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人之现状浅析

雅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6, 76);">作者:默默吾妍</span></p>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近期无论是棋手还是棋迷,对围棋圈现状的讨论都非常激烈,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资深围棋人小编也蹭个热点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像低段棋手长期无棋可下、欠薪、女棋手关注度低等很多情况都是一直存在的,但由于AI的横空出世和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矛盾的激化,很多事情才会进一步的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1)进退维谷的冲段少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冲段少年,相信围棋人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所谓冲段少年就是以成为职业棋手为目标的孩子们,他们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且几乎放弃了学业和其他的人生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在各地方专业队和围棋道场的带领下,冲段少年应运而生。那个年代的家长思想和眼界还不够开阔,培训班也不那么普及,孩子学棋的专注度也足够高,在能够坚持学下去的孩子们中,总能找到那么一两个出类拔萃的,由棋校推荐到省专业队或者新兴的围棋道场进行更加专业和全面的训练。以前的职业棋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然后在每年一次的围棋高考中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冲段少年们全天8小时+的训练量,家长砸锅卖铁倾尽家财供他们在外学习,有些年纪小的孩子还必须父母其中一方辞掉工作全程陪同,无论从经济还是前景的角度上来讲都是孤注一掷。水平差不多的冲段少年有很多,运气好的在定段赛中发挥出色,成功鱼跃龙门的自然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但更多的冲段少年奋斗多年却仍只差临门一脚,不忍多年辛苦付诸东流的家长们开启了改年龄的浪潮,这才有了类似“骨龄门”的滑稽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事皆有因果,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冲段少年和家长,才能知道这个过程的艰辛。作为一个过来人,真心不建议让孩子舍弃学业,甚至辞职全陪。业余学习围棋,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会在很多地方收益,而成为职业棋手,需吃太多的苦,棋手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全放在了一尺棋枰之上,放弃了丰富多彩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实力而言,冲段少年曾经是业余围棋的佼佼者,世界冠军唐韦星、於之莹等都在业余时期便已经崭露头角,包括业余四大天王,曾经都是冲段少年。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冲段少年却面临尴尬和困惑,他们在中国围棋改革大潮中沉浮,为何拼命挤进职业“围城”,而“围城”中的职业棋手却不断逃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往高水平的冲段少年能在业余大赛中争金夺银,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但近几年来,奖金高的全国业余围棋大赛前几名已经很难看到冲段少年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十年不变的业余天王及多位退役职业棋手,故围棋界开始怀疑是否冲段少年水平下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是退役职业棋手和打上职业却放弃的业余天王这两大势力人数不断增多,太过强势,才显得冲段少年弱势。年长老练的业余天王级高手和退役职业棋手越来越厉害,反衬出年少稚嫩的冲段少年没有二十年前厉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多年来定段赛的制度改革变迁,年龄限制从原来的18岁改到了25岁,再到开设成年组,对于多年前冲段失败而转战其他方向的冲段少年自然是圆少年梦的好机会,但就对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来讲,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据各项数据显示,最终能成为世界冠军的棋手,定段年龄普遍较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焦虑教育普遍存在,更加不容易产生大师级别的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年龄的放宽,现在的冲段少年已经没有了曾经那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冲劲,不再是破釜沉舟的孤注一掷,反正今年不上明年也还有机会,一直不上也可以选择通过特招或者其他方式上大学,最不济还有成年组。政策的改变本意是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结果反而让冲段少年少了一些紧迫感,在加上杭州棋院经济压制各大道场,家长们的经济压力也比之前小了很多,在模式上家长的选择更加理智,给冲段少年的压力也没有那么严苛了,这也可能是导致冲段少年更难出成绩的另一个外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的出现和普及,道场和杭州棋院已经不再是冲段少年的唯一选择,只要有个电脑,哪怕在家也能学棋,多元化的发展已经开始模糊冲段少年的定义,但却让冲段少年和家长更加进退维谷。一方面学了多年的围棋不想放弃,可看到越来越多的职业棋手选择退段又心生退意,另一方面还想同时兼顾学业或其他,又怕分心搏二兔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文化和技术兼顾,冲段少年变弱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回归理性的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根结底,社会的进步、政策的改革和棋界的发展对冲段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也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2)自断梦想的职业低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一篇讨论了冲段少年的坎坷之路,那么,定上了段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来看几个思考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定上职业初段就是职业棋手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职业棋手到底该如何定义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职业棋手没棋下怎么办?怎么提高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职业棋手被欠薪可能就不能安心下棋了,怎么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5、有了职业段位为什么又退段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近期围棋圈热论的几个议题。职业棋手,顾名思义,就是以下棋为谋生的手段。可在现行不完善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下,通过每年定段赛定为职业棋手的人虽然称之为职业棋手,但国家并不负担绝大部分职业棋手的生活费,职业棋手要靠自己的实力谋生存,只有少数高水平或有特殊贡献的职业棋手才有可能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内获得“编制”,端起“金饭碗”。目前,职业棋手或由国家队发工资,或由企业办的俱乐部发生活费,或是靠自己办校、教棋、下指导棋、比赛奖金等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么问题来了,有几个放弃学业寒窗苦读10年终于圆了职业梦的棋手愿意在成为“职业棋手”之后选择去退段?去上学?去教棋?甚至去从事与围棋毫不相干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棋手都是“职业棋手”。想参加职业比赛,首先要找队注册,一些年纪较大的定段者,如果没有队要你,甚至连参加职业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当然,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加上现在可以直接挂靠中国围棋协会,理论上只要愿意参加职业比赛的“职业棋手”都能想到办法,可话又说回来,能参加职业比赛就是职业棋手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围棋600多位职业棋手中,只有极少数顶尖高手可凭比赛奖金、对局费过上富裕生活。其余的一部分依靠教棋生活不成问题,这些人要么是打上职业多年却没有什么成绩,只得转型教棋为生,要么是小时候多次冲段未果,为了完成儿时的梦想的“冲段老年”,要么是因为在地方教棋,需要一个职业棋手名头来提高知名度和学费的业余高手。还有一部分职业棋手还得依靠父母的支持,因为定段时候的年纪不大,又怀揣梦想继续奋斗,除了下棋以外没有其他的能力和收入维持生活,哪怕已经是职业棋手,依然不能帮助家里解决经济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抛开个别顶尖高手和转型行政的棋手不谈,一些自认没有什么前景的棋手早早投入了培训行列,似乎教棋成了围棋圈唯一赚钱的途径,不是每个人都是柯洁,大多数人都没有神话,一个行业的前百名的人才都无法保证温饱,的确发人深思。一部分向往富裕生活的职业二、三线棋手不安心于现状,另一部分酷爱围棋、但缺少比赛机会的低段职业棋手也不满足,都开始思变,还有的职业棋手选择读大学深造,为今后就业积蓄能量。总之,看清形势、了解市场,顺应潮流就能减少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绝大多数棋手因为学棋的经历非常单纯并不善交谈,越来越多的人耽误了学业最后仍一事无成,空有个职业棋手的名头,甚至还没有业余天王知名度高,退段反而变成名利双收的事。从关注度来讲,现在的职业棋手几百号人,作为一个从业二十年的圈内人士,至少一半的名字都不认识,为数不多比赛的关注度还极低,甚至不如业余比赛点击量高,逃出职业棋手“围城”,回归业余大军是选择道路之一,既有大量比赛可下,又可夺取奖金,何乐不为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当年,冲段少年打不上职业痛哭流涕,可如今却喜笑颜开退回业余,这是搞笑?还是讽刺?还是幽默?如此发展下去,退段组真是指日可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寒窗十载跃龙门,深陷迷雾几多重。只为纹枰能论道,挥刀自断少年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些年因为工作原因,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的业余比赛的赛场,怀安杯、秦皇岛女子赛、海南旅游岛杯、黄河杯、龙港杯、围棋之乡联赛等等,亲身经历并且亲眼见证了天王们十年的统治和越来越多的职业棋手选择退段加入这一行列,也不止一次的采访过他们,几乎所有退段棋手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为了多下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热爱围棋反而要靠退段才能多下比赛,这是哪来的道理?职业棋手不过就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头衔和那一纸文书,亲手毁掉自己年少时候的梦,不是谁都有勇气。生存不易,越来越多的业余比赛,和无棋可下的职业棋手,最终将变得职业不职业,业余不业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赞助业余比赛费用相对较低,审批流程简单,参与人数也不少,符合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业余赛事如雨后春笋。反观职业低段棋手的现状,每年能参加的比赛不过是段位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对局量屈指可数,还没有奖金。前些年很多比赛改为公开赛制,但往往要连胜三四局才能晋级本赛,大多数人不但没有对局费,反而还要自己倒贴路费和住宿费,名义上的普遍撒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性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棋行业始终难以自给自足,辛辛苦苦打到职业回头还是要靠教棋过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实际的困难。职业棋手最难的一段人生路,是还有梦想要追逐,但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而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又蜂拥而至,那时候无棋可下的窘境,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挫折感,必将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职业棋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围棋协会作为围棋行业的领路人,注重的无非两点,第一,是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个别人,那是为国争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就是金字塔底端的普及率,可以以具体的数据告诉世人围棋是怎样的遍地开花,处于中间阶层不上不下的围棋人反而没有任何政策扶持,“因为热爱”也无法解决生存问题,回归现实本身,发现折腾了一圈除了“职业棋手”的名头什么也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体制的改革,加上市场化的趋势,现在的职业棋手大多数实际上是自由职业者,与业余身份差别不大,体制内拿工资的已经不多了。传统观念认为,职业的唯一优势就在于棋力普遍比业余高,一旦业余棋手在围棋AI帮助下提高了,职业低段棋手下不过业余高手就是常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围棋行业缺乏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受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扩大基数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每一个围棋人的未来,以点带面多种生存模式并存才是正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些年中国围棋的竞技成绩非常突出,满足了尖子棋手的向往美好生活愿望,但随着职业棋手圈扩大,中低职业棋手的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终造成了退段棋手抢业余饭碗的问题,中国围棋协会应该与时俱进呼应中低段棋手的愿望,创新思路解决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3)摸黑前行的女子棋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一篇讨论了关于越来越多职业棋手退段的问题,男子棋手的围棋之路都如此艰难,那女子棋手又该何去何从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男女天生的性别差异,在围棋圈尤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一开始愿意接受围棋启蒙学习的,男孩和女孩的数量其实差不太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越来越多的女孩因为跟不上节奏或其他的原因终止学棋,能够到达业余5段(甚至更低)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0: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什么会是这样?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均为男女分开比赛,因为体能的原因,女孩天生速度和力量等身体机能不如男孩,围棋虽然是脑力运动,但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时至提倡男女平等的21世纪,女性仍然不可能消除所有的性别弱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乃至世界女子赛事办办停停(单指杯赛),直到建桥杯的出现,才算真正填补了中国女子围棋赛的空白,随着女子围甲联赛的创办,加上刚刚复出的女子名人战,成为目前中国仅有的三项女子职业赛事,业余女子赛更是由于秦皇岛锦标赛的创办才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再放眼国际赛场,近些年中国先后创办了穹窿山兵圣杯、姜堰擂台赛、天台团体赛和吴清源杯,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再无其他女子世界大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数量上来说,女子比赛可谓屈指可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女子赛事几乎没有观众。先来看看比赛的赞助商们,要么是地方政府,要么是有特殊情怀的行业或机构,几乎不存在纯商业模式的赞助。企业赞助比赛,除了必要的情怀之外,更看重的是宣传力度和广告效应,而女子赛事近些年除了於之莹和崔精之外却几乎无人关注,近些年几项世界大赛都是团体赛模式,直到吴清源杯的出现,流量才有所回暖,但也仅限于半决赛甚至决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来看看与男棋手们的战绩,国内或者国际比赛的本赛一般会给女子棋手留1-2个名额,但女棋手的成绩基本也都是一轮游,能坚持到第2轮的已经算是新闻,能坚持到第3轮的那绝对值得大书特书,成绩上无法突破,也是关注度低的一个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么重要的问题来了,这些比赛是所有的女棋手都可以参加吗?其实,想要参赛的女棋手还要有一个最重要的头衔,那就是国家队。国家围棋队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是由国家发放工资供养运动员,参加国内或国际比赛的名额由国家队选拔(或积分)产生。由于近些年举办的公开赛越来越多,所有棋手都可以通过预选赛一路杀进决赛,慢慢淡化了国家队对于参赛的要求,加上现在棋手获得的奖金中国围棋协会已经不再抽成,可谓还利于棋手。可是,女子比赛几乎都有名额限制,能否获得参赛名额,晋级国家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内和国际的女子赛事都是非公开赛制,除了国家队的几个人内部选拔之外,其余的女棋手几乎没有任何参赛的可能,这就导致了中国女子棋手很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青少年女棋手得不到更多的比赛资格和更好的培养氛围。退一步来讲,能稳定参加围甲联赛的男棋手,最起码能保证温饱问题,女子围甲联赛经过扩充后也能容纳三四十人,但问题是大多数女棋手因为对局费和对局量的差距根本连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女子围甲办赛以来宣传力度一直都是业内翘楚,可时至今日也没有解决女棋手的根本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够参加一个项目的顶级联赛,也算的上是行业翘楚,可即使这样都无法保证温饱,女棋手们仍在各谋生路。个别业余比赛允许职业二段以下女子棋手参加,但跟业余天王们对局也是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也只能竞争女子单项奖,又绕回到了职业棋手来抢业余饭碗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纵观中国女子围棋职业棋手,转行行政管理和其他行业的比例明显比男棋手高很多,即便是教棋,男棋手在各大道场都非常抢手,而女棋手因为实力问题,甚至连冲段少年都无法指导,只能教低段甚至启蒙的孩子,也就是说,哪怕实力不济的男棋手,也可以选择退段比赛或者教棋,而女棋手却连这条退路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段跟一位刚入段不久的女棋手家长聊天,成为职业棋手不但无法养活自己,反而因为需要继续在道场训练而交了不少“学费”,再加上跟男棋手下棋总输,时间长了自信心也受到打击。因为孩子还小,作为家长来说投资也是理所当然,但如果过几年之后仍无法改变现状,连温饱都达不到,就只能改行或者探寻其他出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不管中国围棋协会还是各地方,都给予了女棋手一些特殊的照顾,但女子围棋发展仍是起步阶段,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温饱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4)参差不齐的普及培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围棋人口的基数就是普及教育,铺天盖地的普及行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三十年前,因为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豪取十一连胜,在中国兴起了一阵围棋热潮,一大批的中青年自学围棋,在父母(多半是父亲)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报班学习,围棋培训行业才算真正起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个年代的培训班很少,只有一些围棋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和地区才有可能找到围棋班,家长不辞辛劳带着孩子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孩子们在大太阳底下奔走数公里去求学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的孩子们没有现在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课,一个孩子能学一项课外技能(体育或艺术)就算不错,而且风雨无阻,不怕苦不怕累,不需要天天连哄带骗,每个孩子都能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几何时,我们报班是为了学习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技术型人才,都竭尽全力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不需要去哄孩子,甚至哄家长。孩子们都很听老师的话,尊师重道不是一句空话,家长们配合老师,从不挑三拣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转眼已经2021年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围棋普及遍地开花,几千万的围棋人口可不是虚数,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大数据下的“围棋人”真的会下围棋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概五至十年前,商业模式大面积进驻培训市场,各种加盟店席卷全国,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只有技术型人才才能教孩子的观念,一整套的招生流程吹得天花乱坠,把家长哄的心甘情愿掏高价去学习所谓的“素质教育”。围棋也不能幸免,某围棋加盟机构甚至打出了“会下棋未必会教棋”的广告语,教出的孩子学了一年连一盘棋都下不完,一时间成了围棋圈的笑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后,有趣的事情出现了,很多家长宁愿多花一倍的钱去报名那些老师们现学现卖的培训班,传统模式中兢兢业业的教育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课外班的越来越普及,一个孩子再也回不去只学一个项目的日子,每天上完围棋上英语,上完英语上钢琴,上不完的课自然就不可能专注于一项的练习,学习进度越来越慢,仿佛每天都在学习,结果却什么都没学会。经常听到身边有经验的老师们诉苦,以前教的孩子多长时间能学到什么程度,现在。。。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现在的孩子们变笨了吗?当然不是!只是现在的孩子们缺少了专注度和敬畏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的焦虑教育越来越普遍,人人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以前的教育,比的是谁家的孩子学的会,学的好,学的快,随着教育的改革,现在变成了比谁家的爹妈更有钱,谁家的爹妈更愿意花钱。乱七八糟的培训班映入眼帘,家长们什么都要抓,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的班,却哪个都不练习,最终的结果就是一项也没学会,然后归结于孩子太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一方面,当一系列的花言巧语把家长哄的恨不得当老佛爷供起来一样,久而久之,造成了家长越来越趾高气扬,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老师越来越像个保姆的现状。高大上的围棋逐渐变成了游戏,一味的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生变化本质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出现问题的根本在于跟风的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忽悠人的那一套东西终究不能长久,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大批量依靠商业模式成长起来又没有站稳脚跟的培训机构纷纷倒台,培训行业又迎来了一次重新洗牌,传统模式的培训班逐步取长补短,学习商业化的运作,对围棋普及来说未必不是好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面对一度混乱的围棋培训,中国围棋协会提倡持证上岗,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围棋普及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市场的规范化,让家长和孩子少走弯路,但目前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规范普及任重道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学习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学棋氛围,家长和老师对人格品行上的培养有很大缺失,大家现在都想追求速成,比如学个多长时间就想打上5段。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一时的成绩比较好,但从棋手长远的发展来看并不是好事,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都要占用时间成本,棋手在这种成长环境下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棋手连最基本都礼节都不懂,中国的棋手在礼节、尊师重道方面比起韩国和日本差了好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几千万的围棋人口,有多少才算是会下围棋的?根据各地政策不同,越来越多的围棋班进驻到校园进行普及课程,可是这些孩子们一旦走出校园,一盘棋都下不完整,甚至连吃子都不会,在以后的人生里也不会跟围棋有任何交集,这样的普及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知道围棋是普及的第一步,会下是第二步,而普及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真心喜欢和爱好,并且能够伴随终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外,随着段位的逐渐缩水,经常见朋友圈的围棋老师们发孩子们下棋的“趣图”:会吃子就能打上1段,下棋的时候2段经常看不见被叫吃,3段能把后手死送活,5段连复盘都不会。这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段位制度从以前的极严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极松,无论怎样的极端都不是好事,如何管控证书也是一大难题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中国围棋协会的角度来讲,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规范市场、培养优秀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从围棋学校的创办者来讲,如何在商业运作的前提下做成从上到下的阶梯式教学,保证教师和教学质量是立足根本。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围棋水平和教学能力是首要问题。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如何判断培训机构的优劣、老师的专业素养才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棋普及的长久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5)自娱自乐的普通棋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棋迷是围棋行业的奠基石,围棋金字塔底端的真正力量,不是所谓培训机构的普遍撒网,而是因为热爱的普通棋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触围棋二十年了,认识了很多嗜棋如命的人,说话三句不离棋,一天不下个几盘似乎都过不去似的,说实话有些不能理解,因为自己是个无欲无求的人,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对一件事十年如一日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一个资深从业人员,其实挺理解围棋不具备普及观赏性的原因。一般来说棋手下一盘棋至少几个小时时间,央视想转播时间都很难安排,现场又无法组织大规模棋迷观战,很难像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具备完善的商业运作条件,再加上又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赞助商无利可图,各方面全靠情怀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围棋相较其他项目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网络。在网络无限发达的今天,不需要面对面也可以下棋、看棋、了解围棋,天南海北的棋迷,网络一线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棋迷大部分只是纯爱好,每一个人对围棋的贡献都是普及数据中的多少分之一,围棋又好玩又免费,每天埋头苦干各个平台对局量都是几千盘,也不挑软件的好坏,对于领导和政策也是不闻不问,只管自己有棋下就好。还有个别人虽然也不花钱,但对于各个机构、平台或者围棋协会提出的商业化模式义愤填膺,打着为围棋好的名义杜绝所有收费的东西,只要一提到收费二字立马就开启骂街模式,说白了就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理直气壮的去蹭点免费的福利,可真正想一个行业稳定运转的根本就是商业模式的闭合,每个圈子里的人都能解决温饱问题,才能真正的扩大影响力,靠情怀终究无法长久,就跟一个世界五十强企业给你递来橄榄枝,吹得天花乱坠多么多么好,最后来一句:但是没有工资,你会干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少部分人是愿意为自己的爱好花费金钱,围棋网站刚刚兴起的时候不过是靠着押分维持运营,后来也开辟了各种围棋周边的产业链,包括近些年围棋大会的展览,不少棋迷都愿意用些围棋元素相关的日用品等等,消费人群也不在少数,这些人才是真正撑起围棋产业金字塔的底层根基,中流砥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产业链的不完整,想花钱却找不到地方的大有人在,也没有官方组织的棋迷见面会、签售会等活动,其实追星的棋迷不在少数,曾经亲眼目睹柯洁一出赛场被一群人围堵的过程,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棋手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不说,场面乱哄哄的也容易影响他们比赛的心情。前不久胡耀宇老师的著作《心战》热销,一夜之间三千本签名版全部售罄,可见职业棋手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只是没有开发出应有的商业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棋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说一群爱好者周末相约对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聚餐花费了一大笔开销,唱歌喝酒又费用不低,最后找了个免费的地方下几盘围棋。这些人并不是不想消费,也不是花不起钱,只是很难找到个像样的围棋聚集娱乐的地方。前些年北京开了不少围棋会所为棋迷提供场所,可是效果却不佳,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免费,本能的出现了抵触的情绪,谁家下几盘棋还要花钱呢?所以很多围棋平台实行收费模式的时候都难免招来谩骂一片,最终的结果要么坚决只使用免费的功能,要么换个免费的平台继续自娱自乐,只是因为习惯了,围棋在棋迷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免费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极少数的个别有钱或者有权的棋迷,又愿意为围棋投资的,就变成了赞助商。似乎一直以来围棋行业的经济来源,要么是少儿培训,要么是友情赞助。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兴起和衰败相关因素都有很多,从源头上让水活起来,才能真正的川流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棋迷们形态万千,见过为了一把签名扇一掷千金的;见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天能下几十盘的;见过当职业棋手偶像一般存在的;见过各个公众场所努力宣传围棋的;也见过为了蹭一盘免费职业棋手指导棋遭到拒绝之后冷嘲热讽的。平心而论,棋迷们大多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支持棋手、讨论政策等,并没有真正把自己当做一个围棋人去看待,殊不知,他们才是围棋行业兴起的真正力量,所有的资源取之于棋迷,而用之于棋迷才是市场良性发展的根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要心中有围棋,人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俗话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每个棋迷都有在围棋圈存在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因为热爱的高校围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大学生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围棋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围棋特招,很多资深教授为各大高校围棋的发展尽心尽力,再加上学生们自发组织社团的热情不减,大学生围棋的发展多年来从未间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群体整体素质高,群众基础好,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十多年来,大学生围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没有完整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仅凭着个别学校和赞助商的支持,这个群体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都在整个围棋圈占据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每年都有几项重要的大学生围棋赛事。世界大学生赛参赛者大约50人左右,来自世界各地,按选手实力分成不同组别;国内大学生赛百余人参加,大概20余所高校;北京和上海两地高校聚集,都拥有自己的大学生联赛,旨在加强两地高校学生的交流,引入积分制、外援制等比赛规则增强参与感,奖金阶梯式分布,大约各200人左右参赛;还有以别出心裁的各项娱乐赛事为最大亮点的南北大学生对抗赛分为南方队和北方队,各队人数在50人左右,以棋会友是比赛的宗旨。通常比赛主办方会有补贴,个人不会负担很多费用,也不设奖金,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多比赛是邀请制,以特招高校和学生为主,普通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先参加大学生围棋赛的棋手水平相对差异较大,那时围棋特招院校很少且门口较高,很多凭借高考进入大学又在小时候学过围棋的人成为主力。虽然大学期间对围棋的热情很高,但大多数人毕业后不会选择从事围棋想关工作,很多高材生都表示上了这么多年学再回去做围棋相关的工作,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现在能够代表各大院校参加比赛的,基本都是围棋特长生。特招方面,韩国明知大学开设围棋专业;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围棋)专业采用挂靠模式,与明知大学联合培养,毕业可获双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围棋行业和围棋产业的应用性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税务管理学院有围棋教育专业,学校有围棋文化研究院专职研究中心,由何云波教授领衔,每年举办围棋教育论坛等活动,主要面向围棋教育机构等单位培养人才;另外还有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训练学(围棋)等单招模式。特招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进入指定体育类专业(武体)、一种是可以选择专业(上外、上财、陕师大)等,有特招的学校一般会对成绩有些要求,平时也会组织一些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棋在高校的普及主要有开设围棋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两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差异较大,与地区围棋氛围和学校围棋人口紧密相关。一般而言,社团以有围棋基础的人为骨干,通过招新能吸引到一定数量的人学习围棋,如何保持新人持续的学习热情是影响棋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还跟学校老师对围棋的认可度有关,像清华由小川老师、上外孙远老师、陕师大王一喆老师等等非常支持围棋,学校的围棋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普通高校学生、特招高校和知名高校学生在围棋资源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很多比赛都有门槛,如何能实现普遍参与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围棋的高速普及,师资成了行业最稀缺的资源。葛道最先牵头做高校围棋老师的培训,加上近些年中国围棋协会大力推进,但目前仍在起步阶段,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围棋的美好愿景。加上围棋大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围棋扶贫事业的逐步开展,让围棋在高校中多元化发展才是持久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围棋特招影响力的扩大,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围棋行业的人也变的越来越多,这些人才是未来围棋行业发展的奠基石,如何获取政策和资源优势,让围棋增加更多的社会元素,留住每一个围棋人口,才是将来发展的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7)日趋凋零的媒体行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一个媒体人,竟然到现在才想起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业十余年,在各种机缘巧合下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亲身经历了围棋行业的发展,了解到了围棋圈的情况,然后以自认为专业的角度胡说八道了一大堆,那些真正在某一领域奋斗一生的老前辈们指不定是笑是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从业经历,作为一个理科生,却对文字感兴趣,曾经因为一篇记实稿被某知名围棋网站录用,从而正式进入围棋媒体圈。很多朋友都说过很羡慕我的工作,可以“公费旅游”,自己只是笑笑,再回一句略有矫情的客套话。因为自己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可以到处走走,认识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事,看见不同的景,可以不断的督促自己学习和进步,看遍世间百态,尝尽人生冷暖(这句纯属作秀,我还年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言归正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网络的兴起,报社和杂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时代的更迭不可避免的让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现在要看报纸,要么是飞机上无聊的时候顺手牵羊,要么是参加活动的时候免费赠送,就连对电脑一无所知的老年人,也开始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渠道了解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看报纸,似乎已经成了奢侈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刚入行的那几年,纸媒逐渐式微,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围棋圈的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那时候职业比赛没有后来那么多,在外地举办的更是相对较少,中国棋院的比赛大厅自然成了棋手和媒体们的常驻之地,光是专业的围棋媒体就有十几家,更不用说再加上综合平台,谁曾想过如此欣欣向荣的光景不过十年便黯然失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候的媒体人很简单,相比于娱乐圈的八卦记者们,围棋媒体更加沉稳持重,每个人都抱着让更多人看到围棋、了解围棋的态度去写各种精彩的文章,每一篇甚至每一个字都要精益求精,是速度与质量并存的黄金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些年因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各大门户网站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谁也没有料到时代的进步会这么快。从无到有的过程很漫长,让人们几乎忽略了从有到精的时间。门户网站的大洗牌,一大批的媒体人或转型、或转行。围棋媒体自然也逃不开时代的命运,联众、TOM、清风等等这些围棋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逝,就连中国棋院官网,也先后换了几家,最终也都无疾而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短短十数年中,媒体行业经历了从纸媒到门户网站再到新媒体的转变过程,就连电视台都被打压到要与网站合作,或者开创自己的网站,简单的说,就是从流量数据的转变到了变现时代。传统媒体但凡现在依然健在的,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转型,为了生存不得不更倾向于市场化的发展,久而久之,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越来越不受重视,更多的资源正在或者将要向有利可图的方向倾斜。纵观这十几年来的围棋媒体,平台换了一个又一个,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加上近些年个人社交圈的普及,文章来源普遍撒网,只有真正的资深棋迷或许能看懂,精品文章的产出,靠的似乎只能是情怀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十年前,报纸和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二途径;后来,网络的普及改变了这一现状;再后来,智能手机将大众的眼光更是放到了移动端;现在,似乎大家更喜欢短平快的视频和直播。也许再过不久,通讯发达到每一个人都可以输出和传播有用信息的时候,不知媒体人会不会都变成了兼职,甚至是业余爱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直以来,中国围棋协会对于围棋专业媒体都非常照顾和支持,但由于疫情的出现导致了中国围棋长期存在的问题全面爆发,经历了多年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后进入动荡时期。中国围棋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围棋人的共同努力和与时俱进,围棋媒体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悲哀所在,就是从来都不能养活自己,一直都在依附中艰难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写在最后:本文一改之前的写作风格,代入感太多,有些煽情了。发表了这么多圣母言论,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尚,只是因为,自己也是那光鲜亮丽背后,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一名围棋打工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