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三城

海风

<p class="ql-block">湖西畲族乡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乡,位于赤湖溪中游。人口畲族占38%。 </p><p class="ql-block">同治八年漳浦知县斌敏作《湖西乡》诗云:“望里湖西塔,居民数百家,晴光动海气,丽日走金沙,戴土山多秀,栽松路转赊,馀杭旧游地,此景暗咨嗟。”</p><p class="ql-block">湖西名胜古迹甚多,赵家城、诒安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廷珍府第(又称“新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个景点相距不足五里,故称“五里三城”。</p><p class="ql-block">赵家堡东门。</p> <p class="ql-block">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p> <p class="ql-block">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建造神庙、读书处等公共建筑,大致形成了生活区、礼仪区和风景园林区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城里聚居,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四百余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赵家堡的建造者出自灭国皇族后裔,在整座建筑群体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祖帝业的思慕之情。“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p> <p class="ql-block">赵家堡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p> <p class="ql-block">武庙</p> <p class="ql-block">赵家堡北门。这个堡西门倒塌,没有南门,寓意不想继续南逃,“往南”成了赵氏皇族后裔的一大忌讳。北门筑瓮城,瓮城内建武庙和父子大夫坊,是为正门,门上嵌匾,分别为:东门东方矩障,西门丹鼎钟祥,北门硕高居胜, 城墙根据地形筑六座马脸以及墩台、藏兵洞等。</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以往正月十八这里十分热闹,今天因为疫情十分冷清。</p> <p class="ql-block">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府第前是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城内东南侧即为赵范建造的内城,内城中心有楼,称“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楼为三合土夯筑,正方形三层四合式,呈回字形,边长20米,其中三层隔墙,作大通间,以供城中壮丁守卫时住,楼前建对向的二层小楼,以楼后墙为内城墙。</p> <p class="ql-block">天井里这个地道通往几里外的海边,不过现在已经被堵塞。</p> <p class="ql-block">全村年龄最大的94岁老翁。</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诒安堡。诒安堡,是宋郡王赵若和之黄侍臣第十四代孙黄性震捐献历年积蓄傣银所建,是一座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性的民间防御城堡。这是清初佐助朝廷收复台湾的一品功臣黄性震建造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面积与赵家堡相同。只不过诒安堡平面呈锁形,赵家堡平面呈方形。很显然,诒安堡是仿赵家堡而建造的,因此两堡又有姐妹堡之称。</p> <p class="ql-block">诒安堡是中国古城池的缩影和活化石。堡内至今还居住着数百户黄氏后裔,当年建造的95排,一排10间的民房,基本保存完好。每排民房间有8米宽的石砌街道用以纵横沟通,全城建筑因此排列有序。从城墙上俯视诒安堡,颇似古代的营盘。</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蓝廷珍府第。康熙</span>三十四年(1695年)起,蓝廷珍先后任定海营把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职务。1721年,台湾暴发朱一贵农民起义,蓝廷珍率军从台南鹿耳港登陆,用七天时间就将起义平定,他也因此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治理台湾。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从蓝廷珍府第走出的蓝元枚(官至江南水师提督),担任祖父蓝廷珍曾经任职的台湾镇总兵,做了许多有利台湾百姓的事,被誉为“安台名将”。祖孙二人死后都得到皇帝封的谥号“襄毅”,史书称“祖孙提督,大小襄毅”。</p> <p class="ql-block">规模最大的要数蓝廷珍府第,府第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因为走出了蓝廷珍、蓝元枚祖孙两代治台名将而享誉海峡两岸。</p> <p class="ql-block">蓝廷珍府第样式十分独特,由四周房屋环列而成为城堡式的建筑,呈出独特的“院城”形式,又叫“顶坛新城”。府第是五落七开间的大厝,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土楼又处于四合院之中,蔚为大观,具有闽南海滨的建筑风格。正面有个大广场,由360块花岗石条石铺就而成,宽敞开阔。</p> <p class="ql-block">蓝廷珍府第大门朝向东海,似乎表达着府第主人对彼岸台湾深厚的情感。门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这副对联是对蓝廷珍平定台湾、治理台湾功绩显赫的高度颂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