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文字

老浦

<div><br></div><div> 时间像是笔尖在纸上随意那么一滑,转眼已是2021年的初春。早在农历腊月23,春姑娘就迫不及待地报到了。大年初八一过,柳芽初露,柔稍披风,在蔚蓝的天空下毫不遮掩其生命的强劲力。小区游乐场上,前来淘气的孩子们从早到晚一波接一波,如冬眠后的急不可耐。尽管冬装顺着惯性依然披在身上,然而,春天,真的来了。</div><div><br></div> <div> 生活秩序和春天的步伐一样,在疫情横行肆虐的一年后,有条不紊展开着。然而,曾经的突如其来和慌张应对,痕迹在不经意间悄然留下。其一就是,电商趁着疫情之计大肆发展并深入人心,人们已渐渐习惯足不出户而物盈户镛,天南海北的物品要啥买得到啥,无所不能。特别是对于原本就懒于出门的我来说,甚至不呰是个福音。打开朋友圈,几乎有一半的朋友在做专职或兼职电商。其二,最为直观也是最为明显,从官方新闻到朋友圈,发布消息都倾向于使用影像手段,某音和快某等平台的搭建,使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简便快捷的做成想要的视频。<br><br> 对于影像,我是极其热爱的。儿时,看电影是件奢侈并值得为此隆重对待的事,只有此时,父亲才会在电影院门口买上一纸角包的我称之为“钉螺”的海螺狮,带进去边看边吃。现在的人认为,看电影吃东西不文明,但正如长途客车和绿皮车上此起彼伏咔嚓咔嚓的磕瓜子声,虽不雅但表述着还处于温饱阶段的人们所感受到休闲和幸福的心理活动。能看到的影片少之又少,“卖花姑娘”看了三遍还乐此不疲。可以说,电影是儿时灰淡生活里一抹最靓丽的色彩。九十年代后,电视电影如被春风吹佛后的大地,一夜冒绿。如今,影像、视频等大行其道,不管我们想不想看,愿不愿意,下雪似地向我们扑面而来。</div><div><br></div> <div> 不可否认,影像视频以最直观最逼真的方式展示着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人物、风景、剧情,想怎么编排怎么展示都可以,可以是真人实景,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等等。的确,舒舒服服的坐着或躺着,把现实抛在脑后,脑子里什么也不想,跟着剧情的发展哭哭笑笑,也不失为一种放松。<br><br> 然而,影视产品从其出生伊始,便已框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里,随着画面不停的前进,观者不自觉地会被带入情景中,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无法在当时与影像形成情感互刍。此时,观者进入被灌输和被接受模式,其主动性思维处于停滞状态。<br><br> 我曾与朋友探讨过,如今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学习才能优秀。我是坚定的电视网络否定者,我认为,如果家里不放电视机也不设网络,家书四壁,家长和孩子各占书桌遨游书海。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成绩不是最优秀,也不会太差。因为,在被书包围的环境中,他会找书、看书,也拥有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能力,这比全科补习都管用,因为成绩管一时,成长关一世,;其次,与无需动脑子被动灌输的看电视相比,看书需要眼、脑、心、口、手并用,细胞新陈代谢活跃,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有益身心健康,促进知识的吸收。<br></div><div><br></div> <div> 然而,如今的人们,自走出学堂再也不需要埋在书堆里去应付考试后,已无多大耐心去认真对待文字了。与盛行的影像视频相比,如今的文字,又落在了什么样的地位了呢?<br><br> 首先,对文字持有的耐心骤减。报纸新闻,唯标题最重要,为了吸人眼球,什么噱头都可以放上,有时和文章的内容牛头不对马指,这又怕什么呢,反正点击量已经上去了。关于这一点,倒也不能全怪报纸和文字,谁让文字在曾经抑或是今天,在无数的场合、会议、文件里,无辜的成了谎言的代言人,真实的粉饰者呢?<br><br> 其次,人们不再热爱阅读恢弘的长篇,即使内容真的很精彩,也希望如鸡汤软文似地,一句话成一段,似乎他肺活量不够,得换口气,那长此以往,以后的阅读或者领导作长篇大论的报告时,不是得依赖吸氧方能完成了?</div> 即便如此,然而,我还是更喜欢文字。 <div> 文字有张力。就单个字而言,每一个字因其对应特定的事物和含义,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个字,脑海里便会显现出与此字相对应的影像,当然,每一个字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都基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成 ,千字千像,独一无二,这是文字的魅力。例如,北京 称“海”的“前海后海什刹海”,在江南人看来,其实就是个大水塘;而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则意指即将入海的长江口。<br><br> 文字给人以美的遐想空间。还以“海”字为例,看到时,我们的心会无形中开阔起来,眼睛也瞬间清凉起来,仿佛那广阔而碧蓝的波涛就在眼前晃悠;还有大家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听到“梅子”两字就已如有梅子含在两颊间,酸酸的忍不住流下口水;简单的“春天”两字,所泛现的是牡丹开、芍药放、花红一片春光明媚的景象,等等。也许,从功利角度而言,遐想不同于人体器官的其他实用性功能, 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然而,遐想却能让人脱离现实的无奈和困窘,获得身心愉悦和解脱 ,理想、宗教、主义起的正是这样的作用,同时,遐想,也是失去光明的人赖以活下去的精神寄托。<br><br> 文字的魅力更在于它变化万端、无穷无尽的组合,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使身处现实中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神游和触摸更为广阔和浩渺的世界。当我阅读“追风筝的人”时,仿佛亲眼看到,苦难的阿富汗在泥淖里挣扎,同一个时代,同样的天空,劫数却各不相同。若是按照常规的正能量的说法,好像应该说,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幸福。但我觉得,知识和认知并不是让一颗在尘世的繁华中无法满足的心在比较中获得安宁,而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多,对自我的定位就更精准,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拥有一根定海神针,不为花花绿绿所迷惑,不被波涛所推搡。<br><br> 文字有字面本身的定义和约定俗成的释义,文学作品也有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都是作品的原始用意。世界的舞台很大,但真正能精准的把想要表达的描述出来的人,不多,这就是作家的珍贵之处。而更优秀之处在于,作者隐藏在幕后,让每个阅读的人参与进来,和作品对话,并产生共鸣,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依自我的理解衍生出心中独特的作品。比如说,我在阅读路遥的《平凡人的世界》时,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打动,尽管路遥只是如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调在娓娓道来,然而,我还是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被牵引和随之波动,并且,不自觉地对照着,将自己按在某个人物身上,这期间,似乎我真实的生活在作品的那个年代,并一起经历着其中的悲欢离合,特别真切。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是个导演,演员是读者,文学作品为普通人演绎自我搭建了一个无国界无年龄无性别限制的广袤的舞台。<br><br> 文字作为文明表达的符号,承载了人类文明史上记录和展示以及尽其所能的还原工作。我们所说的人类文明,一般都是从有文字记载的追溯起,我们知道,文明不会一蹴而就,文字也不会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就成为永不知晓的黑历史。一个个文字,则如一座座灯塔,将漫长而遥远的几千年文明,照亮得如银河般清晰明亮,栩栩发光。</div><div><br></div> <div> 这些,我认为,都是直觉性的影视资料没法给予的,虚幻但耐人咀嚼,无味但回味无穷的精神世界的愉悦。人类渐渐脱离贫困,脱离物质的束缚,迈向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也必将带来思想领域的更高一层追求,我同样认为,这样的高境界追求脱离不了文字这样的表达方式。<br><br><br> 以上表述似乎都在用理由和条陈来对比文字和影像的长短,其实,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也各有千秋,无所谓优劣。<div><br></div><div> 只是,将发问漫溯至心灵深处,很不忍心文字在今日的落魄,所留恋和在乎的,是文字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润如玉。曾记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风韵未改涛依旧;万不舍,夜色里,那一盏盏书房透出的暖橙色光亮;净怀念,晨光中,那清脆而稚嫩的朗朗读书声------。科技革新呈裂变式的增长,在地球都有可能流浪的将来,在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可能彻底改变之前,请惠存好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字,让它如生生不息的脉象,与人类的心脏一起跳动。</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