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的教育论文,我感受良多。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课外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是教学用力不均的问题。说是教学,很多时候是严重偏向教育,上课由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被动按照教材学习,并进行程式化的社会实践,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 <br> 当前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上是把教学活动框定在特殊范围内的教学观。基本上就是教师完成目标任务、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和上课执行教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简单机械,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实践需要,为此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尽快突破传统教学框架,构建新课堂教学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叶澜老师提出了不少改进观点,我学习后受益匪浅。<br> 首先要把教师和学生从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作为一行职业,其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活动。我们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出来就踏实了三尺讲台,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要上课,早上还有早自习,另外还有抽出时间备课和批改作业,如果不转行,这种状态将持续至自己退休。另一方面,学生现在的负担也很重,白天要进行很长时间学习,课余还得参加各种各项的培训班和课外活动,逐渐形成被动接受的局面。推行新教改,要把教师和学生从这种任务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教学时彼此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人生观。<br> 其次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课堂是我们实行教学的主阵地,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还重复着课堂围着目标转,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枯燥,失去了生命力。推行“学讲课堂”,我们要研究影响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比如季节、天气、教师、设备等外部因素和心情、班风、学风等内在因素,充分发挥其激发活力、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着力规避消极影响,使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共同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学。<br> 第三要开展完整地人的教育式。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都是以目标任务为指引,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把认知教育从生命教育的整体中分割开来,即使学校举办了一些活动,也是为了认知教育服务,而且这些活动,都侧重于为学生某一方面能力锻炼,没有突出学生作为人的整体联系。推行新教改,要树立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合作能力、交往习惯等的综合教育,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均衡发展。<br> 综上所述,探索“学讲课堂”践行“学讲理念”,就是要在树立生活教学理念,强化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开展完整地人的教育目标。<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