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那可亲可敬的舅舅走了,从此世上又少了一位亲人,舅舅从小关心爱护我们,虽是表舅但感觉就是亲舅,舅舅名叫王计明,安国市大五女镇北张村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身世坎坷,他父亲王丙友又名王丙学,也就是我的舅姥爷在沈阳经营饭馆生意,当时一(伪军)朋友开玩笑用枪托误伤(击伤)他的腹部,到日本人的一所医院救治,那朋友很自责还欲出钱给他治病,原本即将痊愈,后来他误服了凤梨,该病本来应禁食的,病情加重英年早逝。当时舅舅四岁,他弟弟三岁,他大伯也是我另一个舅姥爷将他抱回老家,因为家里没有男孩当时想让他继承家里的香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他年少求学时,很顽皮,那年代上课时学生都自备小板凳,每去学校未见人影先见板凳到处飞,落地声巨响,老师多次教育斥责,舅舅都是一笑了之,久了,全校师生习以为常。舅舅虽顽劣但聪明好学,每学完一课第二天必撕毁所学课文,老师说你为何“吃书”?舅舅回答,都已记住,留它何用?老师大怒,让其背诵如错一字就挨戒尺,舅舅行云流水般一字不错背诵出,还说整本书你可以随便问,我都已背过,老师随意说出几篇课文,都无任何差错,老师很惊讶,从此不再过问,考试每次都是全班第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他大伯一家后来去北京居住,舅舅自己独自在农村生活,那年他13虚岁,年龄那么小不知道他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据我母亲说她小时候去舅舅家看到舅舅将鸡抓住扔到灶火里烧着吃。还有一次,母亲去舅舅家,舅舅没在,舅舅家西邻居的小孩到舅舅家帮她做的饭,母亲比舅舅小十岁自己也不会做饭,可见舅舅与他的小伙伴们相处的很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舅舅在十四岁时,一个人坐火车凭着四岁离开时的记忆,自己去寻找他的亲生母亲,他记得那个火车站,母亲的模样已模糊,到了母亲的单位,母亲女同事们站在一起,让他自己猜哪个是他的妈妈,他一眼就知道那个就是自己的母亲!我问舅舅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呢,舅舅说天下的母亲见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心情与表情跟其他人肯定是不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虽年龄小,但很有大哥哥风范。母亲姐妹七个,母亲和二姨从小爱住姥姥家,说去了舅舅家,舅舅对她们很亲如亲哥哥,那时由于天冷两个小表妹经常汲着鼻涕,舅舅看到后,经常亲切地哄着她们说,把鼻涕擦了去。舅舅给她们买头花戴,给上学的姨买笔买纸,很善待自己的小表妹们,本来自己本身也是个孩子吗。舅舅结婚后有一次去北京大伯家,不知是谁送给舅舅一件新毛衣,后来舅舅穿着这件新毛衣去东吴庄村姥姥家,看到上学的我姨也就是舅舅的表妹没有毛衣,就将他身上的新毛衣脱下来送给了我姨,天很冷冻的哆哩哆嗦回的家,从姥姥家到舅舅家十多里的路程呀,舅舅回到家估计都会冻的感冒了吧,我觉得多么好的大哥哥呀,太让人感动了,我就觉得很心疼他。这件赠毛衣的事也是后来听舅母说的,舅舅是不会对人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舅到了虚岁十七岁娶的大他一岁的本村的舅母,舅舅北京的堂姐与舅母的姐姐是闺蜜,两人促成了俩人的婚事,让他为王家顶门立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有一家在东北工作的一家人因老家成分是地主被打回老家务农,附近郑村的,他们一起干活时认识了,发现这家缺吃少喝挨饿还整天挨斗,于是将自家多半袋白面送给了对方,本来自家粮食也很少。自己花钱买了一些麦根垛,这麦根垛呢,是当时谢庄到郑村这一区域附近好多荒地,派一些解放军开垦荒地,在收获小麦时这些年轻的解放军收获的麦子不太仔细,将好多麦穗留在了麦根垛里面,舅舅从中收获了些粮食送给了这家人,平时也经常接济他们,甚至把他家十几岁的孩子接到自己家暂住以减轻对方的吃饭的压力,他们一家才不至于饿死。他们返城多年后有一天返乡,专门到舅舅家感谢恩人,表嫂说他们一家人见到舅舅,跪下就磕头,还送一些钱给舅舅,舅舅谢绝了,我想当时的情景肯定很感人的。后来两家人成了亲人,这家人每年一回老家都要到舅舅家看望舅舅,最近这两年他们没回老家,但是电话一直联系着。后来,这家人又给舅舅打电话无人接听,只好打电话给表嫂才知道舅舅去世了,表嫂说与她打电话的东北那家人都哭了起来。对表嫂说,多么好的老人呀怎么走了,可惜临终没能再见恩人一面。还对表嫂说,虽然恩人走了,我们两家的亲情不会断的,我们继续来往走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后来他自学了会计,60年考上了青海省西宁市内一个国有建筑单位的会计,当时他二十来岁吧,那单位名字他给我说过记不清了,多少年的陈年老帐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理顺了,单位晋升他当部长,他管着好几个部门,有财务科,物资部,施工等几个部门都归他管理,舅舅聪慧,施工的一些专业技术他也很懂,比如量方、用料预算等,因为他有看一遍书就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工作也很顺利,无奈舅母水土不服嘴上长泡、腹泻身体总不适无法在那生活,加之当时孩子寄养在北京,舅母很想念孩子。舅舅说为了在那边工作把舅母的命搭上觉得很不值得,于是决定回了老家。虽然舅舅和舅母户口已经落在了青海,虽然那单位觉得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极力挽留,但他还是谢绝回了老家。61年到安国东山学习农村技术,交了一些好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64年村里有到中国科学院烧锅炉的,他也去了,有一天说是一位秘书长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挂一副字画,舅舅在旁边随便念了念上边的字,秘书长惊讶地问他你识字?舅舅说,我不只会念我还会写,秘书长让他写,他的字很漂亮,秘书长说从此让他在郭沫若身边服务,整理书籍卫生一些事物,当时叫做公务员。在这期间他遇到电影院招人,他去参加了,工作人员与他谈了谈就说不用考了就是他了,因为舅舅口才相当好,后来电影院没去成,因为中国科学院不放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的善良、文采、彬彬有礼各方面确实很吸引人的,不知道多少女的暗恋他呢。舅舅在中国科学院上班的时候,中国科学院有的女大学生就很喜欢舅舅,甚至有人劝舅舅与舅母离了婚接受了女大学生的情义,但舅舅有感情有担当,始终没有为情所动,一直与舅母幸福生活了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后来为什么回老家了呢,舅舅说那时北京有政策,支持减员一些人回农村去,正好他在北京工作的大伯也是一位老党员,发扬风格劝他回农村,也让他回农村作为男丁顶门立户,他就回农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很有人格魅力。67—68年舅舅二十来岁到博野县、深泽县、安平县吴宝营(同音)挖河,舅舅当时属于代工(管理)人员,曾经与同村几位村民去博野县杨村挖河,吃住在一位老乡家里,这老乡喜欢上了舅舅,热情的款待舅舅他们,把自己舍不吃的一小瓮腌的猪肉拿出来给他们吃,他那同伙们吃的太多太饱了,以至于干活都干不下去了。因为那老乡心里藏着个愿望,他想让舅舅做他家的女婿。有一天他给舅舅说,“我也不再藏着掖着了,我家三个姑娘你随便挑,你想娶哪个就娶哪个,娶回家也可以上门女婿亦可”。舅舅告诉他,自己已结婚了,孩子都三四岁了,并感谢老乡对自己好意。那老乡不相信以为舅舅故意推辞呢,于是,特意从博野县去安国舅舅村打听了一下,知道舅舅确实有家室后,这老乡才死了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舅爱憎分明,文革时期,70年保定地委书记在他们附近谢庄村被批斗,晚上舅舅冒着危险用自行车把他载到自己家里藏起来,又返回去把公安部部长也藏到他们家里。那书记说,我们素不相识,你为什么救我啊,舅舅只说了一句,我觉得你是一位清官好官!舅舅对我说,他事前早有心理准备,一旦发现他也会被一起抓走,果不其然,他与那书记一起被抓进了监狱,一住七年,其间有人让他反向倒戈与书记划清界限,并保证从公检法司中给他安排一个正式工作,舅舅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直至保定地委书记平反那天他也一起平反回家,舅舅说不后悔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在监狱期间,里面出版一劳改报刊,因为舅舅文采好,专门为舅舅设了一个专栏让他发表文章。平反后,书记想让他去做一份管理中药的工作,舅舅谢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舅还有一个本事,就是俗称摘手腕,就是让人脱臼,他坐火车的时候,有个小偷偷了他钱包,被他发现,就摘了那小偷的手腕,那小偷又哀求他,他才给他复位,这手法教过我可惜我当时学会了又忘了,不过现在想想,他这功夫是不是在监狱期间学的呢?也许是,必定那时候监狱有各界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舅舅善良,乐于助人。一次路过大沙河,恰逢大沙河上游放水,水流湍急,一小伙儿不慎掉入河中,岸上众人眼看着小伙儿被大水冲走,舅舅奋不顾身跳入大沙河,奋力将小伙儿救出后悄然离去。舅舅年轻时村里放场电影,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到时人山人海,常常发生踩踏事件。一次电影散场,人流涌动,有小孩子哭喊救命,很明显是被挤倒有被踩踏的危险,舅舅在同伴的帮助下飞身上肩,踩着众人的脑袋和肩膀左突右冲,终于寻到倒地的小孩子,抱着孩子横冲直闯直至安全地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舅喜好古文化,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还善雕刻,石雕、木雕不需画图,直接雕刻,作品雕的栩栩如生。八十多岁了他还在背唐诗宋词,他说他背了好几百首了,如今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如从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记得舅舅二十多年前得了一种口干病,这种病非常痛苦,他说痛苦的时候撞墙,他都觉得厌世了。在保定、石家庄、县医院都看了也不见好转,医生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后来他静下心来,自己学中医中药,自己出中药方,结果口干病治愈了。后来家人有点小病他会指导用些简单的草药,他说他不给外人看病,因为自己不是医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村霍姓是大户,王姓只有两家。那次我问舅舅全村大都霍姓,为什么他家姓王啊?舅舅说他的曾祖父也就是姥姥的爷爷姓王,是霍姓家的姑爷在这村落户,老家是他们村北边大王庄村的。还说他的曾祖父哥三个,另两个兄弟一个留在了大王庄村,一个被定州西柴里村一村民抱养随了对方的姓氏。舅舅曾经寻根未果,说有一次他去大王庄村做生意,在那村东头遇到一五十多岁的妇女,问舅舅哪村的,对方听说舅舅是北张村的,她说听自己公公讲北张村王姓与祖上为亲兄弟。舅舅很惊喜,终于寻到自己的老家了,那妇女把他请到家里热情招待他,并跟他讲老家的一些情况、老宅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舅篆体字及繁体字的读写均精通,甲骨文也懂一部分。舅舅喜欢看书也爱看古董方面的书,因为他看书过目不忘,所以各个朝代的铜钱,瓷器古董特点记得很清楚,到各村收古董做起了古董生意,见了我就给我讲一些古董的知识,比如,唐朝的马脸是侧着的,石头人带卷发更贵重,由此我也爱上了古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次我前臂骨折,对古人的接骨丹感兴趣,与舅舅探讨此事,舅舅说他知道一个祖传的接骨丹现在还在民间销售,主要成分的货源是他提供的,那就是半两钱(一种铜钱)。并把方子成分、剂量、制作方法及服法一股脑告诉了我,他说文革期间让大家往大队部上缴秘方,他看了一眼那药方就记住了,并给我说如果想用这接骨丹搞科研需要半两钱他送给我。我很惊奇他惊人的记忆力,毕竟历经这么多年了。我觉得非常惊讶,怎么铜钱用小挫挫成屑能口服还能治骨折,后来我在单位图书馆看到了明代名医周潇所著的《普济方》(周潇是朱元璋第五个儿子),里面都是一些古方剂,好多接骨丹里面大部分有半两钱,看来半两钱能促进骨愈合,可能氧化铜与骨代谢有关,舅舅说的方子是可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不仅如此,舅舅人缘极好,舅舅村有家庭闹矛盾的,好多人无法调节的,舅舅出面立马解决。比如村里有一家几个儿子分家,因存在矛盾即使村里大队人员帮助协调几次亦无法实现,请舅舅前去协调,很顺利即帮其分好了家,而且调节了彼此的矛盾。还比如有的小两口闹了矛盾,女的回了娘家要离婚不回来了,婆家让好几个人帮着做工作请那女的回来也没有效果,后来有人想到了舅舅,舅舅前去做工作,那女的高高兴兴就回婆家了。还有村里有一对父子,一直有矛盾至死不相来往了,儿子四十多岁多年没称呼过自己的父亲,后来家人请舅舅做工作,儿子见到父亲后主动称呼父亲并给自己父亲跪下认错,从此亲人之间矛盾消除。为什么舅舅调节矛盾效果如此好呢,因为他受人尊重人也聪明,找准矛盾关键点,针对这矛盾点解决问题,再加上口才好,所以很有说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尽管如此,他不会盲目拉郎配的,凡事他会掌握平衡的,比如他村另一个女的回了娘家也要离婚,让他做工作,他评估了一下,觉得那男的的确配不上那女的,他们之间很有差距,他就实话对男方说,这两个年轻人有些不般配,这样吧,让女方出些钱财弥补一下男方,让他们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吧。女方如意离了婚,男方得到了钱财方面的弥补,最后男女双方都很满意都很感谢舅舅。本来在我们这里如果离婚的话,女方一般不会再给男方返还钱财的。还有,即使舅舅到集市上卖菜,认识他的摊主会主动优惠卖给他,还有过去串村收古董的时候,有些卖家很愿意将自家的古董卖给舅舅,哪怕有人比舅舅所出的价钱高,也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舅母一生很不易,在舅舅因保护保定地委书记受牵连住监狱七年期间,舅母和奇珍哥哥母子在家艰难度日,当时好似失去了靠山,但善良的舅母很伟大,她坚毅刚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带着未成年的奇珍哥哥坚强的度过难关,直到亲人出狱回家,迎来了新的幸福生活。后来舅舅所在乡领导觉得舅舅文采好,聪慧人缘也很好,相信他很有领导才能,曾推荐舅舅担任该村村长,舅舅觉得自己是一位正直的人,这在工作中是很易得罪人的,所以拒绝了。舅母曾连任该村妇会主任26年,工作很出色,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响应党的号召只让生一个孩子的特殊年代,亦未因为工作与人结怨,很受村民尊敬。两位老人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在一起幸福生活了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舅舅看什么事情一眼就看的很透彻。舅舅生前,我曾问他,您经历这么丰富,文采如此的好,为什么不把您那些传奇故事写个自传呢,肯定能写一本很厚的书呢。他说,写自传不能只写一个人的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也要写的,谁愿意写自己不好的方面呢,所以干脆不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舅舅对待朋友也很真诚,他有位好朋友是伍仁桥村的,舅舅病后及临终前,表嫂问他是否通知这朋友,舅舅说很想念他,但对方岁数大了,前来也不方便就不麻烦了。朋友给舅舅打电话没人接又给表嫂打电话,知道舅舅已经走了大哭起来。抱怨没能见到如亲兄弟的朋友最后一面,感到终身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舅舅得病后嘱托家人:不必通知亲戚好友以免打扰对方;他还说亲人们对他家的好,此情此生他想还也无法还了,孩子们今后能还就帮着还吧;他还说亲人们帮助过他家的,这份恩情家人不要忘记,将来对方需要自家帮忙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多么好的老人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舅舅一生中经历过好多很感人的事,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丰富的阅历及感人的故事可写成一本厚厚的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回想往昔,犹如儿时,舅舅依然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别,青山依旧,故影还熟,过往种种一一难表,很是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舅舅王计明(1939.6.11—2021.1.13农历),舅母霍小翠(1938.8.24—2018.3.11农历)。总结舅舅这一生,处事有道,克己恭人,一身正气,一世清白,乐善好施,不卑不亢,高风亮节,远近闻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后记:没能见到舅舅最后一面,成了我的终身遗憾。舅舅走后我将我所知道的相关他的经历写了写,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因为有关舅舅的文章存在手机美篇里考虑到不会永久保存的,肯定有一天会丢失的,所以决定制作一部美篇拾光集的书,美篇正好有此功能。喜平哥哥写了五篇有关亲人的文章,与我的几篇文章一起,制做一本美篇时光集的书,起名叫着《心中那永远的爱》,把亲人们的文字资料用纸质版保存下来,让我们的后人永远记得,我们生命中曾经有过这些很亲、很伟大、让人尊敬的亲人,也是对亲人们的一种永远的怀念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