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日,又登了一次长城。最早登长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与同学蒋兄。登的是八达岭长城。以后又多次登,都是八达岭长城。这一次,登的是京北100多公里外的司马台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司马台长城开放的十楼中的第五楼上望第六、七楼。愈往上愈陡峭。十楼以上极为险峻,非专业登山体魄强健者只能仰其巍峨而足不能迈也。司马台长城扼古北口交通要冲。此地是自辽东内蒙进入中原之咽喉,位居山海关到居庸关绵延几百公里“青山连壁”之中间,北居承德一百公里,南至京城一百公里。是军事战略重地。康熙诗曰:“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p> <p class="ql-block">第六楼耸入云霄。自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是明戚继光修的。这一段为最险。因此,司马台长城最能体现长城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后人将戚继光字刻于山下。初春的夜晚。宁静,祥和。站在司马台长城脚下,远望群山之上被灯火装饰的长城,耳边已经听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剧后遂有安史之乱撵得皇帝离京逃窜之史事,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已为国策。在这样大背景下,即使有以杨家将为代表的御敌之军,但宋本质上是不希望做大做强军队,所以,与辽签“澶渊之盟”后,北宋、辽成为友好邻邦。由此,也才有1089年苏辙作为宋朝贺辽主生辰使经古北口关隘之北上的事情发生。北宋终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山西代县雁门关长城山梁上杨六郎石雕像,高19米,汉白玉雕刻。他的父亲杨业,北宋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986年,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幽州等地,大致为今北京和山西大同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海河以北。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想起兵自立,向契丹人求援,契丹助其建后晋,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古北口一线自然不为宋地。北宋不差钱,花钱买平安。与辽相安无事数百年后,同被金灭。)英勇战死。所以,一个国家没有足以保国的武备,是枉称国家的,也是必不会长久的。而唐是祟武尚武的。它的边塞诗洋溢着强大的自信和豪迈:“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看君马去疾如鸟”,“角声一动胡天晓”,“将军金甲夜不脱”,“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诗中充溢着满满的英雄气、凌云志。而北宋写边塞的,豪迈气少了,暮气多了;英雄气弱了,悲情的东西多了。即使范仲淹的《秋思》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豪迈气的呈现,但“秋思”的主题毕竟使人看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愿景何在。更不用说,伤感的连高楼都不敢登了:“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独上高楼”“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柳永)在这些具有深刻思想的人心中,有着浓浓的国家存亡兴衰的忧患意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古北口村的杨令公祠堂。据说,与萧太后主张同宋签“澶渊之盟”一样,在古北口建该祠堂也是她的主意。因为此时已与宋修好,立祠堂以追念杨业之勇德,示好与宋。没曾想,宋与辽均被金所灭。不仅古北口弹丸小地,广袤富饶的中国也改姓为元了。多少年之后,当康熙帝浩浩荡荡从京城经古北口北上承德围猎时,他有诗感慨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p> <p class="ql-block">站在五楼往下看四楼。立于雕楼内,凭窗远眺,燕山山脉,气象万千。山风习习,一片春色。又到“小燕子,穿花衣”的时候了。历史的脚步,战火和硝烟,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只有斑驳的城墙(明代修的长城,砖重10.5公斤),高耸的城楼,城楼之间弯曲陡峭的道路,真实地告诉我们,和平与宁静是怎么样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司马台长城索道站。外观一派古风。实质却是完完全全的现代派。</p> <p class="ql-block">这是步行栈道和乘索道开始处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司马台长城开放1-10个城楼。乘索道可达五六楼之间。体力好者可直接上攀八楼,差者可平走400米山路至五楼,当然,攀援时,不时有从山下一个楼一个楼登攀上来的。其间,不乏外国人。英《泰晤士报》2012年曾评论说,司马台长城是“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我国长城学者、古建专家罗哲文说,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概因这一段长城是唯一保留明原始风貌的古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原始长城”。</p> <p class="ql-block">司马台长城非常险峻。是驴友们乐此不疲的好地方。只是太过危险,就连长城之上两个楼相连的通道,也是险峻异常。战争,让这险峻之地成为戍边将士们赴汤蹈火之地,舍生忘死之所。阵阵漫过山谷的长风,永远记得当年中华儿女奋勇杀敌的身影。无数长满山间的松柏,以它们永久的翠色彰显着当年长城卫士的丰功伟业。好在,“草色烟光”、“晓风残月”、“霜风凄紧,关河冷落”,——令人扼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挂着孔明灯飞向璀璨的夜空。带着人们美好的向望,迎接灿烂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无边的春色,洋溢在美丽的天空。雄伟的燕山脚下,牛年春早。天空飘落丝丝雨滴。春雨之后,定是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