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即是光</p> <p class="ql-block">今年寒假,王校长推荐我看《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几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的总结,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p> <p class="ql-block">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于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p> <p class="ql-block">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智力越是低下的孩子,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就是书。这就好比相机,智力低下的孩子,好比感光度低的底片,它们需要更多的光线的照射,才能呈现出绚丽无比的图像。书即是光!</p> <p class="ql-block">寒假前,王书记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推荐给我。对于雷夫•艾斯奎斯的了解并不多,细读之后,我的内心翻腾起不小的“浪花”,从他坦率和刚正的叙述中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本书中论及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并解决的。例如: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怎样让学生正确面对考试,如何实现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等等。其中还不乏生动的教学实例,让我们有感情、有温度、有思考的带着自己的问题审视案例中的种种情况。感谢56号教室,感谢与本书的相遇,让我渐渐拨开迷雾,寻找“真”教育,培养“真”人。 雷夫先生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p> <p class="ql-block"> 雷夫先生认为“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不遵守秩序”的孩子,通常会软硬兼施、绞尽脑汁地去“对付”,正如雷夫老师所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第56号教室,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并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和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与铁腕管理相反,雷夫老师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中,于老师和雷夫老师对于读书和写作,有着共同的观点:其中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和第四章“ 写作”,不仅向我们阐明了这二者对孩子乃至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也介绍了很多如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挑选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每月读书心得,甚至如何完成少年创作计划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而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方法和事例,让理论鲜活生动起来。读书是丰盈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古人是很看重读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本之精华会丰盈我们平庸的生活变得多彩。当学生愿意把自己通过阅读和其他方式得来的知识,与大家交流分享时,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阅读成果得到认可,视野得以发散,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推动孩子打开与世界联结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第56号教室不可复制,雷夫老师不可复制,雷夫老师的执着、爱心和智慧将影响着我、指导我努力去做一位学生信任的好老师。我们都不是雷夫和于永正,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学着做雷夫和于永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