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丨毛主席和刘伯承合影</h3></br><h3>前言</h3></br><h3>刘伯承对于毛主席非常敬佩,曾言:“我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所给我的。”</h3></br><h3>然而在红军时期的宁都会议上,刘伯承曾赞同解除毛主席军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h3></br><h3>宁都会议</h3></br><h3>1932年6月,蒋介石重新集结63万兵力准备对我方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活动。</h3></br><h3>由于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我方部队在皖西地区歼灭敌军三万余人,直接威胁到武汉。为此在这次围剿战役中,蒋介石的计划为:率先攻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对中央苏区实行防御性进攻,准备在鄂豫皖得手后,再大举围攻中央苏区。</h3></br><h3>在得知蒋介石调集军队的动向后,中央红军便开始“反围剿”作战准备。</h3></br><h3>中央红军奉命从漳州千里回师北上,在8月上旬时,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召开会议,讨论红军的行动计划。</h3></br><h3> <h3>图丨毛主席</h3></br><h3>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将毛主席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并且在前方组成以周总理、毛主席、朱老总、王稼祥为核心的“军事最高会议”。</h3></br><h3>在周、毛、朱、王的领导下,红军的北上作战取得很大的胜利。自从8月17日起,我方部队便接连拿下乐安、宜黄、南丰、宁化四城。</h3></br><h3>8月24日,我方部队在抵达南城近郊后,关于是否攻打南城的问题,中央局和前方的领导人发生了意见的分歧,并且争论的比较的激烈。</h3></br><h3>前方领导人的意见为:南城有敌人重兵把守,且城防工事坚固,强攻不利,改令红军在南城、南丰、宜黄之间工作几天,分兵筹款和发动群众。</h3></br><h3>中央局的意见为:将红军主力部队绕到乐安、宜黄等地迎敌,并且进而威胁和夺取吉安、抚州等中心城市。</h3></br><h3>对于中央局的意见,毛主席等人于9月23日和25日,两次联名致电中央局:在现有的条件下,攻城打增援部队是没有把握的。</h3></br><h3> <h3>图丨左起 毛主席、周总理、博古、朱德</h3></br><h3>不过对于他们的主张,中央局还是不同意:要求红军主力积极地出击敌军。26日,周、毛、朱、王再次致电中央局,说明中央局的计划不能执行。</h3></br><h3>同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老总和总政委毛主席,针对敌人第四次“围剿”做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h3></br><h3>其实,以后人的眼光来看的话,毛主席等人所作的部署是没有问题的。</h3></br><h3>然而中央局却认为,他们的这种部署违背了临时中央的进攻中心城市与敌人主力决战的“积极进攻路线”,是非常“危险”的举动。</h3></br><h3>为贯彻执行临时中央的“左”倾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解决上述日益激化的分歧。为此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和确定第四次反“围剿”的应敌方针。</h3></br><h3>在这场会议上,双方争论的焦点便是关于前线部队的作战方针问题。</h3></br><h3>毛主席当时的观点为:不同意红军无条件地离开苏区出击强敌。</h3></br><h3>根据《毛泽东传》上的记载:</h3></br><h3>在这场会议上,有人指责毛泽东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上山主义”。</h3></br><h3> <h3>图丨毛主席旧照</h3></br><h3>对于自己的观点,毛主席始终都是坚持的。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情况下,留在后方的中央局同志提出:要毛主席离开部队,回后方主持中央政府的工作。</h3></br><h3>这个观点无疑是想要解除毛主席的“军权”。</h3></br><h3>对于毛主席是否继续留在前方指挥作战问题上,双方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h3></br><h3>当时周总理、朱老总等人都坚持让毛留下来,而“左”倾领导人则坚决主张调毛泽东到后方去做政府工作。</h3></br><h3>刘伯承当时作为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参加了这次会议。</h3></br><h3>尽管当时刘伯承当时的职务并不算太高,但他最特殊的地方在于:1927年到1930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h3></br><h3>正是因为如此,刘伯承也被当时的左倾中央称为“党内孙武”。</h3></br><h3>为此在进行表决的时候,宁都会议的领导们征求刘伯承的意见。由于当时刘伯承刚到苏区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于毛主席的所有工作,他都不知道,即使是知道也是共产国际理解下的毛主席。</h3></br><h3>正是如此,刘伯承便支持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要毛主席离开部队,到后方主持政府工作。</h3></br><h3> <h3>图丨前排 右二 刘伯承</h3></br><h3>在宁都会议结束后,刘伯承便被调任为红军总参谋长,开始协助朱老总和周总理在前线指挥作战。</h3></br><h3>在经过这次会议后,毛主席便离开的部队,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红一方面军。</h3></br><h3>对于这段历史,毛主席曾这样回忆道:</h3></br><h3>我这个木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直到遵义会议,他们又把我搬出来,后来才开始香起来了。不过还好,我的脑壳没有被砍掉。</h3></br><h3>刘伯承思想的转变</h3></br><h3>刘伯承在成为红军的总参谋长后,面对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在周总理和朱老总的指示下,便主持起草了作战计划,决定采取前三次反“围剿”中总结出来的战略战术。</h3></br><h3>但是由于这些战略战术,都是基于毛主席军事路线而提出来的,自然是受到“左倾”人士的不满。</h3></br><h3>为此他们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此悬殊,公然提出:要敢于勇猛地攻击敌人所占城镇,威胁中心城市抚州、南昌,以此调动敌人,破坏其进攻部署。</h3></br><h3>对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决定,刘伯承曾再三向中央和军委申明,结果无济于事。</h3></br><h3>中央依旧催促他们去“攻破城防”,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南丰城。</h3></br><h3>作为党领导下的军事干部,必须执行中央的决定。为此红军队伍便对南丰发动强攻,结果导致部队伤亡很大。</h3></br><h3> <h3>图丨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要图</h3></br><h3>这时敌人的增援部队也迅速向南丰地区赶来,红军即将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机。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在经过刘伯承、朱老总等人的商量下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即黄陂战役!</h3></br><h3>黄陂战役的胜利,迫使敌军改变自己的策略,导致被我方以优势兵力包围,最终使得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破产。</h3></br><h3>国民党部队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便又于1933年9月调动部队,准备对我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h3></br><h3>关于国民党部队的进攻计划,以及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的情报,很快便汇集到刘伯承手中。</h3></br><h3>为能够制定第五次“反围剿”的计划,为此他便建议尽快召开一次军事会议。</h3></br><h3>于是,10月中旬,在刚到中央根据地不久的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住处,召开了这次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h3></br><h3> <h3>图丨李德旧照</h3></br><h3>李德同样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且学习成绩不错。为此在他毕业后,便被派到中国来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h3></br><h3>在刚开始的时候,刘伯承对于李德还是非常欢迎的。因为在当时不少人对于共产国际还是信任的,认为既然是共产国际派来帮助中国革命的军事顾问,想必一定是个很有能力的人。</h3></br><h3>然而刘伯承在跟李德的合作过程中,愈发地感觉到他在军事上的不切实际。</h3></br><h3>当时敌人采取的战术:以稳扎稳打的战法,想要通过堡垒战和持久战,通过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以此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h3></br><h3>尽管当时刘伯承等人一再强调,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我们应当采取我们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避免硬碰硬。</h3></br><h3>不过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看来:我们现在一定要摆脱那些过时的东西,重新建立一套“新原则”。为此李德提出要敢和敌人打阵地战,要将敌人消灭在阵地前。</h3></br><h3> <h3>图丨博古</h3></br><h3>最终李德的意见被采纳,然而当时我方跟国军硬碰硬,吃亏的始终是我们自己。</h3></br><h3>由于在军事上的错误决策,这也导致我方在面对敌军的进攻时,抵挡得很费劲。眼看根据地的面积一天天在缩小,部队在一天天减员。</h3></br><h3>刘伯承是能够看到这种情况的,为此他便找到李德,提出想要改变作战策略的意见。</h3></br><h3>“如果我们继续这种拼消耗的战术,不采取灵活机动的方针,那么我们根据地将会丢掉,我们的红军将会拼光!”刘伯承如实地说道。</h3></br><h3>然而军事顾问李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他认为刘伯承的言论,有动摇军心的嫌疑。</h3></br><h3>为此他便多次向博古建议:应当将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务给撤掉。</h3></br><h3> <h3>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合影</h3></br><h3>在此期间,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却遭到李德等人的拒绝。这也使得我方当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h3></br><h3>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一年之久,我方始终未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此刘伯承便再一次找到李德,提出必须要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情况,不然革命会遭到重大挫折,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h3></br><h3>这种公开的指责激怒了李德,为此他便跟刘伯承争论了起来。这件事情发生后,也很快被博古给知道了,为此他便撤销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到五军团担任参谋长。</h3></br><h3>正是因为刘伯承的亲身经历,这也使得他的思想发生的极大的改变。</h3></br><h3>在战争中,他渐渐地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毛主席主张的正确性: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h3></br><h3>正如同刘伯承所预料的那样,在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下,我方的革命又一次遭到重大的挫折。</h3></br><h3> <h3>图丨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h3></br><h3>中央红军在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长征初期的战斗后,自身力量损失严重。为此便引起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h3></br><h3>同时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对执行王明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快觉悟过来。</h3></br><h3>在这样的情况下,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h3></br><h3>在这场会议上,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受到大家的批评。在这次关键的会议上,刘伯承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清楚中国革命形势的人,在经过多年战火的磨练后,他显得更加的成熟。</h3></br><h3>对于毛主席的观点,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知。为此,在轮到他发言时,他几次批评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支持了毛主席正确的军事路线及领导地位。</h3></br><h3> <h3>图丨党七大会场</h3></br><h3>尽管刘伯承的思想已经转变过来,但对于自己当初所犯下的错,他并没有选择原谅自己。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刘伯承曾对自己在宁都会议上错误的表态,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h3></br><h3>节选《刘伯承传》 :</h3></br><h3>从我本身来说,我自己反省我的历史,我自入党那天起,就叫我“听招呼”,因为我是从旧军队里出来的,我自己晓得,我不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的这样一种人。……我在党内将近20年了,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就是宁都会议。由于我政治上落后,单纯军事观点,从战术上看问题,所以对当时的中央局的负责同志起到了支援作用……这个错误促使我自己反省。</h3></br><h3>不得不说,在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时,刘伯承敢于去面对反省,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这一点是令人敬佩的。</h3></br><h3>毛主席对他的态度</h3></br><h3>因为宁都会议的事情,后来刘伯承还专门向毛主席道歉。不过当主席在得到他的来意时,便笑着说道:“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无需再提了,你是我军的人才,要好好发挥你的军事才能啊。”</h3></br><h3>对于刘伯承,毛主席还是非常器重的,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怪罪于他。</h3></br><h3>之前刘伯承因为跟李德争吵的缘故,被撤去红军总参谋的职务。在长征途中,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参与到长征的指挥工作中。</h3></br><h3> <h3>图丨刘伯承</h3></br><h3>在此期间,毛主席非常信任他,多次委托刘伯承指挥关键战斗。其中,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战役,就是毛主席和刘伯承亲自组织和指挥的。</h3></br><h3>通过上述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毛主席并没有因为宁都会议一事,而对刘伯承产生偏见!</h3></br><h3>在此之后,刘伯承一直都是我军高级领导人之一。</h3></br><h3>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被任命为129师师长;在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担任二野司令员;在建国后,毛主席本想让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刘伯承却委婉的拒绝了。</h3></br><h3>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便考虑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部队军官培训质量的好坏,极大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办军事学院,应当选拔卓越的军事将领去主持。</h3></br><h3>当时在毛主席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将军便是:刘伯承!</h3></br><h3>1950年,毛主席便给刘伯承写了一封亲笔信,要他回京筹办陆军大学事宜。刘伯承在收到毛主席的信件后,便立刻交接完工作赶回北京。</h3></br><h3> <h3>图丨毛主席在办公</h3></br><h3>关于陆军大学的创办,原本按照毛主席的想法,是想要建立在北京。</h3></br><h3>不过当时刘伯承在考虑到国家正值经济恢复期,新建一所大学难免会给国家造成一定的负担。外加上宿舍等工程竣工后,还得拖延一段时间,为此他便建议道:“可以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的校址为陆军大学的校址。”</h3></br><h3>刘伯承的建议,自然是得到毛主席的认可。</h3></br><h3>在筹办大学期间,刘伯承认真地研究了毛主席的指示及意见,对创建陆军大学有了比较成熟系统的设想和计划。</h3></br><h3>11月13日,刘伯承向毛主席呈送了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并且建立将陆军大学更名为解放军军事学院。</h3></br><h3>毛主席在仔细阅读后,对于刘伯承的工作给予赞扬和肯定,对于他的提议也非常地认可。</h3></br><h3> <h3>图丨刘伯承元帅</h3></br><h3>1950年11月,刘伯承辞别毛主席,带着创办军事学院的重任赶往南京。</h3></br><h3>在学校建好后,刘伯承便担任了七年的院长兼政委,为我国培育出大批的军事人才。</h3></br><h3>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伯承对我国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h3></br><h3>在党内,不少将帅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h3></br><h3>邓小平曾言:“伯承是我的老师,是我尊敬的长者。”</h3></br><h3>朱老总曾说:“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h3></br><h3> <h3>图丨刘帅在办公</h3></br><h3>当然,对于这些称赞,刘伯承元帅很谦虚:</h3></br><h3>“我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了。”</h3></br><h3>纵观刘伯承元帅的一生,他当得起这些对他的称赞。</h3></br> <a href="https://ml.mbd.baidu.com/r/ioMjbbBeN2?f=cp&rs=2253562676&ruk=8zZzT6MTt0sliBYkVclsQQ&u=0f6f50a2fd734dc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l.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