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故乡记忆

周仕忠

<p class="ql-block">  又到一年元宵节。都说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因新冠疫情被挡在北京的我,对故乡的思念情不自禁,儿时的元宵节记忆油然而生。那种喜悦让人难以忘怀,是抹不去的快乐,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家的甜蜜。</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苏北建湖,是里下河地区的平原水乡。元宵节是春节后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在我儿时的老家农村,人们虽然重视但并非现在这么热闹,它更像是过年的一个句号,正月十五一过,年便戛然而止。后来我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才知道元宵节应该是热闹的,还有着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看大戏和舞龙舞狮的狂欢。故乡的元宵节给我印象颇深的习俗是放爆竹、放烧火和吃汤元(元宵),算不上很热闹,但独特而快乐,我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便一直如此。</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跟春节一样,到处是噼里啪啦爆竹声响,不只是为驱赶怪兽,更是带给人们美好的祝福。那时候,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农村百姓一般买不起太多的爆竹。在某种意义上讲,元宵节的爆竹烟花也是经济条件的晴雨表。富有人家放的烟花既大又响,一轮接一轮,很是漂亮。记得村子桥头那户人家,孩子的爸爸在城里工作,每逢节日都带回好多爆竹烟花,放的是震天动地,美轮美奂,我们每每观赏,羡慕不已,最后还用“傻子放炮,尖子听响”的阿Q语气自我安慰一下。我玩得最多的是惯炮、鞭炮和“二踢脚”,把惯炮在地上使劲一摔就能摔出阵阵脆响,硝烟弥漫;特别是“二踢脚”,在啸叫声中升入高空炸裂,打出惊天动地的喷嚏“嘭——叭——”,蔚为壮观。弟弟妹妹则在边上开心地跳着,笑着,叫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最有趣的元宵节风俗算是“放烧火”了。当正月十五夜色降临,一轮满月笼罩大地,宁静的乡村渐渐喧闹起来,人们点燃火把向着天空挥舞,此起彼伏。孩子们沿着田埂、大路边沿和荒草地,将遍野枯草点火烧起,火借风势,只见一把把野火,“灯火阑珊”,如火龙游动、似流萤飞舞,大火映红了孩子的脸庞,映照了整个村落,一幕独特的闹元宵的欢乐情景。随着时代变迁,有些风俗日渐式微,但每年正月十五“放烧火”,却让我们乐此不疲。现在每当想起,更多的是心中存留的那份对童年的追忆,对自然的敬畏,对故乡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元宵节,虽然不如城里的多姿多彩,也不如大年三十和初一那么热闹,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家家户户张罗着做汤圆,体现了浓浓的故乡情结。最喜欢母亲做的汤圆,那是我记忆深处的甜蜜味道,伴了我很多年,直到我上大学去了外地。正月十五清晨,母亲早早起床,把糯米面倒出用水和好,面醒以后就开始搓汤圆,什么馅也不放,然后放锅里煮。灶膛里的火映红了母亲的脸,灶台上热气腾腾,锅里的一粒粒汤圆像舞女欢快地跳跃着,不一会香喷喷的味道溢满了整个屋子。嘴馋的我们围在灶边,口水不停地下咽,那叫一个急不可待呀。几分钟后,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出锅,然后再倒上一碟白糖,一家人围着一起,伴着红日初升,汤圆沾着白糖,暖暖的,甜甜的,别有一番滋味,齿颊缠绵,芳香甜蜜。这是母亲的味道,经年累月,始终在我的路途中,在我想家的时候,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甜蜜的味道最容易唤醒人的记忆。儿时的那些场景渐行渐远,然而这寓意着阖家团圆的元宵节,已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那个时候,虽然沒有绚丽多彩的烟花,没有豪华壮观的花灯,也没有这么多味多滋的汤圆,但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陪伴,有儿时伙伴一起玩耍,有故乡的蓝天白云,一幕幕温馨欢快的气氛与时光,让人陶醉留恋。元宵节的故乡记忆,是深藏于我们游子心底的那份牵挂与渴望,光阴荏苒,依旧醇香,幸福悠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