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徉在武康路上的那幢小楼……

俞良华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武康路上的那幢小楼...... </p><p class="ql-block"> 俞良华</p><p class="ql-block"> 千米多长的武康路(旧称福开森路),建于公元1907年,是上海现今保存最好、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这里曾经居住过众多当年的政要、商界精英及文化名人。寒风凛列的时节,我来到这里,享受着自己的一次精神之旅。</p><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13号,一代文化巨匠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的故居(1955年9月巴金全家迁入,并定居于此,直至2005年10月巴老去世),无疑是这条幽静的小马路上最令人向往的名人故居之一。夕阳余辉的照耀下,逡巡在巴老故居,这里漾溢着一种文人故居特有的静谧、素朴、怀旧的气氛:故居由一幢建于1923年的主楼和后建的两座辅楼及花园组成,外墙不久前刚"修旧如旧",为现时都市很少见的黑色竹篱笆。主楼为别有特色的老式花园洋房,它是座假三层建筑。现按主人生前原貌布置,一楼客厅,曾是高朋满座的地方,简洁异常,除了几件褪了色的旧沙发外,没有任何华丽的摆设;一楼太阳间,光线明亮,几盆闲花,几只旧藤椅,巴老的部分《随想录》就在此挥就;二楼书房,四周书橱都是封面泛黄的书藉,是巴老闲暇时间呆得最久的地方,写字台上那盏老式台灯,仿佛让我们看到以往的岁月这里深夜通明,巴金在这里伏案奋笔;巴金爱书在文化圈也是出了名的,他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还是要买书:"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二楼卧室,像普通家庭一样,放着大小二张木床,晚年巴老与外孙女端端相依相靠,充满着温馨和天伦之和谐;而翠桕苍劲、四季如春的花园里,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更多地方留有先生的音容笑貌:或倒背双手在小道踱步沉思、或冬日里坐在藤椅上晒着暖阳、或晚年手脚不灵便时由保姆推着轮椅沿着曲径前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幢小楼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当代文学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巴老的话语犹在耳边响起。古语日:"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故居的"太阳房"~巴金晚年休息和写作的地方,我的目光始终没离开过现在作为展品、一辆普普通通的轮椅车以及搁在上面当成书桌的一块木板,解读着巴老宽广的胸襟、深邃的情怀和勇于反思、剖析自我的气概。在这辆他后来须臾离不开的轮椅上,他反复斟酌、布局谋篇,写社会人性、写故交旧友、写"文革"灾难、写爱人萧珊.....,无论写什么,都充满了生命气息和思想光泽,都是在蚕食着自己的心血精魂!我以为,巴老不仅给读者留下了《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寒夜》、《憩园》和《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鸿篇巨制,更留下了伟岸的人格力量。他教给我们:如何尊严地生,如何尊严地活,如何以平淡的心态对待命运,包括苦难与荣誉。他卓越的文学成就,给几代读者带来了深邃的思想、给整个社会留下了非常深厚的文化的精神资源,彰显出正面的力量,回荡起进步的足音,对未来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无愧于国务院授予他的"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文学照亮心灵,大师容待追忆。冬日武康路上的这幢小楼给我带来了难忘的印记,我踟蹰着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20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