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将军传(九)

李进勇

<p class="ql-block">1973年李人林将军担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决定大批军队干部转业。李人林转业到了新成立的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国家经委党组成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选人林同志来,是看中了他的开拓进取精神,国务院各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怎么搞,没有经验没有章法,需要人林这种善于开创局面的人。</p> <p class="ql-block">1964年李人林调国家工业交通政治部任副主任时同工作人员合影(中间者为李人林)</p> <p class="ql-block">1964年李人林将军视察漳河</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春节刚过,李人林就带着一个5人调查组到了武汉。这5个人中,除了一名秘书徐汝槐,有两人是工交政治部的一般干部,另两人是国家经委搞企业管理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与邓启群在汉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李人林将军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李人林是湖北人,战争年代又在湖北征战多年,当地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很多,如果一一拜会,恐怕十天半个月也下不来。为了静心工作,李人林一个熟人也没惊动,只找武汉市经委的领导说明来意,要求找一个近年来工作有起色的中小型的工厂,下去蹲点调查,总结经验。经过交谈,他们当下便选定了武汉市柴油机厂。</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夫妻由武汉市副市长孙耀华陪同观看运动会。(右一:李人林;右二邓启群;右五:孙耀华)</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辆面包车把调查组拉到了市郊,就在厂部办公楼住了下来。武汉的3月份虽说是春天,但阴雨连绵,寒气逼人。调查组住在透风的办公楼里,没有暖气和火炉,晚上盖着厚被子都不觉得暖和。尽管没有蚊子,他们还是放下蚊帐来“取暖”。李人林受优待住了一个小单间,外加一个小炭盆。可是这种南方的炭盆根本不解决问题,还不如其他同志合住的“集体宿舍”因人气足而暖和。厂里只有一个大食堂,他们便同工人们彻底“同吃”。李人林住了20多天,一次也没进市里“改善”一下生活。这一点,使调查组的年轻人又敬佩又有点难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邓启群离开她工作的学校时与全体教职员工合影留恋(右五:邓启群)</p> <p class="ql-block">  蹲点期间,除了刚进厂时分别听取了厂党委书记和厂长的全面汇报外,李人林就抓了两项活动:一是在车间劳动,边劳动边了解熟悉生产情况,和工人交朋友。二是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每次五六个人,有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有老工人也有青年工人。有时分类开,有时各类人员合在一起开,但不论哪个座谈会都由李人林亲自主持。每个座谈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工厂这几年的变化、生产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政治工作的效果、技术革新的经验、职工的生活、对领导干部的评论等等。虽然定了主题,但开起会来却经常跑题。李人林一般都顺其自然,让大家讲真心话,把想说的话讲完,到适当的时候再把话题“拉”回来。由于李人林主持会议态度诚恳,没有官腔官调,用心听取发言,随时插言提问,所的与会者无所顾虑,都能畅所欲言。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使调查组了解到很多真实在情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在北京青年湖垂钓</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在同年轻人下棋</p> <p class="ql-block">  蹲点临近结束,最后的一件事是写调研报告。李人林让每人从各自的业务角度写专题报告,如企业管理方面、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等等,分别报告给自己所在的业务局。而“重头戏”是以李人林名义向国家经委党组的综合调研报告。李人林对秘书徐汝槐讲:“我从这段时间对这个厂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形成了一些观点,你看符不符合实际。”接着李人林口述了一个大纲,几个主要观点是:这个厂从后进走向先进的原因,一是产品选得对路。这个厂从过去生产中型通用柴油机改为生产手扶拖拉机用的小马力柴油机,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打开了销路,方向对头。二是走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之路。同样生产小柴油机的厂不少,这个厂能脱颖而出,是他们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把过去一些通用车床都改造为专用机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三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好。干部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研究技术革新,成果出得快。徐汝槐佩服不已。</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邓启群在物资部宿舍前(1967年摄)</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夫妻与儿子战平在物资部宿舍前(1967年摄)</p> <p class="ql-block">  按照这个大纲和思路,秘书拉出初稿后,李人林又和秘书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最后压缩成一个1000多字的报告,既有观点,有思路,有实例,又简明扼要。上报国家经委党组后,经委主任薄一波很快就批示刊登在一个送政治局委员阅的内部刊物上。薄一波还在报告前加了按语,大意是:这是李人林从军队转地方后,下基层蹲了一段时间写的一个调查报告,观点鲜明,文字简练,很符合实际,值得一读。而李人林那种不带框框,不讲套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能从大量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事物本质的领导艺术,办事认真扎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身边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将军文革时期的全家福(1968年摄)</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将军夫人邓启群</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节后,李人林又带一个工作组到大庆去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他工作的地方没有出现极“左”的偏差。很快“文化大革命”内乱开始了,李人林被北京地质学院的“造反派”“揪”回北京,他和妻子邓启群都身陷囹圄,孩子们流离失所,刚上小学的小儿子甚至饿得在路边拣别人丢弃的白菜帮子充饥。“造反派”要李人林揭发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余秋里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的所谓反党“言行”,李人林始终坚持一个说法:“我认为他们都是革命的,是好领导、好干部。”造反派说李人林不老实,把李人林的头发连头皮揪下了一大把,他仍不低头,不出卖领导和战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气节。直到1973年5月,李人林才得以解放,恢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邓启群被关押在地窖中数月后被儿子建平背回北京治疗,这是邓启群在医院和孩子们的合影(1972年)</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邓启群被关押在地窖数月,后被儿子建平背回北京治疗期间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7, 34, 34); color: rgb(255, 251, 244);">本文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1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编撰,冯抗胜执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7, 34, 34);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251, 244);">图片参考资料:《战斗人生——纪念李人林将军百年诞辰》;《纪念李人林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7, 34, 34);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251, 244);">编辑整理:李进勇,号兰亭轩主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于李人林将军故里,擅书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