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贾玲,原谅我没哭出来——关于热播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冷思考

渝夫文苑

  <br><br>  牛年正月初一以来,几乎每天有外地朋友强烈推荐我去影院看看贾玲导演的催泪大片《你好,李焕英》。作为电影爱好者,我心急如焚,做梦都想去影院观看这部口碑和票房都爆棚的电影,无奈身处疫情防控相对严格的石家庄,不仅出不了所在大院,并且出去了也没用,因为截止4月25日石家庄主城区各大影院均未开门营业。<br>  这些天一直在外出差,先到湖北武汉、黄冈、鄂州,再到河南信阳,此刻正乘高铁赶往天津。好不容易到了生产生活一切正常的城市,自然而然地萌生了业余时间去看贾玲电影的念头。2月24日晚,这一愿望终于在河南信阳得以实现。<br>  可能是过度“被剧透”,观影前还自嘲没带纸巾的我,时长128分钟的《你好,李焕英》看下来,竟然没掉一滴眼泪,甚至不曾有过想哭的冲动。<br>  这么说也许不太严谨。事实上,电影最后几分钟,特别是贾小玲意识到母亲李焕英也同步穿越到1981年并刻意配合自己的所有努力时,眼眶曾经温热了那么一小会儿。只可惜,尽管我一直暗示自己该痛哭流涕了,直到电影终了,预想中的悲伤还是没有如期而至。<br>  之前看了不少评论,表示深受感动的占比很高,说自己哭得一塌糊涂的也不在少数;也有人称“没什么感觉”,还有一些母亲直言“就那么回事”。不过类似不同声音占比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br>  很遗憾,尽管我曾多次想象会痛哭抽泣,但我还是出我预料地成了“无动于衷”的一分子。我不知道这是我的问题还是贾玲导演的问题,抑或是过度宣传或过度“被剧透”的问题,总之于我而言成了不吐不快的问题。<br>  我知道,在全民叫好、票房大卖的利好形势下,敢说《你好,李焕英》的不是,多少有点自不量力,还有点自寻烦恼甘愿找拍的嫌疑。但我不想欺骗自己,没被感动是实情,实话实说是权利,如有冒犯,唯请自便。<br>  这部电影内核或卖点,是略带沧桑与自责的自我救赎情怀。这当中,既有对亡母的思念,又有对自我的反思,还有对往事的祭奠,更有与生活的和解。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就是以穿越的方式回到自己出生的前一年。<br>  故事不够,穿越来凑。如果非要说贾玲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无疑是穿越这一结构性硬伤。数年前的小品穿越得很成功,但电影毕竟不是小品,不管是时长的差异还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炒冷饭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穿越本身也设计得过于草率或直接,包括之前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哄母亲高兴的桥段,且不论是否突兀或匪夷所思,但确实有些偏离贾玲致敬母亲、致歉母亲的初衷或初心。<br>  明明是部温情而催泪的亲情大戏,偏偏拍成了拉长版的小品,并且还是盗版的东北口味小品。这倒没什么,干啥吆喝啥,喜剧演员贾玲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述故事,本身没什么不妥,值得商榷的是讲述方式与故事主题是否契合匹配。<br>  大部分篇幅拼命搞笑,临结尾时拼命煽情,甚至有点强行煽情,这可能是电影没能引起包括我在内的少数观众共情共鸣的原因之一。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容易被感动,也不是每个人的泪点都那么低。<br>  实际上,我属于那种感性且容易被感动的类型,曾经被多部电影感动得稀里哗啦、泪水涟涟,包括2020年的《八佰》、2021年初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还有其他一些催泪电影,都曾让我泪洒影院。<br>  说了这么多,其实没有质疑贾玲导演才能的意思,相反,我很钦佩这位湖北女子的才气、情怀、格局和情商,尤其是她对母亲那份发自肺腑、深入骨髓、充满自责的思念,还有通过小品和电影表达的那份真诚反思和自我救赎,都值得大书特书、真心点赞。<br>  我在想,如果不考虑市场因素,这部以自我反思、自我救赎为主题的电影可能会拍得更真诚更自然一些;如果不是因为高票房带偏的宣传节奏和过度曝光,这部电影可能会更长时间温暖和感动更多人。<br>  不管怎么说,对贾玲和她的母亲而言,这都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具有标签意义的好电影。<br>  您好,李焕英,向您致敬!更向您的小女儿贾玲导演致敬!!<br><br>  2021年2月25日14时36分草于G294次列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