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记忆(原创)

一脉江雪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古代农历纪元,正月为元月,夜称为宵”,所以是为元宵节,又称为“灯节。</p><p class="ql-block">传说元宵节的来历是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农业社会“年”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常听老辈人说,十五一过,年就过完了。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我想人们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始于汉代,盛于中唐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全民同乐,春耕始于元宵节之后,元宵节就有了承上启下的意义:一年之际在于春,一个新征程的开始。播种辛劳和期望,收获成果和幸福。祈福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元宵节一到,母亲就开始早早地忙碌起来,把过年凭票证供应的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拿出来炒香、捣碎,放砂糖用香油调成馅,把提前用小石磨磨好的糯米粉和好,开始包元宵。包元宵可不象包饺子,把馅团上后双手掌心揉圆,还要用一个竹编的簸萝,上边盛上一层厚厚的糯米粉,把包上馅的半成品蘸水在糯米粉上来回滚动或反复摇晃,直到想要的大小,这才做成了元宵。所以包元宵其实是“摇元宵”、“滚元宵”。每次母亲都会把元宵做成两种大小,煮元宵时,小的可以在水里放些酿制的桂花,醪糟什么的,是为汤圆。至今都是绝好的美食。孩提的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一边学着包元宵,一边猫似的偷吃那香甜香甜的馅,母亲装着没看见,她心知明,一年才吃一回,多备点馅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吃完元宵,我们穿上新衣服到俱乐部游园,”猜灯迷”、“套圈”、“摸鼻子”……乐此不彼,赢回来一些小礼物,高兴的不得了。我们还要做红灯笼,罐头瓶里点上红焟烛,外面用大红绉纹纸折叠成灯笼形状粘好,套在罐头瓶外面,用线绳绑在一个竹棍上,我们的红灯笼就做好了。圆月升起,我们便提着自己制作的红灯笼到处游走,点焟烛时,母亲说每个人都可以许个愿,每次我许的愿要么是考双百,要么就是长大了再长得漂亮一点,那是我们最开心时刻。七十年代大街上虽说也挂红灯笼,但和现在流光溢彩的辉煌灯火简直没有可比性。记得八十年代初运用了电动、电子技术的元宵灯会,有了动感,有了灵气。元宵节观灯便是件重要的事呢,“看春晚”、“观灯会”可是新年里的重要节目。灯会上人头攒动,观灯得手拉着手,不然被人流挤散,谁也找不到谁了。我们流连忘返,真想留住这火树银花不夜天。如今观灯,声、色、光、彩、电,五光十色,应接不暇。整个的视听盛筵。然而,元宵节印象还是深刻地记忆着那远去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朴实而简单,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享受着岁月沉静,简单生活带给我们的童年快乐和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生活越来越丰富,科技创新也深入到了生活各个领域,元宵节再也不会象我们小时候那样过了。岁月不断变迁,然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变。虽然小岛今年因为抗击疫情的原因,没有绚烂夺目的节日焰火,没有流光溢彩的大型灯会,也没有张灯结彩闹元宵的热闹场景但小岛这一天有走春习俗,掌灯十分,男女老少出门行走,走去百病,旨在迎来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么,就让这心灯点亮万家灯火,惟愿新冠病毒彻底消逝去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年年阖家团圆幸福,岁岁平安吉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2月25日夜于秦皇岛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字:江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缘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