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手机绑架了的时代,要从手机中逃离似乎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定力。漫长的寒假里,应该与好书相伴,让自己的心灵在这个浮躁时代里获得一份保养。一直被哥哥推荐一套好书《品中国文人》,寒假里终于借来读,品读刘小川先生的文字,感受中国文脉,体悟大师风采,但觉清心醒目,充盈与丰沛塞满胸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汨罗江畔徘徊的屈原开始到夜里秉烛疾书的司马迁,再到当垆卖酒的司马相如、竹林边打铁的嵇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醉酒当歌的李白……他们从历史的烟河中走来,仿佛我们久违了的故人,更似邻家多年不见的长者。促膝而谈,伴随着追忆、慨叹、痛惜、钦佩、仰慕、缅怀……五味杂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屈原,最早洞察楚国的背后潜藏着危机的先知先觉者,为了他心中深爱的楚国,为了天下苍生,更为了尽一个爱国忠臣的职责本分,他挺身而出,不顾朝野上下仇恨的目光,向楚怀王递上奏折并慷慨陈词。可惜,怀王听不进屈原的忠诚进谏,却偏听偏信趁机作乱用心险恶的小人谗言,于是,先后几次被流放成了屈原的宿命。他眼看着楚国江河日下,危机四伏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郁积的悲愤如滔滔江水,他披头散发的徘徊于大江之北,由此而写出暴雨般的诗句。终于,秦军的虎狼之师攻陷了郢都,国都化为焦土,哀鸿遍野。该说的已经说完,能做的已经做完,存之于世于他似乎已没有意义,最后终于写完《哀郢》,选择殉国。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怀着满腔悲愤抱着一块石头,投入万顷波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会想到生前他没有实现理想,在他死后却由他的《国风》、《离骚》而开启了煌煌万象的中国文脉,更由他忧国忧民、坚守执着,以至以死殉国框架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性情和审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司马迁,前半生游历收集散落于民间的传说轶事,审视辨别真伪后做好记载,后半生受宫刑之辱,以残败之躯,埋头于浩如烟海的竹简中,奋笔疾书,终于让我们得见《史记》,将华夏文明上溯三千年,让世界上十几亿炎黄子孙获得“身份”认同,追尊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透过遥远的历史星空,我们仰望这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如何顶礼膜拜都不为过,感谢司马迁。是他在两千年前就单手托起史学与文学两座高峰,直止今天仍让人高山仰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262年面如美玉,衣着绿色长袍的嵇康在刑场弹奏《广陵散》的画面相信会印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脑海里,穿越1700多年我们今天仿佛仍然能听见那远古传来的悠然而悲怆的琴声,即将行刑的时候,嵇康慨叹他死之后广陵散绝矣。《广陵散》没有绝世,但嵇临刑前的从容凄婉注定会成为世间的绝响,千百年来向后世文人诠释着不畏强权、崇尚自由、嫉恶如仇的中国文人底色。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说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那个“荷锄”老者陶渊明,他一直给我一种亲近感。作者刘小川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对他的喜爱。想到陶渊明,我总是不自觉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时候为了那五斗米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伤害到谁,但却违背我们心性和本愿。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苏东坡、李清照、曹雪芹……一个个耀眼的明星汇成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天河,仰望星空,心生敬畏,更添欣喜,为自己能与他们同血脉而骄傲,为跨越千百年仍然能和他们以同一种文字交流而激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身为教师,育人是使命,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文学大师介绍给学生,让孩子们喜欢他们,学习他们,仰慕他们,追随他们,就像当年我们的老师和现在的我们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