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你好,李焕英》走热全国,票房惊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实在是没有资格去评论,我想艺术最动人的地方应该是对生活的忠实和对人性的触动,这大概是票房如此飙升的主要原因吧!</p><p class="ql-block">我是大年初十才带着女儿看的,回家途中,我问女儿对电影的感受是什么?女儿说就是让子女不要对父母留下遗憾,这可能是许多人的感触,这部电影让许多人在晓玲身上看到了曾经自己,也让许多人在李焕英身上看到了现在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孩子,每个人也都成为父母,这种非常接地气的题材,不需要多少锦上添花的艺术特效就能俘虏观众的心!所谓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电影的评价莫衷一是也在情理之中,创作者的初衷未必是读者的意愿,在亲子关系如此复杂和艰难的今天,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尤其对孩子,我想许多父母可能是怀着同样的意图带孩子去观影,想在电影中找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共鸣和欣慰!许多人说,这是贾玲为母亲写的一首最动人的情诗!是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之情可于天地共美!</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抖音上的一个短视频,是关于亲子教育的话题,主播说,“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职业都要经过培训获证才能得到,唯有父母这个岗位可以不通过任何考核就可以接单”幽默中满含辛辣!我想许多人做父母可能都是猝不及防的,一声爸妈,让人心安理得,这是血缘赋予我们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中,很少有人敢去质疑和批判父母的角色!毕竟这个角色有不能承受之重和辛酸“天下真的没有无不是之父母吗?”谁为父母的失职买单呢?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问题孩子,小到举止无礼,言语粗鲁,大到是非模糊,心理扭曲,当代社会,孩子成长中问题令人费解,许多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教,这当然不排除时代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身为父母,我们真的可以说尽心了吗?心理学家佛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只是一种情感,也是一门艺术,一种与自律,专注,耐心有密切关系的能力,他认为,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p><p class="ql-block">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可见,一个孩子的爱与善良更多的来自母亲,而自律与坚强则来自父亲,一个成熟而健全的孩子应该是父爱和母爱的完美组合和滋润而长成,我无意于批判天下父母,因为对许多父母而言,生存就已经用力了,教育和陪伴太奢侈!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还是需要的,毕竟父母是生命之源,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撒播的一粒种子,它需要父母的爱与呵护,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原生家庭的爱与温暖,才能让孩子心中充满阳光和希望!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记得李焕英有一句话,“你什么时候才能给我长一回脸”这句话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你是否也对孩子说过同样的话,这大概也是小玲对母爱误解的原因吧,一个孩子从小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父母有面子,这大概是成长的痛苦和悲哀,因为他没有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今天许多孩子厌学情绪严重,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努力的意义和快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把学习和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联系起来,很多孩子也会天真的认为,他们为了父母才迫不得已!电影中的晓玲就是个一心想要成就母亲的孩子,殊不知,她才是妈妈的全世界,这也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误解,而这种误解源于平日琐碎生活中的误导,伟大的母爱在于“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这才是最美的情诗,在亲情中,爱与被爱都是成全,努力做更好的父母,努力做更好的孩子,双赢才是王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