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没有写完的自传

唐亿文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6日,恶性肿瘤导致肺积水伴心脏衰竭,尽管举全家之力也无力回天,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是吃晚饭时倒在妈妈怀里的,妈妈说,他走时神情很安详,没有任何痛苦,这也是唯一可以安慰我们的。 </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爸爸已经离开我们快三个月了。而对他的想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总感觉他还在家里,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熟悉的影子,每天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他。 </p><p class="ql-block"> 爸爸,您在另一个世界还好吗?这个春节您是怎么过的?可否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爸,你走后我们陪妈妈仔细地整理了您的遗物,其中您的自传,我们视作珍宝。爸爸,我给您整理出来了,清明节就要到了,请您查收……</p> <p class="ql-block">爸爸的自传 </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1939年农历9月11,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朱田村钟家冲一户佃农家,我的父亲名叫唐盛虞,生于1900年,一辈子种地劳作,因病无钱医治,刚到40岁就离开了我们。母亲,唐杨氏,是个能干的家庭妇女,生有两男两女,大姐唐菊芳,哥哥唐玉明,二姐唐冬秀,我最小,母亲叫我友伢子。 </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失去了劳动力,租种的五亩水田,无人耕种,上有婆婆,下有两双儿女,一家六口没有了生活来源和依靠,母亲为了使我们都能活下去,把不到两岁的我过继到本家族成员唐清泉家做继子,唐清泉是父亲的同辈,与父亲年龄相当,是村里的道仕,为过世的人吹吹打打办后事,家境较好,妻子是个小脚女人从未生育,只会打牌玩耍,不会料理家务,我的到来给她增添了不少麻烦,加上唐清泉的兄弟认为以后肥水将会流入外人田,对接受我意见很大,不到三个月又将我退回到母亲身边。 </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近40,身体单薄,体弱多病,还有一个年近70的婆婆,哪能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眼见着围在身边的孩子们一个个骨瘦如柴,缺吃少穿,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让我们都能活下来,无奈将十二岁的大姐送给了易家当童养媳,把五岁的二姐送给了在渌口火车站做烧饼油条生意的夫妇做养女,带着哥哥和我勉强支撑起这个破败不堪的家,那段时间母亲常常外出,走东村串西村收购一点鸡蛋和农副产品扒火车北去长沙,南下衡阳挣点差价,换些油盐酱醋维持生计。没过多久,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一个姓徐的江西人。</p> <p class="ql-block">  徐楚珍,祖籍江西,50多岁,湘赣铁路修通随父来到株洲镇开办中医药行,有门面一间,伙计四、五人,有简单的中药加工,其父去世后,徐楚珍接替父亲坐诊,出诊,生意不错。家有老母70来岁,体弱多病,不能自理,急需照顾,其妻早逝,生有一女,我们到徐家时已出嫁到长沙。42年母亲带我来到了徐家,我成了徐的继子。 </p><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家前把十岁的哥哥交给祖母照看,母亲离开哥哥的当天,让哥哥担一担柴去镇上卖,想趁哥哥没回来之前出走,不料哥哥心中有数,早早的就返回家中,记忆中哥哥抱着母亲的腿痛哭,不许母亲离开家,母子俩哭成一团,为阻止母亲的离去,哥哥将烂泥巴糊满准备带走的铺盖,为了生活,母亲硬是带着我离开了,一个完整的家,不到两年就散了,对于一个母亲,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母亲走后,哥哥和70多岁的祖母相依为命,为父亲留下了这条根,支撑着唐家的门面。 </p><p class="ql-block"> 我和母亲来到了徐家,母亲承担了徐家的一切家务,烧饭,洗涮,缝补,精心照料卧床不起的婆婆,徐本人也有了安定的生活,行医,坐诊,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我也能吃饱穿暖,能和镇上的同龄儿童一起玩耍,这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我跟小朋友学到了不少东西,什么做皮影人物呀,扎风筝,做灯笼,玩龙灯,看了就做,做了就玩,自导自演,继父甚是喜欢。继父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经常有人请吃,在宴会上,他常夸赞我聪明,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当时正值日本人向南挺进,在株洲当地也组织了抵抗侵略的队伍,有成年人的,也有少年团和儿童团,我那时还小,只有五岁,不能参加进去作为正式队员,我也拿着小木棒在队伍的最后,晚上经常跟着大家一起操练,忙的不亦乐乎。</p> <h3>  44年日本侵略者进攻长沙,飞机轰炸波及株洲,为了逃避轰炸,保全性命,株洲县繁华的街道全都停业关门,一时间变成了空城,继父领着全家躲进了离城20多里地的横家桥山区,住进了一家农户的柴草间。继父当时是株洲县商会的负责人之一,隔三差五还得去镇上处理一些事物,50多岁的老头显得很疲惫。这年冬天气寒冷,母亲叫来哥哥帮家中砍柴,帮我们准备过冬的柴火。一天下午哥哥准备上山砍柴,除了刀和绳子外,怕我冷还准备了一个烘笼,山里哥哥把我安置在一个土坑里,把烘笼放在我两腿间,让我取暖,哥哥去附近砍柴,我在玩耍过程中,不幸将火盆打翻,那年我穿的还是开裆裤,火灰全部倒在了两腿间,我痛得直叫喊,哥哥急忙背我回到家,我两腿间全是水泡,母亲心疼的眼泪直流,继父是个好人,是个有责任心的继父,战乱之际,他没有将我抛弃,为治好我的伤冒着生命危险去战乱中的长沙买药,有些药一时找不到就亲自上山去挖,让我口服加外敷,使出了浑身解数,功夫不负有心人,伤口慢慢愈合,结疤,长出了新皮,一个多月母亲白天黑夜的精心护理,我治愈了,可母亲更加瘦弱了,再照顾我的过程中,妈妈曾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妈妈死了,你该怎么办呀?”在那年社会动荡,生活无保障,饥一顿饱一顿,加上我和婆婆两个都需要照料,可怜的母亲骨瘦如柴。 <br> 45年日本战败投降,我们一家又回到了株洲镇,此时的株洲已不是当时的繁华景象,留下的到处是残垣断壁,永安药铺也已经损毁,继父借些钱修缮了门面,自己也没经营,而是租给了一个别人经营笔墨纸张,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在店铺后约30平米的一间房内,靠继父看病行医维持生计。可怜的母亲,终日操劳,回城不久就一病不起,尽管继父全力救治, 终因无力回天,回城不到半年即离我而去。记得那天我守在母亲的床边,摸摸她的脸,摸摸她的手,还将手指塞进她的嘴里,母亲将我塞在她嘴里的手指,狠狠地咬住不放,我疼哭了,母亲有气无力地松了口,想说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来,此时此刻母亲一定有许多话想嘱咐我……</h3> <h3>  母亲离世后,家里失去了主心骨,留下了我和继父一老一小, 继父坐诊行医维持生计,那年我不到六岁,没有了母亲的照顾,我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和同龄小朋友在外玩耍,到家来冷锅冷灶等着继父回来。 <br> 母亲去世不到一年 ,继父为了支撑这个家,经人介绍又和一个姓何的女人成了家,三个不同血脉的人又组成了一个表面完整的家。何初到家里家里又有了生机,一日三餐有了保障,还给我做了新衣服和新鞋子,对我非常好,我也甜甜蜜蜜的叫他娘,继父也很放心。若能长此以往也还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但这样的日子并没过多久,继母何氏,回到娘家住了半年多,再回到株洲时,头上扎着白毛巾,怀里抱着一个不满月的娃娃,坐着轿子,回到家中,家中添了人丁,应该是件好事,值得庆贺,实际上并不如此,两个大人从斗气到最后的打闹以致闹得不可开交,记得最严重的一次,矛头直指向我,继母将她为我纳的鞋底,用菜刀从中间一砍两断……这次断鞋之举,证明了此前她的做所做所为都是做给继父看的,目的是想取得继父的信任,想摸清继父的家底,把财产支配权控制在她的手里,一旦控制到手了,接着就上演出了自己生娃这一出闹剧,明眼人心里有数,这娃并不是她生的,在家也没有怀娃的迹象,怎么在娘家住了几天就……身为医生的继父心中自然有数,从此日子不得安宁,不是打就是闹,家里的锅碗瓢勺经常摔得满地都是,从此一日三餐无了着落,有时继父领着我到外面躲避几日,我成了继母眼中的钉,好男斗不过恶女,无奈之下,继父只能将我托付了出去。 <br> 记得那天中午我回家吃饭,她不给我吃,用筷子指着我说:“谁让你吃!怎么还到这吃?”我没吃,只是站着流泪,后来还是继父盛了一碗饭给我吃了,这是在徐家的最后一顿饭。其实当天吃早饭时继父好像对我说了什么,我根本不知道,也许他根本没说,也许说了我没听进去,可怜一个六岁的孩子我能去哪里呢?后来我还是来到了唐月秋家,是继父送过来的还是我自己找去的或是唐月秋领我去的,我一点记忆都没有。 </h3> <h3> 唐月秋是唐家家族的人,50多岁,手工业者,做得一手竹器活,编织篮子和箩筐,我到他家时,他就职于株洲顺兴斋糕点作坊。其妻周氏,50岁上下,育有一女,已出嫁。日子过得较为殷实,喜好打麻将,估计是为了养老,我来到唐家是过继还是金钱交易我不知道,只要有个落脚点,有口饭吃,自然老两口成了我的第三任继父继母,说心里话刚来到唐月秋家时,唐带我真的像儿子,老头下班回来经常带回糕点,一日三餐有了保障,但我也成了他家的劳力,我年岁小,担不动水,先是叫我用盆到半里地外的井里端水,体力稍强时就用扁担去井里担水,记得最深的一次是我担了一担水快到门口时摔在了田埂上,两桶水在田埂下,扁担卡在脖子上,起不来,我哭叫着,招来了继母,继母不是首先拿开压在脖子上的扁担,而是上手就打。再大一点担水,砍柴就成了我吃饭的依据,一次她叫我到地里去运稻草,我挑着两捆稻草往家走,路上遇到了大风,将我和稻草一起刮到路边的高坎下,我的屁股被高坎上的树枝挂了个洞,鲜血殷红了短裤,茶亭里的老奶奶见此情景找来布条包扎住伤口,回到家时,主人还责骂,怎么没有担草回来……70年后的今天我的屁股上还留着伤疤。还有一次一个寒冷的冬天,家里没有了柴,让我出去捡柴,因为刮着风,下着小雪,穿的很单薄,出不去,没捡柴,这天晚上老两口合起来,一个提灯,一个拿棍子,在神位下用棍子抽打,打完他老两口吃饭睡觉去了,我一直在神位下,又冷又饿,又不敢动,后来是隔壁的贺大娘在她家盛了一口饭给我吃了。为了每天有口饭,哪怕天气再恶劣都要按他们的指令去砍柴。他家的柴山离家五六里,我不可能每天去那么远,只好就近到别人家的山上去偷砍,那天下午我到亲叔叔唐芳灵山上砍柴,恰好叔叔从田边路过,见我砍了他家的柴,他责备我不该,我当时可能是回了嘴,激怒了他,他抄起肩上锄头,把我打翻在路边,不省人事。天黑了,路过的行人见此情景跑去告诉了我哥,哥哥将我背回了家。</h3> <p class="ql-block">  我被打坏了,躺在床上几天不能动,事后唐月秋找上门来跟我叔叔理论,说人是你家的,打是你打的,现在人打坏了,我不要了,在我身上,他们不愿意花一分钱。我躺在哥哥家里,哥哥当时只不过15岁而已,自身难保,哪有钱为弟弟治病疗伤,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东奔西跑,托人找些跌打损伤的草药给我吃,给我敷,哥哥有心,我也命大,过了不久,被打的部位慢慢好起来,又过了两个月,我又能活动自如了,感谢老天,保佑我没被打死,留下一条命,万幸!万幸!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改嫁,我到徐家过了两年人的生活,母亲过世后,继父娶回后继母,我就由宝变成草,到了唐月秋家后,我连草都不如,任他踩踏,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挨打受骂罚跪……那几年的变故太多,日子太难,太苦! </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我已经八、九岁了,开始懂事,知道哥哥也不容易,无力助我,更不可能再回到唐月秋家,天无绝人之路,经人介绍,我到了栗全一家帮忙放鸭。栗全一, 60来岁,家住朱田铺,养湖鸭为生。有婆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20岁上下,儿子结婚单立门户,女儿刚刚出嫁。我的出现,皆大欢喜,鸭子有人养了,我也有地方住了,每天吃过早饭,跟着伯伯去放鸭,伯伯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群鸭,我走在最后,不让一只鸭子掉队,把鸭子带到伯伯家田地里,伯伯就离开,我要守在田地里和鸭子过一天,中午伯伯用毛巾裹着饭桶给我送饭,饭不好,但能饱。太阳偏西,我们爷俩赶着鸭群往回走,鸭子真的很听话,上路后排长队往回走,走的过程中,伯伯从头点到尾,点到不少才放心往回赶,如果发现数目不对,回去再找。春夏秋是放鸭子的黄金季节,我鸭子放的好,90%以上的鸭子每天都生一个蛋,每天早晨捡蛋时,鸭圈里一片白,一筐,两筐捡完蛋,伯伯面带笑容,我也非常高兴。养鸭子的一年中,我学会了不少养鸭的知识,如选场地时要看到田里的谷子,小鱼虾、小田螺、昆虫、水草都是鸭子最爱吃的食物,到了深秋季节要逐渐给鸭子增加谷物补充营养,提高产蛋率,归圈时要观察鸭子是否吃饱了,吃饱的鸭子走路左右摇摆,憨态可掬。</p><p class="ql-block">  49年株洲和平解放,接着家乡来了工作队,成立了农会,哥哥接我回家,我离开栗伯伯家,我真的有点不舍,在他家的一年多,二老没把我当外人,他们生活虽不富裕,但一日三餐能吃饱,冬天为放鸭子的需要,二老给我做的棉衣棉裤,买了雨鞋雨伞,离开时特地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二老,真实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朴实的阶级感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看我的徐继父,离开继父家后继父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安宁,继母并没有因为把我逐出徐家就此罢休,其目的就是要拿走徐家的全部家产,过了两年,株洲解放,我也长九岁了,当我到株洲城看继父时徐家已经不存在了 ,门面房转手,何家女人将变卖的房款全部拿走,继父离开去了长沙的女儿家。50年继父来到哥哥嫂嫂家看我,以后就再也没见过面了,继父来看我时,给了嫂嫂一些钱,表示了他的歉意,继父走后,嫂嫂给我买了新鞋子,做了一身新衣服,送我去上小学,初小毕业后又让我去子弟小学继续上高小,人心都是肉长的,感恩我的继父,感谢我的哥嫂,否则我不可能上中学,不可能从学校去参军,更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 </p><p class="ql-block"> 回到我哥哥身边,重新组建起有哥哥嫂嫂和我的家庭。50年土地改革,土改时我家按佃农的成分分得五亩多水田,这一年哥哥被招工去了兵工厂当学徒工(后来的331厂)。我和嫂子,奶奶在家种地,维持生计,嫂嫂叫宋菊清,是邻村宋连生的闺女,家境贫穷,又有母亲和两个弟弟,嫂子是姊妹中的老大,从小是家里的劳动力,很能干,没上过学,哥哥去了工厂,奶奶年事已高,实际上家里分的地主要靠她和我耕种管理,嫂子比我只大五六岁,农忙,如犁田,耙地,修田埂,收割等都得请人帮助。</p><p class="ql-block">  51年鲍家垅开办农会,农会干部动员学龄儿童都要上学读书,此时我已11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嫂子主要读扫盲班。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动乱,当时的小学停停办办适龄的孩子不能及时上学,所以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一个班六岁到十多岁都在一起,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是班上较大的孩子,对我来说,功课很简单,学起来很轻松,有大量的时间在家务农,读书是附带,主要是务农,到小学毕业,我什么都学会了,如播种、插秧、收割、晾晒都是自己完成。53年家乡成立了互助社,54年成立了合作社,这时我一天能挣七八个工分。</p> <p class="ql-block">  柚子树的故事:如今每每回到家乡,在家乡的老宅之前,两棵柚子树,春天柚子花开,清香四溢;夏天枝繁叶茂,树下乘凉;秋天硕果累累,压弯枝条;冬天蓄势待发,充满力量。那是1954年的清明时节,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明天是3月12日,是植树节,我要求班上的小朋友明天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通过自己劳作种上一到两棵小树苗,要勤浇水,保证它成活,明年的植树节,我们要检查,看哪些小朋友能做到,能做好!我默默的点头,记在了心里。正好第二天是个星期六,下午没课,我和同村同龄的小朋友到邻村去玩,在该村的一个菜园子周围,我们扯回来好多小树苗,其中有柚子树,石榴树,桃树,多年干农活有经验的我挑选了两棵长相端庄,充满生机的小树苗,栽在我家屋前,每棵树都挖了两尺见方的深坑,将树苗放在中间,再加上细土埋实,让土与根紧紧结合在一起,经过我的精心打理,两棵柚子树都活了。如今60多年过去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柚木又开花,一生酸甜苦辣,都藏在满树枝枝桠桠里。 </p><p class="ql-block"> 名字的故事:上了小学,我给自己起名叫唐友明,父亲在时叫我友伢子,跟着母亲到徐家改名徐作民,母亲去世后,到了唐月秋家,改名唐菊华,上学时我改名唐友明,用友字纪念我的生父,明和民同音,怀念我的继父。</p> <p class="ql-block">  55年初小毕业了,托哥哥的福,因为哥哥是331厂的职工,我有机会在该厂的子弟小学读高小,学校离家六七里地,我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做饭,吃了饭去上学,中午用哥哥从牙缝里挤出的饭票到食堂拿一个馒头或吃碗米饭,没有菜。下午放学后赶忙回家,挑水,砍柴,种地。为了维持学业,那段时间只要有空我都在职工宿舍楼前楼后转捡牙膏皮,每支可换四五分钱。当时正是331厂扩建时期,经常有建筑垃圾往外倒,垃圾中混杂的一些废铜、废铁、电线头都是来钱的源头,部分解决了学习用具和零花钱。57年夏天高小毕业,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株洲一中。 </p> <p class="ql-block">  接到通知书后,我又是喜来又是忧,喜的是这几年的小学没有白读,考上了最好的中学,忧的是我今17岁,当时嫂嫂已经怀了孩子,农活重活不能干,家里缺乏劳动力,哥哥虽然当上工人,但每月收入微薄,维持生活不容易,哪有钱支持我继续读书呢?哥哥嫂嫂始终不表态,我知道他们也很难。我就跑去问姐姐,姐姐也不敢表态,因为她是个童养媳,没读过书,每月靠姐夫搞搬运拿点钱来维持家用,家境虽比哥哥嫂嫂好,也并不富裕,花钱还得看姐夫的脸色。眼看着报到的时间到了,我要读书!我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我去了村政府转移了户口,将嫂子分给我当年的口粮运到市里交给了粮店,换回了当年的学费,加上当年在家种的芋头,嫂子也分给我一半,再加上姐姐给宝贵的10元钱,东拼西凑凑齐了30元,交了当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又能读中学了。 </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是寄宿生,哥哥将他在厂里的一顶单人蚊帐给了我,姐姐给了我一床旧棉毯和一个小脸盆,这就是我的全部生活用品。入学时我穿上姐姐做的一条裤子,一件灰色衬衣,一双新布鞋,看上去还真像一个中学生。 </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的第一个学期还算正规,当时学校虽在反右,老师经常开会,学习也没受什么影响,早操,上课,晚自习都很正常,全校的学习气氛很浓,学生学习抓得很紧,58年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高潮在全国兴起,大办工业,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学校也积极响应,在勤工俭学号召下,学生轮流参加社会活动。记得第一次参加劳动,是全年级去石子山开荒种红薯,全校开挖山地五六亩,全部种上了红薯。第二次是去黄泥塘开的耐火材料厂,学生分班轮流去劳动,生产炼钢用的耐火砖。第三次是去离学校几十里外的白马龙参加京广铁路复线建设抬石子垫路基。第四次是全校停课,参加大炼钢铁,年龄大的同学去运生铁,年龄小的同学在校架小火炉。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学工,学农,学军,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h3>  当时在校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有六岁开始上学的适龄孩子,也有十一、二岁才开始上学的少年,年龄大的学生思想很不稳定,特别是在劳动较多的日子里,都想停学去参加工作,我就是其中一个。<br> 58年春哥哥告诉我331厂招工职工子弟优先,这个信息正是我想要,我知道,按照校规在校的学生是不允许私自离校参加招工考试,可我还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瞒着学校去招生办报了名,留下了学校的电话号码,招工办在考试的前一天打电话到学校总务科通知我参加考试,学校接到电话,问明情况,不但没有告诉我去参加考试,而且还在班上点我名严厉地批评了我不遵守校规,让我写检讨,这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受到点名批评,我接受了批评,写了一份长长的检讨书,检讨中我详细地写下了家庭的真实情况和生活的负担及考工的原因,班主任黎老师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到教务处撤回了对我的处分,从此以后,她给予了我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常常鼓励我遵守校规,努力学习。 <br> 这年冬天放寒假之前,学校通知我去校医院参加体检,学校推荐我报名参军,不久市兵役局征兵办通知我参加市里征兵的第二次体检和政审登记,春节前我收到了征兵办的入伍通知书,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新兵。</h3> <p class="ql-block"> 插叙一段:在株洲一中读中学的那些日子,学校离331厂很远,但是我仍然保持着读高小时有空就溜的“淘金”的习惯,那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我兴奋地用布口袋兜着一个中午的战利品———满满一袋子破铜烂铁来到废品收购站,收购者分类过了秤,然后他叫我稍等,说是手头的钱不够,回家去取点钱来,十分钟后跟在废品收购员身后是一个身穿制服的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这天我不但没有拿到一分钱,反而被带到派出所反复盘问,民警还在纸上记录着什么,之后就像如今电视里的镜头一样,我带着民警徒步半小时之后来到我来到我捡破烂的地方,在厂里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前,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就是用这些捡垃圾换来的钱已经让我完成了初一和初二的学业,我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中的学生证和校徽,因为下午还要参加学校在耐火材料厂的劳动,所以才没有过多的纠缠,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与派出所的警察打交道,估计好心的警察没有给我记录在册,否则我后来的军旅生涯估计也就泡汤,感谢善良的民警。</p> <p class="ql-block">  离开学校那天,班主任黎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新兵集结点,打着“欢送唐友明同学光荣入伍”的横幅,我胸前戴着大红花和前来送别的同学们一一握手道别,此时此刻,思绪万千,依依不舍,高兴的是我再也不要为交不起学费,生活费发愁;兴奋的是我成了一位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战士;留恋的是我的同窗好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结下了浓浓的同学情,深深的师生情。感谢我的母校株洲一中!感谢我的恩师黎老师!我带走了全部的课本,在部队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知识上我不能落后同窗,到部队后晚上同学们都给我通信,互相鼓励,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新兵就要出发,放假一天,我穿上新军装,回到哥哥嫂嫂身边,当时哥哥嫂嫂家境仍是贫寒,拿不出过多的东西来送我,尽管如此,饭桌上摆上了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蹄膀,清炖猪蹄,白萝卜炖骨头,清蒸鱼,还配上了几个素炒并买来了白酒一瓶,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做到如此丰盛,实属难得,兄嫂敬我酒,我也回敬他们,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饭桌上我们没有过多的交流,他们只是一个劲的往我碗里夹菜,由于十点前要赶回部队,吃完年饭,哥哥拉着我的手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到了部队听首长的话,好好干!” 我深深地给哥哥嫂嫂鞠了一躬,谢谢哥哥,谢谢嫂嫂,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从此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钟家冲,告别了承载着太多记忆的株洲城。</p> <h3>  当晚12点我们新兵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次日早六点到了衡阳,第二天继续南下下午四点列车来到了广东韶关,下了火车上军车,来到了广州军区炮一师师部所在的军营,该师曾经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驻扎在广东与湖南交界地。 <br> 当时国家并不富裕,部队的配置不是太好,统一的制服,标准的伙食,但是思想上没有了负担,我很兴奋,学习训练充满了热情,每天第一个起床,主动打扫营房,在炮一师师部新兵营集中训练半个月后,我被分配到炮一师44团二营营部通讯排无线电班任无线电通话员。 <br> 部队生活严谨,纪律严明,一切都要按军人的标准办事,走路必须抬头挺胸,外出两人成排,三人成行,集体活动如看电影,集训必须整队出发,新兵的第一年要完成的训练科目很多,对我而言,从小什么苦都吃过,再苦再累都不在话下。新兵的第一年,我完成了队列、500米短跑,十公里行军,单双杠标准动作、普通话通信联络、电路的简单维修与保养、故障排除和通讯联络、夜间方位的定位、目标捕获、步兵武器训练、实弹射击训练等等,年底考核全部通过,取得全胜的好成绩。除了完成达标训练外,营部的黑板报,刊头设计美化,宣传标语,组织文体活动等都由我完成,因此受到了团里的好评。为了改善生活,弥补经费不足,我和营部炊事班的同志一起种菜,帮他们积肥,挖地,种菜,成了他们的好帮手。这年冬天我们栽种了一片茄子,第二年春天正值茄子开花的时候,我和我的班长彭思远接到命令,于三月底带上供给关系到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科研处报到,去之前什么任务,什么目的并未说明。</h3> <p class="ql-block">  我的班长彭思远,58年入伍,湖南长沙人,60年调入二营部无线电班任班长,仅两个月,又和我一起调入炮兵司令部科研处,能和班长一起调出去心中暗自高兴,我才当兵第二年,凭什么和班长一起调入司令部科研机关?我有些琢磨不透:可能是新兵训练第一年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成绩出色,又加入了共青团?可能是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活跃营部生活受到了团部表彰?可能是利用业余时间拾粪,积肥,种菜,改善营部伙食?可能是出身贫苦,生活节俭,不怕苦,不怕累?可能是因为我和班长是老乡,老乡照顾老乡?可能这些原因都有吧,总之到现在我也琢磨不透。</p> <p class="ql-block">当兵第一年难忘的两件事: </p><p class="ql-block"> 59年的六月份,夜里三点钟,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将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排长说紧急集合,有情况,我一个鲤鱼打挺,届时全军营只听见床板的声音,器械的碰击声,脚步声,短短的三分钟,全营战士背着背包,枪支,跑步来到门外的集合点,我们跑步来到团部,短短六七分钟,只见几十辆汽车轰隆隆开过来了,几十门火炮推出挂在汽车后面,此时团长早已来到队列的前头,在1000多人的部队战士前团长发话:“同志们,请肃静!”瞬间官兵鸦雀无声,团长传达了上级指示:“敌第一空降师一个团在我从化县密林中降落,上级命令我团今上午十点赶到从化南郊配合友邻部队全歼来犯之敌。”命令下达后,我们按一辆车50人,上了军车,一条长长的火龙沿着广从公路浩浩荡荡北上,我坐在营首长的吉普车上,将电台开启,保持营首长长与团首长运行间的联络沟通,我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通话时手还有点发抖,车行进两个多小时,天已大亮,团长下达命令各营拉开距离就地休息,炊事班给我们每人两个馒头,约上午十点左右,团指挥部下达命令,说敌空降师在我友邻部队的顽强战斗下,已全歼来犯之敌,命令我团返回营区,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我以为真的是去消灭台湾空降师,去参加对敌战斗,没见过世面的我真的有点紧张,回到营房后才知道是演习,通过这次演习,我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在后来的多次夜间紧急集合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变得坚定自信而沉稳。</p> <h3>   59年年底为检查考核全年训练成果,全团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演练,实弹射击,我们团从广州西站点到广西桂林郊外专用靶场进行了实弹演练,一切按照战时要求进行演练。第一天黄昏,作为报话员我跟随侦察排去前沿阵地对敌侦察,将敌阵地方位,距离,人员布局情况及时传回团指挥部为首长指挥作战提供依据,完成任务后营指挥所命令我们按原路返回驻地,12月的桂林,气温较低,又下着毛毛雨,树林之中伸手不见五指,泥泞的山路,一步一滑,每个战士身上都扛二三十斤的武器装备,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我身上背着20多斤的报话机和一挺冲锋枪,每走一步我很艰难,离驻住地还有四里多地,我们实在走不动了,经请示首长,营首长同意我们就地休息,我和侦察排的四个战友在山坡的避风处,将各自的器械枪支抱在怀里,靠一件雨衣避风挡雨,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起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早六点,我和侦察排的四位战友提前进入了侦察所完成了侦查任务,大概6点30分,实弹射击开始,我们后方阵地,开始对敌阵地进行射击,炮声隆隆,炮弹从我的头顶飞过,直击敌人阵地,浓烟滚滚,火光四射,好不威风!上午十时许,实弹射击停止,我们返回了营地。在全团的综合演练实弹射击考核中,团首长嘉奖了我们二营的全体指战员,信息准确,定位准确,目标命中率高,是一支综合技能过得硬的优秀营,我们的无线电班被评为“通讯优秀班”称号,经过演习,检验了一年来新兵训练的成绩。 </h3> <h3>  广州军区炮兵科研所下设两个项目组,研制项目是地炮指挥仪,号称6171项目,第一项目组设在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 ,从事数字指挥仪的研究,第二项目组设在华南工学院从事模拟指挥仪的研究,两个项目组的科技人员分别由两所大学教授团队指导,参加项目的管理,协助人员和试验人员由军区炮兵科研处从下属的部队中抽调,当时抽调的干部都是中、上尉军衔,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战士都是有一年以上的军龄,文化程度较高,连队表现优秀的技术兵,要上来的人员集中后,我和20名干部战士分配到了中山大学成立的临时支部,由指导员兼支部书记负责,下设两个班,按连队管理模式进行,业务上由项目负责人(室主任)组织安排。 <br> 炮兵科研处抽调的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全部到位,而校方人员到位比较困难,即使是到位的几个,还兼有教学任务,到位最早,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林动准和讲师刘贯忠,由于校方来的技术人员有限,项目定下来后,基本上未开始什么科研试验,主要力量放在仪器设备筹集和试验室的筹建,元器件的采购,同时也针对计算原理进行系统的讲座,对6171项目技术论证。部分战士被指派进入机关工厂车间学习,当时我进入广州无线电厂电子管收音机生产线学习电烙铁焊接技术及有关设备使用和维护,为全面开展科研工作做准备。 <br> 61年夏天,校方指派的技术力量增加了六七名,同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也分配来了七八人,此时的项目组,实验室建设到位,技术力量集中,初具条件,实验工作也陆续展开,当时我的工作室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苏联引进的晶体二极管,三极管进行参数分类检测,为设计者提供依据。检测的初期,缺少测试的设备和仪器,在刘讲师提供的测试原理图基础上,我搭建的测试台,并测试出晶体二极管特性的曲线图,即Vc.Ic关系特性曲线,为此受到领导的好评。在此期间除去参加一些实验室建设外,大部分时间参加是在刘教授的指导下自学高等数学和无线电技术以提高工作能力,这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我的业余时间全部在啃书本,不懂就问,刘教授也不厌其烦,总是笑笑眯眯的给我指点。我也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在无线电厂,我不但学会了电烙铁焊接技术,而且学习会了电子管收音机的组装技术,我把部队发给我的津贴全部用来买收音机的元器件,我会看着一张张图纸,把它们焊在电路板上,最后除了没有漂亮的收音机外壳,已经可以收到当时的中央台和几个地方台节目,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又激励我继续钻研,那段时间是我技术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h3> <h3>  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的战友 <br>  <br>  62年春,军委炮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广州炮兵科研处下设的两个6171项目组,奉命搬迁至北京北( ?)炮校组建的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即炮二所。搬迁时,原广州炮兵科研处下属各单位抽调的干部战士,大部分返回了原来所在的部队,剩下的七名战士,加上中山大学抽调的五名讲师和助教由炮二所派来的干部开着军车,拉着仪器仪表和设备一起接前往北京,在广州开往北京的三天三夜,坐在北上的汽车上,我思绪万千,要去北京了!我要到北京去了!那是多少干部和战士想去的有毛主席的地方,《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歌怎么就这么好听呢?回想着这三年的军旅生活,我深刻的体会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人的。感谢党!感谢部队!也感谢我自己! <br> 如今我80岁了,还常常想起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孤儿,到49年湖南解放回到哥哥嫂嫂身边,重新有了家庭,分田分地上学读书,到现在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思来想去,只能证明这一点,这就是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劳苦大众的党,是解放全人类的党,劳苦大众只能在这个党的领导下才可能翻身得解放!</h3> <p class="ql-block">  爸爸,因为身体原因,您没有完成您的自传,在单位的人事档案里,我们看到了您的后来…… </p><p class="ql-block"> 唐友明同志,1959年1月参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至1960年10月,在广州军区炮兵一师44团二营任通讯兵报话员,1960年4月至1963年5月在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科研处任实验员,1962年5月至1965年7月,在军委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二研究所(驻京142部队)任实验员,1965年5月对整编142部队集体转编到山西太原785厂。1969年10月在四机部785厂设计所三室任试验员。1969年10月至1970年10月在合肥的南京821部队任试验员。1970年10月至1981年6月,在山西祁县兵器工业部207所(现在的214所)任技术员,1983年迁至蚌埠任214所三室副主任,1987年7月任九室副主任,期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1998年6月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  爸爸,您的自传没有写完,有点小遗憾,但您没写完的部分有我们呀,您有四个子女,后来他们成了家,您就有了八个孩子,再后来您有了孙子,有了我们十四个人组成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您…… </p><p class="ql-block">大女儿:</p><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您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北,1971年,在山西祁县的207研究所,我和妈妈随军来到您的身边,每年春天天上飞的风筝,地上滚的铁环,正月十五打的灯笼,冬天下雪一路呲溜到学校的棉鞋(爸爸自己做的鞋面,买来塑料底,用锥子和麻绳把它们纳在一起)曾吸引了多少小朋友羡慕的目光。文革那十年科研所上班不正常,您就和筒子楼里的其他叔叔一起夏天做躺椅,冬天做沙发,后来是木箱子,大立柜,五斗橱,叮叮当当,我亲眼见证了废旧木板到桐油飘香的奇迹。最让我们自豪的是,1976年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时代,凭借着老爸无所不能的一双手,我们家有了整个筒子楼里只有几户人家才有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楼道里的小朋友密密麻麻的挤在咱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我的自豪可想而知。爸爸,那种满足是您给的! </p> <p class="ql-block">二女儿:</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厨艺在我眼里天下无双。那时候虽然生活有些困难,我们是南方人,生活在山西祁县,很少有米,只有很少的白面,最多的是红面(高粱面)和黄面(玉米面),但是在南方长大的爸爸却做的一手漂亮的面食,刀削面、拨面、揪片子、发糕、花卷、馒头、葱油饼天天不重样地换着吃,吃的我们一个个肚皮溜圆,但是父亲却舍不得吃,总是乐呵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 </p><p class="ql-block"> 后来日子好过了,每年的春节,爸爸提前几天就卷起袖子,开始大干,炸圆子,炸扣肉,红薯片,用铁皮油桶和锯末熏腊肉和腊鱼,熏腊味和自制蒜蓉剁椒那是爸爸的双绝,关不住的家乡味,闻到的人都会流口水。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有两次吃年夜饭,爸爸知道我很馋,开饭前就招呼我,说老二来喝点红酒,我不知是计,开心的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不到一分钟,立刻脸色通红,两眼迷离,年夜饭都没吃就去睡了,躺在床上就听见爸爸和全家人在那哈哈地笑,虽然我很馋老爸做的年夜饭,但是我根本爬不起来。 </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年夜饭,爸爸早早列出一份菜单,贴在厨房门上,爸爸高高挽起袖子,一手插腰,一手抽烟,盯着菜单,十拿九稳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直到现在,爸爸做的家乡梅菜扣肉,腊味合蒸,红烧猪肘,闭着眼睛想想都能馋的口水直流,那是父亲的味道,可惜再也吃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三闺女:</p><p class="ql-block"> 一想起爸爸,眼前总会出现茹志鹃《百合花》里的小战士,爸爸背的枪筒里也一定会插着一枝野菊花。 </p><p class="ql-block">  爸爸热爱生活。在他的遗物中有一把很有年代感的口琴伴随了他一生,小时候我是听着《打靶归来》《红星照我去战斗》《咱当兵的人》长大的,这几首经过岁月沉淀的口琴曲在父亲被病痛折磨的日子,我反复播放给他听,总能给他带来片刻的安宁。 </p><p class="ql-block"> 爸爸风趣幽默。他平时话不多,喜欢笑眯眯地听别人说,但爸爸抖包袱的功夫颇深,总会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点题,让人哈哈大笑后又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爸爸乐观坚强。在最后的日子,身体再难受,只是无声的靠在沙发上闭着眼不坑一声,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朋友们去看他,他还在安慰别人,送朋友走的时候还在唱:“说走咱就走……”。 </p><p class="ql-block"> 爸爸总能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极致。在他工作的纯水站,有一处假山池,父亲在池里养锦鲤,在池边种满鲜花。家里的君子兰、蟹爪兰、三角梅叶肥花美。退休后他经常去钓鱼,钓鱼前的一个晚上,他会在屋子里倒腾各种配方,钓鱼的设备一应俱全,他钓的鱼,网的虾,我们吃不完。他在堆积建筑垃圾的场地上拉来土,捡走石,梳理土地,他用木工师傅弹线下料的方法,把每块地都整理的正南正北,横平竖直,清一色的竹竿搭架,稻草打结,可以当艺术品欣赏。为了种出最漂亮的菜,他可以调用我们的轿车到养牛场去拉有机肥。他种的菜颜值颇高,来参观的同事和朋友不管吃没吃到他种的菜都会纷纷点赞。 </p> <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 读了爸爸的自传,我会想起迎着秋风在田野、山间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在任何艰苦环境中都可以尽情绽放,在集体中共铸辉煌的野菊花。 </p><p class="ql-block"> 在家里,他言传身教。苦难的童年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性格,他鼓励我们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难忘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雷厉风行的气质,他教育我们:想那么多有啥用,赶紧去干;缺衣少食年代走过来的他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它告诫我们:能简单的就不要那么奢华;他更是用一个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己的路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 </p><p class="ql-block"> 在单位,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共产党拯救了他,部队培养了他,他像一颗螺丝钉,下广州,上北京,去合肥,去太原,去祁县,来蚌埠,一生听任党召唤,和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他最爱看的节目是《新闻联播》,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台海局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的生活,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真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爸爸,您走了,可您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们没有做够,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们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时期在207研究所,爸爸热爱的集体和同甘共苦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爸爸跨出国门到英国引进设备</p> <p class="ql-block">爸爸会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想你了。</p> <p class="ql-block">爸爸,我们的祝福您听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风雨压不垮 ,苦难中开花。如今的唐大家族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爸爸,对你的思念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爸爸,爱你!心心念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