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回忆在上海大场镇少年村路500号</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少年村”的军旅生涯</b></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工作、战斗了5年多的地方!原来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一处上海市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2019.11.13上海新民晚报报导:日前,宝山区相关部门对少年村旧址修旧如旧工程基本完工,之后将视其情况限时对市民开放参观。同时据该报报导:在2002年驻军部队就对少年村实施了修缮,同年11月12日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上海大场少年村建于1946年,前身系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同年7月15迁入现址(宝山区少年村路500号《94969部队东门》內)。是上海佛教团体净业教养院和慧生慈善社联合创办的一所收容教育孤儿、家境贫困儿童和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主要负责人有赵朴初、许啸天、周云耕(中共党员)等一些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担负起教育、抚养的责任。宋庆龄和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予大量援助。当时有房屋25间,田地80亩,池塘1亩。村內有农场、畜牧场、半工半读,文娱演出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1951年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后并入上海儿童福利院。该村于1954年停办,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969部队驻地。现少年村尚存鹤庐、放生池上八角亭2栋民国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我立刻想起了50多年前,我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5年多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场少年村的地址:上海大场少年村路500号。记忆中的交通路线是在原上海北站乘58路公交车,至終点站“大场镇”下,往回走一小段路再侧向东偏北的少年村路,往前走大约800米,就到我们的团部少年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亭亭玉立在放生池中央的八角亭,是少年村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它小巧玲珑,边长4.55米,二层,有扶梯盘旋上下。放生池的主要段是东西走向,八角亭处在中央位置,该处有橫跨在南北的一座小桥,八角亭处在桥中央,小桥宽约1.5米,两旁边有汉白玉栏杆。我在1970年底,调往驻少年村路500号的空军高炮22团司令部任通信参谋,该八角亭的楼上,曾被设置为团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所,每当有“情况”时,指挥所的所有有线、无线电通信装备,以及雷达站等都会全部开机,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所以,这个小小的八角亭,当年不仅仅是孤儿们的欢乐园,它还为我们的国防事业、为保卫大上海出过力,值得人们永远记念!</p><p class="ql-block"> 小巧玲珑八角亭</p><p class="ql-block"> 放生池中映倒影</p><p class="ql-block"> 曾是孤儿欢乐园</p><p class="ql-block"> 指挥千军传命令</p><p class="ql-block">(注:一个高炮团有九个炮连,每连百余人,加上团部,共有一千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鹤庐”为少年村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当年是团里首长和机关人员办公的地方。二层砖木结构,斜坡式屋顶,二楼走廊中央突出一平台,整体成正方形结构,边长19.14米。正门上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嘉定进士秦曾潞题字的“鹤庐”楷书匾额。匾额右侧题字“筮六贤甥雅鉴”字样。这是从西南角拍摄的鹤庐照片。鹤庐后是一片长约40米、宽约15米的水池,四周是刻有花纹的汉白玉栏杆。记忆中当时这个放生池,主要是有一段东西长有近100米,而至鹤庐旁边又成90度转向南约30米,池旁边还种有女贞子树,能结出一簇簇小小的红色女贞子果,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东南角拍摄的鹤庐照片。这张照片只有在现在才可以拍摄,因为当时如果要拍摄,人就必须要站在放生池中才可以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鹤庐的正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鹤庐的楼梯上至二层走廊里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鹤庐二层的房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6.5我所在的空军高炮22团奉命调防至南京,当年9月回上海采购通信器材期间,该少年村还没有移交给其他部队,还是我们团部的留守处,因十分怀念少年村,于9.7带了我5岁的女儿来到了少年村,留下了这些珍贵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两天以后,因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接部队加强战备的电报后,我立即去车站办理了所购通信器材的托运手续,乘火车返宁归队。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少年村了。这次在网上又与少年村重逢,真的是十分惊喜与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八角亭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孤儿院里一处有“石經幢”的小院里拍摄的照片(說明这里以前曾经是一座寺庙:即上海大场镇宝华寺)。女儿脚下是汉白玉栏杆。旁边的房屋是我们的通信修理所和团部警卫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1. 3. 1 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1.3.20 修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上海大场少年村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当年上海少年村的创办人!赵朴初先生在上海少年村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赵朴初先生创办的少年村,是收容教养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这些儿童大的不过20岁,小的才10岁出头。他们从街头流浪到进入少年村,就进了自己的“家门”。在这里,不但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这里的老师都是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循循善诱,耐心教诲,使学生们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赵朴初先生是一位有远见、敢于开辟教育新途径的人民教育家。赵朴初提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怎样纠正孩子们过去的缺点,教他们怎样做人,读认识字都是其次的。教养院是一座桥梁,把孩子们从黑暗的一头,带到光明的一头。”</b></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要把做人的道理融化在他们的课本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乃至老师本身的态度言语里。要同受教育的儿童一起生活,对于他们的错误,不要采取惩罚的方式,而“借重感化和说服”。</p><p class="ql-block"> 上海少年村在赵朴初先生的亲自关怀下,在进步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下,流浪儿童改变了不良意识和习惯,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有不少同学成了国家栋梁之材。自1946年创办起,共教养儿童3200余名。上海少年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下半年,上海少年村停办,完成了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当年上海少年村的大门口,一群少年正从大门口走出来。</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的赵朴初兼任上海益友社(地下党外围组织)监事会主席,积极开展工作和斗争。1946年7月15日上午,宝山县大场镇香花桥北块的宝华寺大门口,挂上了一块大校牌:“上海少年村”,这是赵朴初亲笔书写的。</p><p class="ql-block">大门上是赵朴初先生书写的英文:shanghai boys Town (上海少年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先生近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