲放在锅里,小火温着,不凉不热正好喝!</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给我的家人、同事、学生讲了无数遍的“一碗粥”的故事。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一样,导演贾玲也是在给观众讲述她和母亲之间那些平凡的故事。我也和贾玲一样,不管你是否感动,反正我至今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鼻子还会发酸。</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父母带我去北京看望爷爷奶奶,我那时十来岁吧。我们一起去天安门,去参观故宫,走着走着我饿了,父亲给我买了一个面包。那哪是我这样的家庭条件能随便吃上的东西?那时候的农村人见过面包的都没有几个,更别说吃了,当然我也是第一次吃到。我当时肯定没有把面包递到父母嘴边儿让他们尝尝,因为它太好吃了。我一边小口儿吃着,一边用手指测量着面包还剩下多长。母亲笑着说,儿子,你啥时候给妈买个面包吃就好了。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回答的。现在想来,这句话里有对儿子快点长大的期盼,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孝顺。</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早已长大,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可我真不记得我到底有没有给母亲买过面包。这是我心里的一个结。</p> <p class="ql-block"> 李焕英对女儿贾晓玲也充满了信心,她相信她的女儿将来一定有出息,女儿说过要给她买一条金链子,买一辆敞篷车这将来都会实现。</p><p class="ql-block"> 真是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我的母亲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去过北京,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她亲眼见过京城的高楼大厦,见过长安街上跑的小轿车,那时候我把小轿车叫“玻璃龟儿”。母亲经常说,儿子,长大了就买那样一辆小“玻璃龟儿”。当时我纳闷儿的是,车那么小,人是怎么坐进去的。直到今天我还在纳闷儿的是,那时家里一贫如洗,母亲怎么就能预见到了二三十年之后的生活。都说贫穷限制想象力,可母亲没有。她为她的儿子树立了“远大理想”。</p><p class="ql-block"> 2007年母亲病了,很严重的脑出血,住院一个多月总算保住了命,可头脑迟钝,说话也不利索了,半边身子动不了,自个儿独立地坐着都坐不住。那天我坐在炕上,让母亲倚靠着我的肩膀,我在母亲耳边悄悄说:妈,您好好活着,三年之内我会买一辆“玻璃龟儿”,我拉着您出去玩儿,回娘家。母亲嘿嘿地乐,这时候她反倒不相信我说的话能实现了。难道是她早看我没出息,失望了?不会!母亲经常说“刺猬猬养活孩子溜光,黄鼠狼养活孩子喷香”,她怎么会不相信她的儿子呢!</p><p class="ql-block"> 三年之后的2010年,我买了这辆车,买不起好的,代步而矣。可惜那是母亲去逝一年以后了。她没能活过三年,没能坐上儿子开的小汽车回娘家。儿子没本事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时常带父亲出去转转,让老父亲多替母亲坐一坐吧。</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母亲尚未出嫁时拍的,左边的是母亲,右边的是老姨。其实说实话,我一点也记不得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等我知道惦记母亲时,母亲已经老了。吃着母亲烙的烙饼,偶尔会吃出烙饼中有一根母亲的白发,我会悄悄地把头发抻出来,然后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香甜地吃着。</p> <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一个习惯,做饭时总是可丁可卯每人一碗粥,多喝没有,少了不够。母亲生病那些日子,我每天都会插棒子面粥,其中一碗是母亲的,算是乌鸦反哺吧。母亲去逝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却总是掌握不好插粥的多少,一直提醒自己少加水,可盛出来还总是多一碗。</p> <p class="ql-block"> 啰哩巴嗦说到这儿我突然间觉得开头对电影的评价太苛刻了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李焕英”,都是平淡无奇的生活,只是每个人都觉得只有自己的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只管回忆自己的,不必在意别人是不是被感动。但有一点,在父母尚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让他们高兴,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像贾玲和我一样。</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8日 农历正月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