蠙城闹元夜 老少传非遗

【蠙城传习】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元宵张灯、祭神、供佛 、祁福,随着时代演化为 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元宵成为既有传统色彩又有时代特征的地方群众文化和时代文明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1.2.26(元宵节)下午,掘港街道在昌河时代广场举行元宵活动,在街道党工委、管委领导关心支持和相关部门领导的组织、策划、领导下,街道关工委、教育关工委、校外教育辅导总站(蠙城非遗文化传习会),有十个非遗文化项目应邀参加活动展演、展示和现场传授。有关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参加互动和传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组织者陪同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有关领导,来到非遗展示台前观摩指导。</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主持人来到非遗展示台前采访。</p> <p class="ql-block">  校外辅导员王卫东、顾建宁等表演花样空竹和舞龙。</p> <p class="ql-block">  如东文化名人校外辅导员张秀林演唱京歌</p> <p class="ql-block">  王晓晴、赵永红老师的太极表演</p> <p class="ql-block">  日晖社区、港南社区、青园社区三家校外辅导站,在日晖社区党总支书记、关工委主任戴海慧带领策划并携宾山小学的20名学生,联合打造的“喜乐元宵、巧作花灯”,得到了全场数百人的喝彩。</p> <p class="ql-block">  灯塔社区(掘港幼儿园)校外辅导站圣炜娟站长组织了20对亲子,带上他们自己制作的元宵花灯前来参加展示,并分成四个小组到非遗展示台前,观摩学习各种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  环镇小学校外辅导站红色剪纸兴趣组的学生,在现场跟着秦小定老师学习剪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翼红木校外辅导站秉承“传非遗魅力,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打造集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一体的红木工艺传播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健康、与众不同的培训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比翼红木校外辅导站带来的防疫香囊和红木摩物组合花灯受到了现场各类人员的青睐。掘港幼儿园的五对亲子,来到比翼红木校外辅导站的台前,认真观赏了红木雕刻防疫香囊和工艺品,辅导员向学生们演示和辅导了摩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准备了毛竹、挂绳、串珠等组件,由摩物指导老师带领大家动手打磨与组装成元宵提灯。既烘托了元宵张灯结彩的喜庆氛围又传承了深厚的中华红木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环北小学校外辅导站农耕兴趣组的学生在“通如盆景”台前认真听姜扣琳辅导员讲述盆景艺术和制作技法,他们表示回到学校后要与农耕文化同步学习。</p> <p class="ql-block">  银杏村校外辅导站辅导员和少年儿童在根雕和空竹台前认真进行了观赏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三桥村校外辅导站的辅导员带领部分少儿前来参加活动,他们在最感兴趣的“南通非遗、如东面塑”台前参加互动、学习。</p> <p class="ql-block"> 掘港街道校外辅导总站(蠙城非遗文化传协会),创办于2018年五月。在掘港街道党工委、管委会和上级关工委的指导下,公益传承非遗文化。现有书法、面塑、剪纸、盆景、红木雕刻、传统空竹、花样空竹、哨口风筝、工艺葫芦、竹雕、玉雕、篆刻、楹联、京剧、太极、古琴、茶道、香道、文学、国画、古玩等20多个项目。现有“老匠人、老艺人、老文人、老能人、老传承人”50多名(其中行业大师、高工、专家、名人、艺术家占百分之四十以上)。三年来开展公益传承活动一百五十余场;公益办班培训学校教师和居民六十余人;无偿捐赠民俗藏品和非遗作品一百余件;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在省市县媒体、杂志多有刊载和报道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