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闹元宵

是其所是(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小时候记忆里的元宵节就是到漫山遍野的羊肠小路洒满用煤油和好的煤屑点燃的蓝色的火焰,也是用彩灯挂满树枝后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的 火树银花不夜天,还是妈妈用大黄米自已裹成的汤圆,张灯结彩这个词在这一天的夜晚是随处可见,尽管农村人爱节俭,但是这一天是绝不会吝啬点灯的,屋里、院子、甚至是牛棚都会灯火通明! 元宵节可以说是旧历新年的结束,过了这一天,中国的老话来说“这个年过完了啊!”</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在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吃元宵</p><p class="ql-block"> 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它们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有芝麻馅、花生馅、果仁馅、山楂馅……用糯米或者大黄米包起来,从外观上看就是圆圆的,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咬开后别有洞天,炸元宵外酥里嫩,煮元宵软糯细腻,不同的做法和吃法口感也完全不同,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花灯</p><p class="ql-block"> 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规出游嬉闹。小时侯我们都是自己做花灯,什么南瓜🎃灯,鲤鱼灯,菱形灯……里面用竹条支撑,外面用彩纸糊好,再点上一支蜡烛,挂在树枝或者屋檐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另外还专门有一些地方会举办灯展,很多能工巧匠会一展身手。在北宋的时候社会风气开化,从皇帝到百姓在上元节这天都会去赏灯。同时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找寻心仪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猜灯谜</p><p class="ql-block"> 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且谜格24格,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元宵节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扭秧歌、踩高跷</p><p class="ql-block"> 扭秧歌和踩高跷两项活动可以说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完全展示出来了,这闹元宵也是因此而得名。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踢鼓秧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在动作上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男角动作粗犷有力,女角动作优美利落。表演形式分小场子、大场子、过街场子三种。小场子的表演人数最少一人,最多五人左右,一般是女角(称"拉花")围绕男角(称"踢鼓")表演,大多有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基本动作男角有"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等;女角有"跋陷泥"、"兔儿旋窝"、"猛失惊"(闪腰失惊)、"跌籽儿"等。大场子的表演人数一般在十六至六十人之间,主要表现队形不同的变化,常用队形有"满天星"、"八卦阵"、"单双圆场"等近七十余种。如在夜间各执彩灯表演,则可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过街场子的活动人数比较多,表演不分日夜,多在街巷类的场地进行。"踢鼓秧歌"的表演,主要在春节期间,每年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是"踢鼓秧歌"的活动期,先由各村闹"小秧歌"、"小场子"和"对秧歌"活动,大约在正月十五以后,便开始由几个村联合闹"大场子",逐渐形成春节活动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1]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1]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 舞龙灯</p><p class="ql-block"> 春节舞龙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舞龙”的习俗,是承继殷周时期“祭天”的遗风。龙通常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舞龙”则包含古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同时也有着“祈年”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歌赋中不乏描写元宵节的很多优美佳句。</p><p class="ql-block"> 生查子·元夕</p><p class="ql-block"> 宋 · 欧阳修</p><p class="ql-block">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p><p class="ql-block">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p class="ql-block">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p class="ql-block">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 <p class="ql-block"><b> 青玉案·元夕 </b></p><p class="ql-block"><b> </b>宋 ·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b>星如雨</b>。<b>宝马雕车</b>香满路。凤箫声动,<b>玉壶</b>光转,一夜<b>鱼龙舞</b>。</p><p class="ql-block">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b>盈盈</b>暗香去。众里寻<b>他</b>千百度。<b>蓦然</b>回首,那人却在,灯火<b>阑珊</b>处。</p> <p class="ql-block"><b> 正月十五夜</b></p><p class="ql-block"><b> </b>唐 · 苏味道</p><p class="ql-block"><b>火树银花</b>合,<b>星桥铁锁开</b>。</p><p class="ql-block"><b>暗尘</b>随马去,明月<b>逐人来</b>。</p><p class="ql-block"><b>游伎</b>皆<b>秾李</b>,行歌尽<b>落梅</b>。</p><p class="ql-block"><b>金吾不禁夜</b>,<b>玉漏</b>莫相催。</p> <p class="ql-block"><b>  上元夜六首·其一</b></p><p class="ql-block"><b> </b>唐 · 崔液</p><p class="ql-block">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p><p class="ql-block">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特此向作者表达谢意!顺祝全国人民元宵佳节快乐安康!个别文字资料来自百度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