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代把教书的,叫先生,我今天讲的是位女先生,叫文珠妹,安化冷市潘家棚人也,也是我的高祖母,说起我高祖母,村子里老一辈人都知道,平时都叫她“杨”家乌麻(安化方言)其实她不姓杨,姓文,只是说起话来,有点“洋”气,是贵州黔东南一户大户人家闺秀,上过洋学堂,且知书达礼而己。</p> <p class="ql-block"> 又有人问了,那么远,怎么嫁到潘家棚来了,说来话长,高祖母生于咸丰十年,正值清朝政府内忧外患时代,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闹得轰轰烈烈。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吞并国家疆土。西南贵州,东南边陲少数民族动乱不堪,高祖母又是大富人家,文家大院遭兵匪洗劫。掳掠至安化资江乡一带,那时,高祖父腾芳公家景殷实,恰巧又在资江乡小淹一带做生意,被我高祖父好心收留。高祖母文殊妹就这样与我高祖父成亲了。</p> <p class="ql-block"> 高祖母是大户人家子女,又是少数民族地方人,自然受过一些文化教育,知书达礼,笔墨成规,在潘家棚枇杷湾办起了“小学馆”,教邻里乡亲识文断字,受到潘家棚乡亲的尊敬和喜爱,平辈的,叫她为“洋”姐;晚辈的,亲切地称她为“洋”家乌麻(安化方言,奶奶的意思),随时间推移,大家似乎都忘了她真实的姓,以为高祖母这位女先生姓“杨”。以至到现在,还有人跟我争论,她姓杨呢。高祖母一生育有二子一女,长子中规,幼子中怡(曾祖父),一女嫁在冷市镇枇栗村火岩坝。由于高祖母是文化人,自然两个儿子的文化知识也不低,我曾祖父的笔墨我是亲眼见过了的,字体别居一格。</p> <p class="ql-block"> “女子无才必是德”,我不认为,在那个封建社会年代,女子有才,也是德,更是奇德,古代的男尊女卑,女子哪有机会上学堂呢。</p><p class="ql-block"> 高祖母不仅文化好,而且还是劳动一把手,认识她的人,都伸出大拇指。小脚小胳膊的,一个外乡人,一个大富人家闺秀,干起农活,勤快,手脚麻利,且针线,纺线活都是一流,把贵州传统的纺麻绳活传承给了左邻右舍。</p> <p class="ql-block"> 高祖母,年纪青青,从黔东南被人掳掠至潘家棚,时间长了,自然有思乡,思念父母之情,放到现在,买张高铁票就行了,可古代,只能靠走路,贵州至湖南安化,千里之路,只能望而莫及罢了,听老一辈见过高祖母的人述说,文老祖母每天只能以泪洗面,思念她的家乡,思念她的父母,思念她的兄弟姐妹。高祖母自从嫁给我高祖父后,终身未能回过她的故乡,在民国二十九年逝世,享年八十高寿!</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烦请贵州黔东南州的文氏族人帮忙关注,查看族谱有没有记载这样一位可怜,又受人尊敬的文氏奇女子,我亲自问过,并见到过高祖母的老一代人,和她的孙媳妇述说,说她是文天祥的后裔,岀生在一个叫文氏大院的富贵人家,作为她的玄孙,能帮忙找到其文氏族人,也是一种安慰又庆幸的事。期盼,多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笔者,文珠妹玄孙王和玮。冷市镇大苍潘家棚人</p> <p class="ql-block"> 备注:由于封建社会年代,没有高祖母相片。本人翻过家中古书家谱,也没寻到,故没上传,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