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的美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本土文化探索:裕固族及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传统服饰"凯拜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登塔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裕固族,甘肃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自称“尧熬尔“(Yogur),现有人数13000多人,是人口稀有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在裕固族的民歌与传说中,流传着裕固族东迁入关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风沙席卷了尧熬尔人曾经的家园西至哈志,房屋、牲畜和黄金建筑的经堂都被埋没在了沙丘下,尧熬尔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便举族东迁。全族人扶老携幼,历尽千辛万苦,迁徒到了辽阔的祁连山北麓及八字墩、康乐草原一带,并世世代代居住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清统一西北后,清廷以尧熬尔原有部落为基础,将尧熬尔分为“七族“(即七个部落,分别为大头目家、杨哥家、五个家、西八个家、罗尔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封七族首领为“七族黄番总管“(正四品),又称“崇王”、“大头目”。</p> <p class="ql-block">  民国四年(1915年),甘肃提督给大头目换发了管辖八字墩草原的执照,规定了尧熬尔人向甘州镇守使交纳茶马、鹿茸、麝香等的赋税制度,祁连山北麓民族政事沿用"头目制",各事由大小头目管理。</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后,受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委托,<span style="font-size: 18px;">酒泉专署</span>于1953年7月15日至18日主持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界人士坐谈会”,经充分协商,一致同意将与“尧熬尔“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为族名,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报经国务院批唯,正式定名为“裕固族“,并于次年正式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  裕固族是游牧民族,喜欢穿长袍马靴。历史上,裕固族人传统服装大多取材于羊毛制品,并用耀眼的红缨、七色彩线、银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绿松石、</span>赤色的珊瑚玛瑙、雪白的贝壳等等制成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服装配饰。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被称为"凯拜什"的服装配饰。</p> <p class="ql-block">  “凯拜什"俗称"头面",是裕固族妇女服装的配饰。传统的"头面"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苏努辉"、"凯拜什","阿斯勒阿"。它以绿绸、红布、香牛皮为底,用彩线将珊瑚、玛瑙、绿松石、贝壳、银饰等缝制而成。造型鲜明独特,富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历史、经济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头面造价昂贵且技艺复杂,据老人们讲,在旧时,"头面"上的一颗珠子的价值有时会达到一头牛的价格。</p><p class="ql-block"> 一套头面所需要材料,往往需要多年的积累。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传统服饰中的头面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被损毁,目前留存下来的传统"头面"已非常稀有。</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所展示的就是东部裕固族地区留存的一套传统头面。遗憾的是这套头面只有"凯拜什"和"阿斯勒阿","苏努辉"部分己缺失了。2008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当裕固族女孩在年幼的时候,头发辫成十二条小辫子,饰有珠链的头饰将发辫连结在一起。这时虽然她还没有到戴头面的年纪,但父母已经开始为她定制头面而做准备了。</p> <p class="ql-block">  等到女孩满十七八岁时,父母会准备好精心定制的头面,选择吉日,邀请族中长者及亲朋好友,为女儿举行隆重的"戴头面"仪式,庆祝女儿长大成人。在戴头面仪式上,长者将女孩的十二根发辫解开,重新编成三条辫子,并将"凯拜什""苏努辉""阿斯勒阿"系在辫子上。</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讲,在过去就算再拮据的家庭,父母也会尽其所能,精心为孩子缝制一套头面,这既是一个女孩长大成人的标志,也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女孩戴上头面后,一般不会随意摘下。据老人们讲,过去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劳作,妇女们通常只戴"凯拜什"和"阿斯勒阿"。</p> <p class="ql-block">  头面中华贵的“苏努辉"以及"凯拜什"尾端被称为“扎拉”的红缨平常大多不带。这些鲜艳夺目的饰物通常在逢年过节、重要的日子或仪式上才会佩戴,以此表达庆贺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在过去,如果家中不幸有人过世,妇女们也会取下佩饰上鲜艳的红缨"扎拉",以表达她们的哀伤和对亡人的悼念。</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妇女步入暮年时,她也会取下头面上以及帽子上的红缨"扎拉",以示褪尽世间铅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裕固族人的心中,头面不仅仅是一件价值不菲的饰品,更是父母对女儿一份深挚的爱。尽管女儿终会离开父母,但只要头面佩戴在她身上,就好像父母仍陪伴在她身边一样。</p><p class="ql-block"> 那一针一线,那璀璨的珍宝、丝绸、银饰,缠连着的她童年的憧憬、成人的喜悦、盛年的芳华尽绽、暮年的宁静与质朴⋯⋯头面如同一个家人和伙伴,陪伴和见证了一个裕固族女孩一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为2021年2月假期语文作业:本土文化探究。文中史料及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肃南文化记忆》,在此致谢!感谢昂格(裕固语,外婆)、常阿瓦(裕固语,爷爷)、吉祥舅舅的讲述,感谢梅花姨娘提供"头面"佩饰,也感谢大姨父赠书,感谢妈妈的精心指导,本文所有内容均源自你们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