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国家地理》130年的经典

张敏

<p class="ql-block">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史诗级的杂志,它以摄影作品来反映人类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或有趣的瞬间,呼吁人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予以关注和保护,是纪实摄影殿堂级作品的荟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10月25日,《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全球首展在上海举办,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我两次前往参观,一睹这家杂志超越130年的近百幅传世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我对《国家地理》的认识中,凡是能在该杂志刊登的照片都是以独特的视角、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精湛的摄影技术等见长,凡是能被选中刊登的照片摄影师都能成为摄影界的大咖,凡是能被该杂志刊登过的地方都能成为旅游的热门。在这次大展中,有一段介绍该杂志及摄影作品的短片,我每次去都看了两遍,对原来的粗浅认识有了深一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88年1月,33名志同道合的人在华盛顿特区的“宇宙俱乐部”聚会,这些人中有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绘图师、银行家、自然学家、摄影记者、律师、军事领导人等,他们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组建一个增进与传播地理知识的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这是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88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出版了《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章,因其图片质量标准及印刷质量之高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该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及摄影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初33名实创人的初衷是探索未知的世界,挖掘地球的奥秘,解救濒危物种及环境保护等。从1979年起,该杂志开始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成为大众杂志。因此从一开始,《国家地理》就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学和人文杂志,而不单纯是一本摄影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次大展设置七大板块:探索发现、大地之美、奥妙生命、勇闯未知、全新世界、环保之声、《国家地理》的摄影记者们。展出的作品从微小的物体到浩瀚的宇宙,从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科技视野、到探索秘境,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建筑、自然现象等各类摄影题材,综合了新闻纪实、技术创新、科普探秘等各种表现手法,已经超越了单纯摄影作品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以来对探索我们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可以说是孜孜不倦。它以照片作为语言,探索和真实记录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地理地貌的独特魅力,还将人文、历史、社会事件、野生动物等经典瞬间用照片定格下来。</p> <p class="ql-block">杂志每个月出版一期,刊出的每幅照片,都是从上千张候选照片中选出来的。这种千分之一的苛刻选片率对任何拍摄者都是一种挑战,但对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来说,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因为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这些精选的作品提供了我们所处世界的广阔视野,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刊登在1985年一期封面《浅绿色眼睛的阿富汗少女》,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睛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这张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被称为“阿富汗少女”。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动用大量人力寻找她。2002年,时隔十七年后,国家地理团队和当时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再次找到了当年的那位女孩,这个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如今是三个孩子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我查找了资料,大致如下:1979年,美国自由摄影师Steve McCurry越过巴基斯坦来到阿富汗,一群阿富汗难民将他偷偷带到他们的国家,呆了数月。摄影师身穿当地人的服装,拍了大量反映战乱的照片,其中包括这张拍摄于巴基斯坦难民营的一间教室里的照片。他把所拍胶卷缝在衣服内侧,偷偷带出。这张照片1985年在《国家地理》登出后,史蒂夫获得了业内最负盛名的所有顶级摄影大奖,也让《国家地理》赋予他从不毙稿的特权。)</p> <p class="ql-block">《比天空更蓝的阿富汗女性》讲述了战乱和贫穷下的两名阿富汗女性,是羊水刚破的孕妇和她的母亲,因借来的汽车发生了故障被困足于山上,幸好《国家地理》摄影记者林希·阿达里经过这里,把她们带去了医院。</p> <p class="ql-block">为追求图片的质量,杂志和摄影师不惜投入巨资。比如1992年,为了在西伯利亚做深水拍摄,该杂志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把价值100万美元、重达15吨的摄影器材运至贝加尔湖,总共动用了171个箱子,而最终只刊出6张照片,如《沉没的俄罗斯军舰和潜水员》。</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迈克尔·尼科尔斯拍摄的《100米高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反映了国家地理协会在2008年资助了长达2900公里的红杉林保护实地考察。走近这张照片从下往上仔细看,每隔一段距离,树枝上都站着一个考察队员。为了拍摄这张照片,估计要搭建一个同样高度的架子,分段拍摄,最后合成,视觉效果十分震撼,完成这张照片可谓是高成本制作。</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杂志创办以来,致力于摄影的创新来推动技术的进步。比如最早以35毫米照相机,用电影胶片来代替当时使用的大型、三脚架的照相机;最早使用彩色胶片代替黑白照片;最早拍出彩色水下照片;最早使用显微照相技术表现微生物;最早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宇宙星空。这些创新带给以后的摄影师们全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视野。我想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不但是摄影师,还可能是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潜水员、探险者等,至少他们在这些领域是有所专长的。</p> <p class="ql-block">如摄影师大卫·利特施瓦格用显微摄影拍摄的《一滴水中的神秘世界》。</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巴巴克·塔夫霍什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拍摄了《鱼眼镜头中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红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也是《国家地理》照片的提供者。这些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太空宇宙奥秘的宝贵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如《通过安全绳进行的太空探险》;</p> <p class="ql-block">如《木星的大红斑》;</p> <p class="ql-block">如《船底座星云:恒星诞生处》;</p> <p class="ql-block">如《梅西耶57——环状星云》;</p> <p class="ql-block">如《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宇宙》等。</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杂志创办以来,主导了9000多项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探索活动。比如1913年对秘鲁马丘比丘遗址的考古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支持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对黑猩猩的研究项目;1991年对泰坦尼克号沉船79年后的考察;1999年3月支助百灵轨道飞行器首次实现热气球无着陆环绕世界一周等。这些活动都用珍贵的摄影图片和专业的文字解说,将探险或考察成果告诉全世界,至今尚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3年4月,摄影师海勒姆•宾厄姆第一次在《国家地理》上报导了马丘比丘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如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拍摄的《北大西洋深海的超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1999年的《成功实现热气球无着陆环绕世界一周》。</p> <p class="ql-block">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许多照片绝不是在一般场合所能拍到的,拍摄者往往需要亲身前往常人难以到达的环境,以特殊手法进行拍摄。比如为了拍摄一张完美的照片,拍摄者往往要面对凶猛的野兽,要攀上高山,或潜入深海,或进入无人区。这些照片的产生除了拍摄者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激情、勇气、毅力和骄傲。因此我感受到每张照片里不仅有照片所反映的故事,更有摄影师用生命创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如摄影师比尔·柯辛格拍摄的《青铜器时代的塞浦路斯之瓶》,以潜水拍摄记录了海底公元前14世纪的青铜器瓶子。</p> <p class="ql-block">如摄影师弗利普·尼克林拍摄的《座头鲸和海鸥的进食时间》,座头鲸张开大嘴巴,一群海鸥为了从它的嘴里叼出一条小鱼展开争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地理》摄影师们还用独特的视角来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比如大多数印度泰姬陵照片,都是以反映建筑为主,但摄影师史蒂夫·麦卡利却在乌塔兰契尔邦的阿格拉堡车站,用蒸汽机车和印度铁路工程师为前景,存托远处的泰姬陵。无数人拍摄泰姬陵宫,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用如此生动的场面去表现。史蒂夫·麦卡利拍摄这张记录照片的秘诀是等待,创作出这张《印度泰姬陵前的蒸汽火车工程师们》</p> <p class="ql-block">《棕熊的鲑鱼狩猎》拍摄了在阿拉斯加卡特迈国家公园,一只棕熊正在瀑布上张开嘴,等着鲑鱼跳进它的嘴里。鲑鱼怎么会越过瀑布跳入棕熊的嘴里?在没有看此次展览前我一直以为这张照片上的鱼是PS加上去的。</p><p class="ql-block">看了展览后我带着疑问去查了资料,原来鲑鱼又叫三文鱼、鳟鱼、大马哈鱼(同一种类,可能在太平洋、大西洋种属有区别),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鱼,但繁殖期必须洄游上溯到淡水河中去产卵,在洄游中如果遇到障碍会跃起跳过障碍。估计这只棕熊已经熟悉了鲑鱼的洄游路线,在这儿守株待兔捕获鲑鱼。摄影师也许也熟悉了这个狩猎过程,也在此守株待兔拍下这张照片。但是无论怎样,要抓住这一瞬间,还要不惊动拍摄对象,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采集燕窝的马来族渔夫》的摄影师埃里克·瓦利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一名马来族渔夫正顺着竹竿爬上海边洞穴入口,为的是采集珍贵的燕窝。</p> <p class="ql-block">日本摄影师水口博也拍摄的《白鲸的空气烟圈游戏》,抓住了白鲸吐出气泡的瞬间,非常有趣。</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查理·汉密尔顿·詹姆斯拍摄的《蓝色光柱般的“翠鸟”》,抓住了正在以每小时超过40公里速度插入水中捕鱼的翠鸟,恰似一道蓝色光柱。</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迈克尔•尼克斯拍摄的《孟加拉虎闪烁的眼睛》,从老虎眼睛的特写来表达这种大型动物的威武、凶猛。</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保罗·伍兹和加布里埃尔·加林贝蒂拍摄的《正在“梳洗”的蒙娜丽莎》,通过工作人员“梳洗”蒙娜丽莎画像的动作,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这幅画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还注重于对环境保护及动物保护的聚焦,对各种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动物杀戮,摄影师们用镜头持续地关注并警告着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如《油田开发的代价——陷在油污的鹈鹕》,讲述了2010年油井爆炸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公务员正在救助鹈鹕,摄影师乔尔•萨托对深海油田开发的原油需求提出了疑问。</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罗伯特•克拉克拍摄的《拯救生命的绿色力量》,描写了美国亚利桑那红鹰火力发电站外挂着的一串串绿藻袋,这种植物靠吸收火力发电站的烟气快速成长,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每年生产1.25万公升生物柴油。</p> <p class="ql-block">《维龙加国家公园里被杀害的银背大猩猩》,由摄影师布伦特斯·蒂尔顿讲述了200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里村民们正在搬运被杀害的银背大猩猩。木炭走私贩为了陷害管制他们的警备队长,让这只银背大猩猩成了替罪羊。这张照片刊登后,使全世界都为之愤怒。</p> <p class="ql-block">保罗·尼克伦拍摄的《迷路的北极熊》,讲述了冰层融化后的北极,北极熊母亲与幼崽绝望地被隔离在冰雪融化了的岩石上,以动物的困境提出了气候变暖的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彼得·埃克西拍摄的这张没有名字的照片,讲述了孟加拉国妇女因为海平面上升,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赖以为生的稻田被海水淹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艾米·托辛拍摄的《消失的牧草和奶牛》,在汽车后视镜中的澳大利亚男人,曾在自家牧场有250头牲畜,因为干旱,他的孩子们再也看不到给牲畜喂食青草的那种风景了。</span></p> <p class="ql-block">《打破北极寂静的浮冰上的北极狼》描述了在加拿大北极的浮冰上,一只雄性北极狼正在寻找给6只饥饿的幼崽的食物。</p><p class="ql-block">摄影师吉姆·布兰登伯格这张照片因“把难以捕捉的瞬间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因此闻名,摄影师因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获得联合国颁奖。</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给人们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绚丽。</p><p class="ql-block">如野生动物摄影家弗兰斯·兰廷经常在破晓之前来到自己最喜爱的池塘边,“把自己融入这片风景”,等待动物们的出现,最后拍成了这张《为了饮水而来到奥卡万戈三角洲的动物们》。</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詹姆斯·布莱尔拍摄的《伏尔加河沿岸孩子们的童年》,描述了在俄罗斯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倾情地谈着什么,田园风光和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雷蒙德·格曼拍摄的《桂林的芦笛岩洞穴》,描绘了1959年发现的中国桂林最大的钟乳石岩洞,刊登后这个地方被选为“死前一定要去的100个旅游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安东尼·斯摩尔特拍摄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旁的驼峰旅行者》,以特别的角度拍摄了三个旅行者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旁经过。以后的人再也没有拍出这样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山姆·阿贝尔在澳大利亚拍摄的《神秘紫色的希利尔湖》,这湖水长久保持紫色的原因至今尚未揭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师巴巴克·塔夫拉希在冰岛拍摄的《斯奈费尔火山和瀑布上的极光》,拍摄了冰岛的极光与冰川相映成趣。</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还以科普的眼光讲述着许多人们不为所知的知识。</p><p class="ql-block">摄影师克劳斯·尼可拍摄的《加勒比海红鹳羽毛变迁史》,讲述了红鹳出生时是白的,之后又变成灰的,食用了盐田虾等红色食物后,又变成红色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马蒂亚斯·克鲁姆拍摄的《蜜熊的用餐时间》,描写了生活在南美热带雨林中的夜行动物蜜熊,在黑夜中的雨林里敏捷而熟练地穿梭,寻找着鲜花。</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马克·莫菲特的《同心协力建筑家园的黄猄蚁》,拍摄了一群7-8毫米大小的黄猄蚁正在合力拽着树叶来建筑蚁巢,在群体协作能力上,蚂蚁远远超越人类。</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齐格蒙德·莱兹琴斯基拍摄的《红眼树蛙母子》,这种树蛙能用它红色的眼珠和橙色的脚趾,吓跑它们的捕食者鸟类和蛇。</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贾斯伯·多斯特拍摄的《赤狐的粗尾的美丽密码》,以正在跃起的赤狐照片向人们科普了赤狐尾巴的奥秘:跳起时用粗壮的尾巴保持平衡,在寒冷的冬天包裹身体保暖,还可以充当与伙伴们沟通时的信号器。</p> <p class="ql-block">《国家地理》杂志以固定的黄色边框作为品牌的标识,目前以四十多种语言出版,全球的发行量在一千万册左右。这次大展不仅成年人喜欢,还有带着孩子来看的,说明这本杂志已经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这本杂志的专业、创新、独特、严禁,许多人对他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如托马斯·内比亚拍于1963年的《从《国家地理》中获得灵感的华特·迪斯尼》,看上去是一张比较高质量的工作照,但从书架上可以看到,满满的都是《国家地理》杂志。这些杂志已经被华特·迪斯尼翻看得破旧不堪,但他再次拿出了翻看,不仅让人联想到他创造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动画人物,创建迪斯尼乐园是不是从《国家地理》中获得了灵感。</p> <p class="ql-block">这次《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的作品,是从获得国际专业新闻摄影赛最具权威性的荷赛获奖、国家地理年度奖项等67项国际级大奖中精选的史诗级作品,是国家地理展品规模最大,获奖作品最多的展览。</p><p class="ql-block">从130年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这些作品,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侧面,以超越一切想象和未知的眼光,呈现一个探索无边的地球甚至宇宙。</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有二维码,扫下二维码可以浏览作品的介绍。这为年轻人领略照片的精髓、感悟故事背后的灵魂提供了很好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大展门票每人88元,双人套票158元。我两次去看到的观众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看得很仔细,有的年轻情侣还对有些作品进行认真地讨论。我还看到有人拖着行李箱来看展。我真是由衷地希望在这些年轻人中,受此启发能出未来的摄影大师,或者能有成功的学者或专家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本文照片均为我本人对大展现场、短片、展出的照片所拍,文字根据照片及短片中有关介绍、查阅相关文章编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