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清玄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在香港,朋友带我去游维多利亚公园,我们在黄昏的时候坐缆车到维多利亚山上(香港人称为太平山)。这个公园在香港的生活中是一个异数,香港的万丈红尘、声色犬马看了叫人头昏眼花,只有维多利亚山还保留了一点绿色的优雅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坐公园的铁轨缆车。在陡峭的山势上硬是开出一条路来,缆车很小,大概可以挤四十个人,缆车司机很悠闲地吹着口哨,使我想起小时候常常坐的运甘蔗的台糖小火车。</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是,台糖小火车恰恰碰碰,声音十分吵人,路过处又都是平畴绿野,铁轨平平地穿过原野。维多利亚山的缆车却是无声的,它安静地前行,山和屋舍纷纷往我们背后退去,一下子,香港——甚至九龙——都已经被远远地抛在脚下了。</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缆车道上奇峰突起,根本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样的视野,有时候视野平朗了,你以为下一站可以看得更远,下一站有时被一株大树挡住了,有时又遇到一座三十层高的大厦横生面前。一留心,才发现山上原来也不是什么蓬莱仙山,高楼大厦古堡别墅林立,香港的拥挤在这个山上也可以想见了。</p> <p class="ql-block"> 缆车站是依山而建,缆车半路上停下来,就像倒吊悬挂着一般,抬头固不见顶,回首也看不到起站的地方,我们便悬在山腰上,等待缆车司机慢慢启动。终于抵达了山顶,白云浓得要滴出水来,夕阳正悬在山的高处,这时看香港,因为隔着山树,竟看出来一点都市的美了。</p> <p class="ql-block"> 香港真是小,绕着维多利亚公园走一圈已经一览无遗,右侧由人群和高楼堆积起来的香港、九龙闹区,正像积木一样,一块连着一块,好像一个梦幻的都城,你随便用手一推就会应声倒塌。左侧是海,归帆点点,岛与岛在天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香港商人的脑筋动得快,老早就在山顶上盖了大楼和汽车站。大楼叫“太平阁”,里面什么都有,书店、工艺品店、超级市场、西餐厅、茶楼等等,只是造型不甚调和。汽车站是绕着山上来的,想必比不上缆车那样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太平阁”吃晚餐,那是俯瞰香港最好的地势。我们坐着,眼看夕阳落进海的一方,并且看灯火在大楼的窗口一个个点燃,才一转眼,香港已经成为灯火辉煌的世界。我觉得,香港的白日是喧哗是让人烦厌的,可是香港的夜景却是美得如同神话里的宫殿,尤其是隔着一脉山一汪水,它显得那般安静,好像只是点了明亮的灯火,而人都安息了。</p> <p class="ql-block"> 我说我喜欢香港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朋友说:“因为你隔得远,有距离的美。你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一点点光亮的窗子里的人,就不美了。”他想了一下说:“你安静地注视那些灯,有的亮,有的暗,有的亮过又暗了,有的暗了又亮起来,真是有点像人生的际遇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便坐在维多利亚山上看香港、九龙的两岸灯火。那样看人被关在小小的灯窗里,人真是十分渺小的,可是人多少年来的努力竟是把自己从山野田园的广阔天地上关进一个狭小的窗子里。这样想时,我对现代文明的功能不免生出一种迷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朋友并且告诉我,香港人的墓地不是永久的,人死后八年便必须挖起来另葬他人。因为香港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多到必须和已故之人争寸土之地——这种人给人的挤迫感,只要走在香港街头看汹涌的人潮就体会深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那样坐在山上看灯看到夜深,看到很多地区的灯灭去,但是另一地区的灯再亮起来——香港是一个不夜的城市。我们坐最后一班缆车下山。</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感觉也十分奇特,我们背着山势面对山尖,车子却是俯冲下山,山和铁轨于是顺着路一大片一大片露出来。我看不见车子前面的风景,却看见车子后面的风景一片一片地远去,本来短短的铁轨愈来愈长,终于长到看不见的远方。风从背后吹来,呼呼地响。</p> <p class="ql-block"> 我想到,岁月就像那样,我们眼睁睁地看自己的往事在面前一点一点淡去,而我们的前景反而在背后一滴一滴淡出,我们不知道下一站在何处落脚,甚至不知道后面的视野怎么样,只能走一步算一步。</p> <p class="ql-block"> 往事再好,也像一道柔美的伤口,它美得凄迷,却是每一段都是有伤口的。它最后连接成一条轨道,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规则来。社会和人不也是一样吗?成与败都是可以在过去找到一些讯息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山下时,我抬头看,维多利亚山已经笼罩在月光之中。那一天,我在寄寓的香港酒店顶楼坐着,静静地沉默地俯望香港和九龙,一直到九龙尖沙咀的灯火和对岸香港天星码头的灯火,都在凌晨的薄雾中暗去。</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自己过去所经验的一些往事,真切地感受到,当岁月的灯火都睡去的时候,有些往事仍鲜明得如同在记忆的显影液中,我们看它浮现出来,但毕竟是过去了。</p> 作品赏析 <p class="ql-block"> 本篇文章回忆了作者与朋友在香港游维多利亚公园的经历。先写坐缆车登山时见到的风景,再写由此回忆自己家的台糖火车。登顶观望,是香港壮丽辉煌的夜景。最后是作者乘车归去,回望高峰与远处灯火的感想。移步换景,将读者牵在手里去理解与体会。</p><p class="ql-block"> 本篇文章题目十分有意思。它既是文章中作者所看到的香港夜景的总述,也是作者的感想:当岁月的灯火都睡去的时候,有些往事仍鲜明得如同在记忆的显影液中,我们看它浮现出来,但毕竟是过去了。这首尾的呼应更是将“人生的每一步都可以被料理,被回忆”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p><p class="ql-block"> 本篇还有一个特点,在段落的安排上别具匠心,在叙述上别具一格。在大段大段的文字中,时不时来一个极短段如“我说我喜欢香港的夜景”,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使文字更有跳跃性。文章语言风格清新玄妙,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本篇文章,是借朋的话来点明主旨,推动文章的发展。这样巧妙的叙述值得我们学习!</p> 创意仿写 <p class="ql-block"> 周五,凭着想玩的念头,等母亲熄灯后,我悄悄抽出枕下的平板,趁着月色玩得不亦乐乎。或许是感冒未好,沉醉于游戏中的我剧烈地咳了两三声。</p> <p class="ql-block"> “吱——嘎——”卧室的门发出了巨大的、嘶哑的呻吟,紧随而至的是卧室里的一片明亮!我张皇地跳起。还未晃过神儿,一只修长的、长鞭般的手便迎面而来——啪!火辣辣的痛顿时让我清醒过来!是母亲!是一只手正端着一只碗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我慌乱极了!我不敢看她因为失望而极度沉郁的眼神!卧室里除了我们彼此粗重的呼吸声,一切似乎都禁了声!“咚!”碗放在了床头柜!“哒——哒——”母亲转身而去。我张了张嘴,但却什么都说不出口。能说些什么呢?又能挽救得了些什么呢?懊恼包裹了我的全身……</p> <p class="ql-block"> 床头柜上的碗里,盛满了银耳羹,散发着一缕一缕的热气,直透我的心底,那是母亲为了让我的咳嗽能早点好起来而细火慢熬的银耳羹啊!我郑重捧起,喝下,带着满腹的芬芳,躺下!兴许,这样会给母亲带去些许安慰吧!</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玻璃,轻轻点在我的床前。被一阵温暖惊醒的我,揣着一片空虚醒来……床头柜空空如也,母亲,来过!在我沉睡之时!我愈发懊悔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一阵清香突兀地占满了卧室,寻香而去。厨房里,被阳光包裹的母亲正在灶台忙活。她一手拿着汤勺在小锅里搅和,另一只手则不断地加着枸杞、莲子之类。她耐心地、执拗地重复做着一个动作……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慢慢蹲下身去,用腾出的那只手吃力地拉开橱柜,因为要保持锅里银耳的粘稠,握勺的手还得尽力地和弄,看起来滑稽无比。阳光倾洒得越来越多,母亲在金辉中,慢慢挺起腰背,不大难!伸直两膝,却要撑着,攀着,然后一点点,挣扎着站直却实属不易!母亲!我的母亲!已不再年轻的母亲!我欲上前扶住她……</p> <p class="ql-block"> “这孩子,又不是不让玩游戏,非得……”母亲轻叹一声,</p><p class="ql-block"> “但愿今天这一锅银耳羹能让他咳嗽好点儿……”母亲的喃喃低语还在继续,我的泪早已恣意。伴着银耳的芬芳,母亲转过来了!看见我了。</p><p class="ql-block"> 她歉然一笑,“来,喝了它,我就原谅你了!”我狠狠地点了点头,含泪笑答:</p><p class="ql-block"> “好!”</p> <p class="ql-block"> 温暖的阳光在这碗银耳羹里撒下跳耀的金光!芬芳馥郁,甜润心头!谢谢母亲,于我的,一路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