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读《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 100例》有感</i></b></p> <p class="ql-block"><b> 数学二组 史乃琴</b></p> <p class="ql-block"><b> 假期学习了《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100例》一书,这本书主要由多名教育工作者剖析名师的教学100例,从中领略了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其中与陈慧芳分享的徐斌老师执教的一年级《9加几》一课产生共鸣,我这一课的教学程序和徐老师有点大同小异,但就这一点“小异”,体现了徐老师技高一筹。</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说说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他开门见山板书9+4后,要求孩子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的孩子说是数着算的;有的说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个;有的说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徐老师根据孩子的回答,逐步对应着板书:</b></p> <p class="ql-block"><b> 他追问孩子:“为什么从4个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孩子发现了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那么,“口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孩子不约而同地说:“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b></p> <p class="ql-block"><b> 然后说说我的感悟:我教学时也是让孩子罗列各种算法,只不过一盒10个我用的是一捆10根小棒。我也是重点剖析了“凑十法”,但多了一个环节,追问:“在这几种不同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我自认为既尊重了孩子又不强灌知识给孩子。其实细细琢磨,我的做法表面上看比较人性化,但实质是当场变相否定贬低了其他方法的存在价值!特别不利于一年级孩子的成长!而徐老师只是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凑十法”进行不露痕迹的关注,没有过多重复讲评其他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可见他的计算教学,顺应了儿童的认知心理,让他们不经意间掌握了“凑十法”的诀窍。</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教学《8加几》片断</b></p> <p class="ql-block"><b> 徐老师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像他这种无痕教育,我们会看到游戏、故事、摆小棒等操作背后承载的数学思考,他的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融进儿童学习心理,站在孩子的心理起点和认知起点组织教学。一方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各项解题策略,另一方面也能有序发展孩子的多种思维能力。这也是我当下要学习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教学时找孩子们最易接受的方法,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上学期我任教一年级,因为孩子们年龄小,理解力弱,教学时不要急于完成教学目标,目的性不要太强,以孩子未来发展为前提,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学会“蹲下身子”,体会理解孩子的视野高度,引导他们一起探索世界!</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我教学一年级孩子《认识钟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由浅到深,一步步认清整时和半时,时针和分针所处位置,还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我自认为知识讲的明白清晰的不得了,但在单元测试中还出现错误。由于钟表上时针比较短,我们眼中可明显的1时半,孩子就误认为是2时半,这就是成长中孩子的常态!我反复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借助直尺顺延时针帮自己"视角走直线",认准钟表时刻。还担心个别孩子不理解,又在家长群讲解,让个别需要的孩子家长进行再辅导,这样收效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教学《认识钟表》片断</b></p> <p class="ql-block"><b> 虽然一年级教学存在种种不易,但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天真活泼,让我也跟着快乐起来。我将在孩子们成长路上继续不遗余力,做更好的自己,不忘初心,做一个好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让阅读一直在路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