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萧太后河”

英旋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公元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早是为运送军粮物资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通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如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辽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相传,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一度缺水,派差役四处寻找水源,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于是萧太后降旨以自己的名号来命名。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本名萧绰,又名燕燕,出身于辽国地位最显赫、有“国舅帐”美誉的萧阿古只家族,其外祖父更是辽国历史上功绩仅次于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太宗耶律德光,其父萧思温为北府宰相。萧思温拥立辽景宗有功,萧绰得以被景宗选为贵妃,不久晋封为皇后。由于景宗体弱多病,无法正常理政,萧绰则以“女主”的身份,展示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史称“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大诛罚,大征讨,番汉诸臣集中共议,皇后裁决,报知帝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辽景帝驾崩后,萧皇后12岁的儿子继位,为辽圣宗。皇后成为太后,辅佐儿子理政,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同时也是辽国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国力的强盛使得辽国意欲南下灭宋,这才有了民间演绎的《杨家将》,人们在记住“一门忠烈”杨家将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智勇双全的萧太后。“萧太后河”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以人的名字命名的河流。</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河”名字的由来,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代明主萧太后而得来,并且早已深入民心。根据史书记载,萧太后河的开凿时间应该是辽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距离萧太后去世已经整整20年。这条河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南京城(今北京西城右安门一带)的粮食物资供应。起点为南京城的东门——迎春门(北京西南半步桥东)。现“辽金城垣博物馆”即建在辽南京城“水关遗址”之上。</b></p> <p class="ql-block"><b>  出迎春门后,接大川淀、小川淀(现已消失)之水向南流入陶然亭湖。在此与湖水汇流后,继续向东而去。</b></p> <p class="ql-block"><b>  从陶然亭湖一路向东,流入现东城区的龙潭湖。</b></p> <p class="ql-block"><b>  出龙潭湖,过左安门,到达朝阳区十里河村,这段距离恰好约10里,十里河村由此得名。然后过老虎洞,至周家庄弘燕路,正式进入萧太后河。“萧太后河”大型帆船雕塑,便是萧太后河源头广场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从萧太后河源头广场,到河尾通州张家湾镇,全长约50余里。分为朝阳段和通州段。朝阳段自源头至大鲁店,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源头一带,曾一度严重污染,是北侧小区污水的主要排泄通道。整治后,水清岸绿,是周围居民夏天纳凉、亲水游戏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冬季,为保护河床,把水基本排干,河道略显荒凉。但是到这里游览的人们,仍是络绎不绝。</b></p> <p class="ql-block"><b>  源头的终点是东四环小武基桥下的涵洞。夏季丰水时期,水从涵洞流向东南,到达老君堂、西直河、水牛坊一带,这里便是“古都溢彩”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古都溢彩”景区,有许多段点还在继续整治。这里的河面明显宽出许多,尽管是在冬季,晶莹的冰面,金黄的岸草以及不远处林立的高压线网,构成一幅幅和谐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小武基“五集奇石”景点,据传,小武基形成于元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村南的“武基寺”命名。又传该地区为农村集市,每月农历逢五为集,俗称“小五集”。后来分为两村,东南村称大武基,西北村称小武基。</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沿河前行,进入“直河新景”和“百船争渡”景点。一座单孔石桥横跨河上,北岸的码头供人垂钓戏水,岸边有巨船造型的小品点缀其间,给整个河道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河水继续流向东南,过孔家井到化工桥东,与马家湾段衔接。</b></p> <p class="ql-block"><b>  从化工桥东到马家湾这一段,已经辟为“马家湾湿地公园”,又是萧太后河朝阳段的“马家湾之忆”景区。是整个萧太后运粮河最宽、景色最靓丽的一段。</b></p> <p class="ql-block"><b>  河边古碾,似乎在勾起人们旧时的回忆。当年的萧太后河,不仅担负起运送粮草物资和游客,还灌溉着两岸的农田,旱时供水,涝时排水,服务于两岸的民生。</b></p> <p class="ql-block"><b>  河道渐宽,形成大片湖泊。在林海的背景下,湖体的水岸,漂浮着成片的湿地绿岛。一条蜿蜒的木栈道将游人引入湿地和湖体之间,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尽情享受湿地中的鸟语花香。这就是“马家湾之忆”中的“曲桥清洲”。</b></p> <p class="ql-block"><b>  在湖的南岸小山顶上有一座四角小亭,这里是湿地公园的核心地带,是山环水绕的绝佳观景点。这里有个响亮的名字——“绚色山林”,在此极目远眺,山林中的景色尽收眼底。倘若是金秋时节,各种彩叶烂漫,五彩缤纷,美不胜收。</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河展览馆”,萧太后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北京地区一条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河道,蕴含着丰富的运河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等复合文化体态。现存古河道遗址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和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的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厚植萧太后河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示河流治理成绩,活态传承传统文化,朝阳区委区政府提出,在马家湾湿地公园建设萧太后河展览馆,打造朝阳南部生态画廊的亮丽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古船新渡”,在河的东南岸,有一溜船形码头,游人在这里观看湖面,视野最为开阔。遥想当年,湖上大小船只穿梭往来,码头上不时有船只靠岸,一派繁荣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在东南岸小广场,树立着“马家湾”的标志性建筑,造型别致新颖,色彩鲜艳夺目。但是其造型寓意,笔者尚未领会,虽有一些揣测,也未必准确。</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河北岸,是一片近年崛起的楼群,使古老的萧太后河融入现代的生活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点将台”,台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碑上记录着萧太后河的历史和传说。在杨树林的掩映下,洁白的汉白玉石碑倒映在宽阔的萧太后河上,迎接着朝霞和夕阳,使人不禁联想出“先有萧太后,后有北京城”。</b></p> <p class="ql-block"><b>  点将台的西侧,还有一台,台面上有三件浮雕,分别是萧太后、辽圣宗和杨令公杨业。均为当年辽宋之战的代表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湖上有几座大跨度的桥梁,材质不同,造型各异,桥上观湖,赏心悦目。</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三孔石桥,是“马家湾之忆”与“田园鱼跃”分界处。桥东与通惠排干渠十字交叉,排干渠拦腰穿过萧太后河。这便是著名的“经纬通萧”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经纬通萧”中的“通”是指通惠排干渠,“萧”是指萧太后河。通惠排干渠与萧太后河纵横交汇,蓝绿交融,十字水网,彰显着萧太后河的包容气度。南面是排干渠的蓄水闸,穿过萧太后河,向北奔流而去;萧太后河则依然故我,一路向东。</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两条水系,交汇相融,桥闸相接,蔚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田园鱼跃”段,向东不远,宽阔的水面倒映着两岸景色,水光天色辉映合一,这里便是“浮花平滩”景点。景点附近,一座大闸将河截断,上下游界限分明。上游河面波光粼粼,吸引了大批垂钓爱好者。下游仍是冰封河面,黄草萋萋。</b></p> <p class="ql-block"><b>  冬天里的垂钓观鱼的码头,虽是被冰所封,但是平静的冰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映的游人心旷神怡。</b></p> <p class="ql-block"><b>  “青牛白马”,在河北岸,有一组“青牛白马”浮雕。传说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契丹人的祖先骑青牛、白马相遇,一见钟情。“青牛”、“白马”也成为契丹两个原始部族的图腾,象征着辽人的起源与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契丹是马上民族,河南岸一条蜿蜒小路,有一溜碗口大的蹄印,顺着蹄印来到树丛之中,几匹骏马雕塑立在其间。有的低头觅草,有的仰天嘶鸣。</b></p> <p class="ql-block"><b>  “青牛白马”浮雕墙的后面,有一组仿古建筑,彩绘亭廊,曲桥栏杆,清雅秀丽,是整个萧太后河上为数不多的仿古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码头遗址”,位于通州区台湖镇口子村和朱垡村。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曾一度缺水。差役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河流,于是萧太后降旨以她的名字来命名。后来当地官府在此处建造码头、镌刻石碑、雕造塑像、设立七角亭。</b></p> <p class="ql-block"><b>  萧太后河码头建成后,这里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河内芦苇丛生,渔船密布。明清以后逐渐衰落。2021年2月6日,笔者来到这里,已经全部被围挡。原来这里作为“萧太后河码头公园”,正在进行大型整治施工。门卫师傅见我远道而来,让我进去一观现场全貌。相信竣工开园之时,这里景色必将更加靓丽怡人。</b></p> <p class="ql-block"><b>  在张家湾镇、萧太后河畔,矗立着巨大的曹雪芹铜像。原来萧太后河附近的“曹家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茔,曹雪芹本人去世后即葬于此。</b></p><p class="ql-block"><b> 张家湾城南门的萧太后桥(通运桥),不仅有货运码头,桥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石质平台,供乘客登岸所用,这就是著名的张家湾客运码头遗址。《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当年正是由此下船,然后辗转进入贾府。</b></p> <p class="ql-block"><b>  “通运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位于大运河北端水路要津张家湾城南门外客运码头,因横跨萧太后运粮河上,故俗称“萧太后桥”。</b></p> <p class="ql-block"><b>  石桥南北向,三孔联拱式,中券较高,内嵌碑记一块。桥长39米,宽10米。远远看去古色古香,是萧太后运粮河上难得的一处古迹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桥上石路历经数百年的踩踏车行,磨砺得光滑圆润,当年的车辙印记依稀可见,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踏上萧太后桥,看着桥上历尽沧桑的石路、北面绵延的残墙、桥下依然流淌的河水,不禁引发人们对当年这条河所发生的各种故事,生出无尽的猜想……</b></p> <p class="ql-block"><b>  石桥的镇水兽、戗栏兽、望柱石狮造型丰满,形象生动。尤其是桥栏板两面浮雕花纹为莲叶宝瓶图案,别致罕见,更是北京地区石桥一绝。</b></p> <p class="ql-block"><b>  通运桥北尚保留着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为保障“卫京护漕”而修筑张家湾城,四面设门。现存部分为南面城墙遗迹,与通运桥一并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通惠河水利工程、张家湾古镇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之一。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通运桥建成后,为保护石桥坚固安全,又在石桥北侧城内建立“福德庙”一座,内供“三官”(天、地、水三官),由李太后出钱捐建,既为自己祈福,又施德于往来商旅,故名福德庙。同时立碑于庙前。1958年张家湾粮库扩建,将福德庙拆除,仅存庙前石碑。为艾叶青石质,螭首高1.34米,宽1.16米,厚0.42米,碑额刻“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记”;碑身高2.30米,宽1.08米,厚0.38米。形制高大,镌刻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条运河,萧太后运粮河就像一条大动脉把各种物资、给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里,有效保证了辽南京城的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鉴于萧太后运粮河对于北京城的重要作用,金国定都北京后曾继续使用这条河,并在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疏浚。然而由于河道泥沙常年淤积,其运力不复当年,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另开金口河,萧太后运粮河的地位逐渐淡化。当元代开通通惠河后,萧太后运粮河彻底终结了其京城水路交通大动脉的历史使命。</b></p> <p class="ql-block"><b>  好在今逢盛世,政府从2012年起对萧太后河进行大规模整治,逐渐恢复昔日风采,成为沿线居民休憩郊游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通运桥东不远,即有一处蓄水闸,再向东行萧太后运粮河将汇入凉水河。整个萧太后河,充分利用了沿途的河流、湖泊、湿地、沼泽等自然条件,不仅节省成本,而且事半功倍。对此不得不由衷感佩!</b></p><p class="ql-block"><b> 游完萧太后河全程,内心有太多的感慨,当年北京水路交通大动脉的辉煌与风光,古人开凿运河的聪明与智慧,今天还河于清的重要举措等等,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历史,尊重自然生态。只有尊重它们,才是尊重我们自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