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后的车渡——重庆三土车渡调查报告

小新,小心

<div><b>引言</b></div>车渡,属于轮渡的一种,即主要运输车辆的轮渡。其有建设周期短、费用低等优势,但劣势在于运输能力极低。因此随着桥梁、隧道的建设,往往会被取代。 <div><b>一、公益运营的车渡</b><br></div>重庆,既然有着“桥都”的名号,其车渡运营线路仅剩最后一条就也在意料之中。它即本报告的对象,三(胜)(水)土车渡。 <div>三土车渡是连接重庆到川北的要道,亦有两座桥梁在此修筑,以跨过嘉陵江。所以两个渡口也是战备码头。入口是一个下坡,在渡口处有供车辆等待的停车场。</div> 两侧渡口设置基本相同。三胜一侧在入口处额外设有一休息室,设有展厅介绍重庆车渡的历史并展望未来。二层为休息室,有志愿者进行维护,可以自取茶水、糖。 本车渡线路只有一条船运营,不收费。只要满载或达到规定时间立马开船,五分钟后抵达对岸。推测其满负荷运作时每15分钟可以载20辆车往返。 <div><b>二、曾经辉煌的车渡</b><br></div>下面是从展厅找到的历史,1935年储奇门-海棠溪车渡建立,是为重庆第1个车渡线路,主要运输军用物资,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军用物资保障的水上生命线,刘邓大军也正是通过此渡口解放了重庆。 车渡,有着上述两个优势,因此,为了恢复经济,车渡就要承担起它的职责。1964年4月1日,重庆车渡管理站成立,直到1997年车渡都处于其辉煌期。全盛时有16艘拖轮,21个车驳,10艘趸船,24小时满载运行被誉为江上活桥。 但从1981年重庆长江大桥建成开始,重庆车渡就渐渐地被取代,直至2008年鱼钓渡口关停,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三土车渡 重庆车渡在1961~1997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构成重庆公路交通枢纽,为重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像今天桥梁的作用。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尤其重要的,不可缺失的跳板。 车渡没有明确的起源,而它的雏形自古就有。古人把他们的马带上小木船,后来马换成了汽车、火车,小木船也变成了蒸汽机、内燃机驱动的铁皮船。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是为两种运输方式的交集、转换,简单却也耗时。于是人们通过桥梁隧道将转换略去。车渡的使命——临时的替代方案也就终结了。 车渡的作用,大多在于快速形成运输能力,通常其建设与先于桥梁,而对于难以建桥的情况,如因距离过长等也可以很好的克服,桥梁隧道等无需转换有利于提升运力,因此车渡通常会被桥梁取代,如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就取代了海峡两岸的车渡。 <p class="ql-block"><b>三、前途未卜的车渡</b><br></p><p class="ql-block">如今三土车渡也面临消失,上有高速路上的水土嘉陵江大桥,下有建设中的同名桥梁(名字一模一样),服务的志愿者称桥建成后,车渡多半要关停。</p> 旅游业是一个良好的出路。现在它的乘客也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旅客,不过单靠两个渡口并不能让旅游业发展起来,要投入力度弘扬车渡文化、码头文化等,建议保留两岸的原建筑以还原其风貌。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 不过看待车渡的消亡,也不应用悲观的视角。车渡的停运,也同时标志着桥梁的建成,生产力的提高,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车渡消亡,渡口不能消亡,依然要守好渡口,做好战备。这也可以同时做到车渡人员的安置。 衷心希望车渡管理站能好好考虑车渡的去向,既顺应历史潮流,又能不被裹挟其中,顺利地或延续、或交卸车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