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玄奘家乡人

偃师区区直中学【德育教育】

<p class="ql-block">  偃师市市直中学&nbsp;&nbsp;&nbsp; 王建军</p><p class="ql-block">西行荒漠孤影远,东归晓月戈壁寒,</p><p class="ql-block">矢志不移返华夏,取来真经美名传。</p> <p class="ql-block">  河南偃师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5000年的文明史,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偃师人杰地灵,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在此成就了伟业英名,特别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大唐高僧玄奘,也出生在偃师市缑氏镇。</p><p class="ql-block"> 2004年,玄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首批“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发表演讲说:“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弘扬玄奘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玄奘家乡人,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仅传播他的故事和他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玄奘自幼聪明,爱好佛学,后出家,法名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举世闻名的佛学家。玄奘自幼学习“四书五经”,8岁能背诵《孝经》,11岁能诵《维摩》和《法华》等,后到当时洛阳城的净土寺出家,取法名玄奘。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到佛国印度求取佛经原本,玄奘抱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p><p class="ql-block"> 玄奘28岁西行,往返17年,经历128国,行程十万余里,46岁回国。他返回长安,在弘福寺著书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冬十月,大慈恩寺建成。高宗永徽三年(652)春,玄奘上表奏请建造大雁塔。玄奘在大慈恩寺译经十一年之久,每天五更起,三更眠,黄昏给僧众讲经,寒来暑往,从不间断。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玄奘译完《大般若经》600卷的巨著后,即感到体力不支,不能再执笔译经了,就专事修持。麟德元年(664)春二月初五日夜半,玄奘圆寂,终年65岁。</p> <p class="ql-block">  玄奘译经19年,共译出各种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玄奘译创立了法相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他的弟子千余人。玄奘被誉为七世纪伟大的国际旅行家、翻译家。在印度各车站都挂有玄奘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共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玄奘毕生追求的事业和奉献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为我国各族人民和亚洲各地的民众所珍视,显现出万丈的光芒。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称赞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梁启超说他是“千古之一人”。印度孟加拉僧伽大会秘书长达摩帕尔说:“玄奘依然活在每一个印度人的心灵深处,倘若没有他字字珠玑般的著作,我们印度的历史就不会完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代人要学习玄奘大师的什么精神呢?</p><p class="ql-block"> 1.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精神。玄奘早年曾辗转各地,参访各种不同学派的名师,他从不满足于他所得的成就,常常对“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的问题进行寻根问底,渴望了解佛教的全面正确的知识。玄奘这种虚心向外国学习、富于创造的精神,对于我国当代人有着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2.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玄奘在去印度的路途中历尽了人类所能遇到的种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何止八十一难。此外他还克服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三难”——即学梵文难、得经本难和文化交流难。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玄奘是无法克服这些难关的。</p><p class="ql-block"> 3.不慕荣利、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玄奘西行后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印度学术界获得了至高的荣誉,成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四大名师之一。但是,他对祖国人民和土地有着无限眷恋,即使身处异国时,也“本土思渴,不敢留须臾”。在他回国后,唐太宗曾两次希望他能“还俗从政,辅佐朝廷”,但他矢志译经事业,婉言加以拒绝。</p> <p class="ql-block">  4.坚持不懈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玄奘毕生翻译了印度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约1300余万字,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另外,写下了不朽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他在佛教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5.工作作风踏实、计时分业的精神。玄奘一生始终把他的精神全力贯注到工作中去。《慈恩传》对他回国后每天译经的情况有所描述。他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的安排,做到“计时分业”。如果白天不能完成,晚上也要补足。由于他的勤奋,使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玄奘这种精厉晨昏、专思法务、虔虔不懈、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使我们感动。</p><p class="ql-block"> 玄奘精神照耀着千秋万代!</p> <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指示精神,我校在2017年积极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和实施的探索,用责任成就质量,做看得见的德育文化,用文化铸就品质。市直中学《做好玄奘家乡人》德育校本课程就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做好玄奘家乡人》校本课程体现了我们学校特色和偃师地方个性,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一经使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学校的德育提供了一整套措施和方案。</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认为,我们作为玄奘家乡人,我们不仅传播他的故事和他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精神,我们应该把玄奘精神渗透于我们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正确观念,造就高尚品格。使孩子们更好的继承这笔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树立我们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