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欲知历史往事,请关注本号</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著名人物梁启超,曾经为晚清一个太监写了传记~《烈宦寇连材传》。在这篇传记中,清宫太监寇连材被描述成为饱含爱国情怀,面对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行径,他冒死上谏,直面斥责慈禧太后,最终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堪称史上绝无仅有的“义烈英宦”,这个太监就是寇连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寇连材(1868—1896),昌平区北七家镇南七家村人。祖父名寇怀璧,父亲名寇士通。寇连材原名成元,在村中的寇姓中排“成”字辈,为独子,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15岁时与顺义县张姓女子结婚,生有二男一女。光绪十六年(1890年),其父与村中赵姓人家因地界纠纷输了官司,家破人亡。迫于无奈,24岁的寇成元遂抛妻舍子,于1891年进京自阉入宫,入宫改名为寇连材。</p><p class="ql-block">入宫后寇连材在奏事处当差,充当低级小太监。后托总管崔玉贵帮忙,才将其补到慈禧太后储秀宫当差。1896年,他写了《上太后书》,触犯了太监不能干政的规定,于2月15日上书后被关押,17日交刑部菜市口处斩,后葬于南七家村东北。</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不禁要问,寇太监为何要冒死进谏呢?</p> <p class="ql-block">在梁启超的笔下,寇连材是这样一个人:他曾为慈禧梳头,“甚见亲爱”,甲午战败后,“寇君日愤懑忧伤,形于词色”,又时常和其他的太监“叹息国事”,被其他太监嗤笑。又写慈禧有心废帝,让皇上赌博,“又赏皇上以鸦片烟具,劝皇上吸食”,让李莲英内外造谣,说皇上失德,应该废帝另立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寇连材“日夕皱眉凝虑,如醉如痴”。然后又写寇连材长跪哭谏慈禧太后,被太后斥退。寇太监不心甘,到二月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条”。在行刑时,寇连材“神色不变,整衣冠,正襟领,望阙九拜,乃就义”,“皇上闻之,为之掩泪”,而“北京志士莫不太息”。</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这样的描述就如同他亲眼所见,人们不禁怀疑,深宫中寇太监的“愤懑忧伤”的心理活动,梁启超怎么知道的呢?</p><p class="ql-block">清末的老太监信修明也谈到了寇连材上书慈禧太后的动机,给出了与梁启超截然相反的说法。信修明在他的《太监谈往录》中说:寇连材 “与太后掌案太监王俊如关系不错,来往过密。王俊如被珍妃卖官事牵连,发往奉天充军。寇连材异想天开,想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想上一个奏章,自以为如果太后采纳,可以补太后宫中掌案太监的缺位,如太后不喜欢,大不了发配奉天,也不会有死罪。即使发配,也还能有发财的机会,因清朝太监充军,人还未到,地方上就有人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到了军所,将军以下的官长无不高看,因是近侍太监,谁也不敢得罪。岂知寇连材上了奏章,不仅没博得老太后喜欢,反而获一死罪,奏章并不出奇,交司房存库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珍妃卖官,私自交通外官的事,慈禧太后听到后大怒,要求光绪彻查,追究责任。光绪皇帝于1894年10月29日下了一道圣旨,将珍妃、瑾妃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p><p class="ql-block"> 珍妃的卖官干政事发后,于1894年10月被慈禧下令圈禁,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被慈禧太后命人抛入井中。多年来的宣传,使绝大多数人认为,珍妃得罪慈禧太后的原因,是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属于所谓的“帝党”,遭到慈禧太后嫉恨。其实,真正原因是珍妃触动了清朝“后妃不得干政”的规定。何况1894年,康有为还是默默无名的一个举人,此时正在广州备考1895年的进士考试,所谓的珍妃支持光绪维新变法说法纯属无稽之谈。</p> <p class="ql-block">自古宫闱秘闻,没有人比太监们知道的详细。他们日日伴在统治者身边,往往是历史事件现场见证者。信修明是清宫老太监,辛亥革命后出宫,将自己在宫中24年的见闻写成《太监谈往录》一书,他的话可信度应该不低。</p><p class="ql-block">处斩寇连材时,清宫内务府没有公布处斩他的原因。由于是内务府处罚太监,按照常规,无须清廷刑部审讯,故而对寇连材的死因未给出明确的答复。这就为猜度者提供了无限推测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关于寇连材上书的内容 梁启超《烈宦寇连材传》称:“(寇连材)乃上一折,几十条: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其余数条,言者不甚能详之,大率人人不敢开口之言。最奇者,末一条言,皇上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p><p class="ql-block">寇连材上书的内容是否真的像梁启超所写的那样呢?在《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中有寇连材的上书,题目是《太监寇连材死谏折》,为我们解开了长期以来令人扑朔迷离的谜团。</p><p class="ql-block">在这份资料上,寇连材提了10条建议:废除银钱,改用官票;厚薪养官;抽丁练兵;多建工程;设立官学教人院;禁止建铁路,禁止使用洋枪炮;赦免罪犯;官员三年一任;统一银钱计量;选择天下贤者当皇帝。</p><p class="ql-block">从以上资料得知,寇连材的上书内容,根本不存在梁启超所记录的“幽禁皇帝”、“归政皇帝”的内容。寇连材上书内容中根本没有维新派的主张,寇连材在思想上与维新派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寇连材是被梁启超生拉硬扯到维新派队伍里去的,寇连材的主张基本上还没有跳出“洋人腿长,不会打弯,用挠勾便可战胜洋人”的愚昧认识。因此,说他“赞助维新”是没有事实根据的。</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说寇连材“赞助维新”,在时间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因为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是在1898年6月,而寇连材是在1896年就被杀的。在寇连材被杀之前,光绪皇帝同康有为等维新派并无直接接触,怎么会让寇连材在皇帝和维新派之间“传书递简”?</p><p class="ql-block">其实,寇连材就是一个做事不考虑后果的莽撞之人,他上疏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贪图升官发财,没想到触犯了朝廷规制,被慈禧下令斩杀。而他的奏疏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是跟维新派扯不上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史学家的笔下,还是艺术作品中,寇太监都是“忠直”的“烈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梁启超撰写的《烈宦寇连材传》。他在文中热情讴歌了寇连材的爱国情怀,并把慈禧杀害他作为慈禧剪除光绪羽翼证据。</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动用他的如椽大笔,用生动感人的文辞写下了寇连材的传记,在他的笔下,寇连材俨然成了维新志士,堪与血洒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相比肩!很明显,寇连材事件被维新派用来作为渲染维新悲壮的绝好题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