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水泊梁山,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微山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内湖泊众多,微山湖本不是名气最大的,但是,由于抗战期间活跃在这一带的一支游击队,由于描写这支游击队的一部小说和同名电影,使得微山湖名声大振,当之无愧地跻身于全国几大名湖的行列,这支游击队便是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起铁道游击队,如今六十来岁以上的人们几乎无人不晓。他们那些传奇般的杀敌故事,那叱咤在呼啸而来的列车上的英姿,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影片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于是微山湖也成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行来,路旁的标志牌不时闪过一个个地名:邹城、滕州(滕县)、薛城(临城)、枣庄……虽然我们是头一次到这里来,但却觉得很亲切,仿佛曾经来过多次,这都是小说和电影里多次提到过的地方。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块《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标志牌,早就想到铁道游击队一定会有一个纪念馆,原来就在枣庄,我们当机立断,立即前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在我们家中珍藏了60多年的《铁道游击队》小说,知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来到枣庄市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纪念园大门巍然挺立在面前,大门固若磐石,饱经风霜,给人一种厚重的力量感。纪念广场无比开阔,中央耸立着高33米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碑顶端矗立着游击队战士持枪冲锋的铸铜人物塑像,碑体正面为竖起的铁轨造型,体现游击队员活跃在百里铁路线上、浴血奋战的深刻含义。左侧是自上而下贯穿整个碑体的50根枕木,象征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底座正面篆刻碑文,两侧花岗岩人物浮雕,再现了当年游击队员们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人这样评价: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史程碑,是抗日过程中,军与民共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隐形丰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侧长廊展示着名家豪杰们的题字碑刻,笔画遒劲,寓意深远,无不惊天动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1938年9-10月,第115师师部率686团、特务团等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图为部份官兵在抱犊崮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鲁南铁道大队首任大队长洪振海、副大队长王志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振海、王志胜都是枣庄中兴煤矿的工人。1938年鲁南大地遍燃抗日烽火,救国心切,他们毅然参加了人民抗日义勇队,活动于苍山抱犊崮一带,同年秋奉命返回枣庄,组建抗日情报站,开办义合炭场,在此基础上秘密拉起抗日武装。1940年1月,枣庄铁道游击队成立,他们分别任队长、副队长,隶属于苏鲁支队建制。1940年7月,与临城三支铁道队合并组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担任首任大队长,王志胜任副大队长。他们率队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飞车夺枪,两袭洋行,截布车等,多次给日军沉重打击,声名大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埠庄战斗洪振海使用的机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1年12月,洪振海在指挥黄埠庄战斗中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为著名抗日英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金山(1915.12-1996.8),枣庄人,鲁南铁道大队第二任大队长。1940年加入铁道队,同年11月入党。他先后护送刘少奇、陈毅等安全通过津浦线,1945年9月参与谈判,配合新四军解放了沙沟,同年11-12月,他领导并参与对日军谈判,最终促成沙沟受降。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82年9月享受付军职待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道游击队》中一号人物大队长刘洪,就是洪振海和刘金山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的,王强原型是副大队长王志胜,政委李正则是取自第一任政委杜季伟的战斗经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鲁南铁道大队以津浦线、枣临支线等铁道线为阵地,闪辗袭寇,浴血战斗百余起,消灭日伪军5000余人,成为军事史上游击队的经典传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依托抱犊崮根据地,在铁道线上、微山湖中浴血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他们爬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瞠,打得日军魂飞胆丧。他们神出鬼沒,夜袭临城,他们凭借百里微湖,千顷芦荡,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多次的封湖围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由于他们经常在奔驰呼啸的列车上,来去自由,如履平地,敌人闻之胆寒,又被人们称之为“飞虎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遵照上级指示,不畏艰险,万无一失,开辟并保卫了山东、华中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先后护送刘少奇、陈毅、陈光、罗荣恒等1000余名党政军干部及黄金等重要物资过往,用勇敢、智慧和鲜血铺就了一条通往延安的红色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展馆中的一组照片前面,我们见到了“芳林嫂”,</span>刘桂清、黄学英、郝贞三位英雄妇女就是“芳林嫂”的原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们曾经是是鲁南铁道大队的交通员、情报员,站岗放哨、洗衣做饭、照看伤员、侦察敌情、张贴抗日宣传品等。由于叛徒出卖,都曾被捕入狱,虽饱受酷刑,但始终守口如瓶,绝不透党和铁道游击队的秘密。刘桂清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去参加铁道队。这些妇女看似平常,实则是巾帼英雄,她们是铁道游击队抗击日寇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中央军委指示肃清津浦线的日伪军,鲁南铁道大队协助新四军部队作战,解放了沙沟。同年12月,刘金山和郑惕分别前往沙沟、姬庄车站与日军谈判。盘距在枣庄沙沟镇的日军装甲车大队拒绝投降,铁道大队根据鲁南军区命令,炸毁津浦铁路上的韩庄站大铁桥,切断日军退路,最终日军1000多人向只有100多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缴出山炮2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130多挺,步枪1400多支,手枪数十箱,子弹百余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胜利了!铁道游击队胜利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胜利了!沙沟受降,创立了中国抗战史上仅有的日军成建制向共产党游击队缴械投降的辉煌战例,也为鲁南铁道大队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鲁南铁道大队英雄辈出,300余人队伍中,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抗日英烈目录,6名队员成为军级以上干部(2名将军)。</span></p> <p>抗战胜利后,部分鲁南铁道大队队员在火车上合影。</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3年夏,刘知侠参加了在山东莒南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被“列车英雄”徐广田事迹深深吸引,从而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图为会议现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4年,作者到铁道游击队去体验生活,到微山湖和队员们生活在一起,住在微山岛上,他深深爱上这些游击队的英雄们,他们热情、豪放、机智勇敢,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个个都是英雄好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日寇投降后的第一次新年会餐,他们沉痛地悼念已牺牲的战友,情深意切。队员们有2个提议,一是将来革命胜利了建议领导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把他们斗争事迹写成一本书留传下来,这也成为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946年,作者在枣庄守着几个领导和一些老队员,把他们以往英雄事迹详细记录下来,准备动手开始写作。可是解放战争开始了,铁道游击队和作者都分别接受新的战斗任务,战争年代,坐下来写作是不可能的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1952年,作者才有机会实现多年的夙願。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他们以及整个抗日时期的斗爭,唤起原有的创作激情和冲动,在动笔之前,又找到李正和王强的化身,又到鲁南去了一趟,曾经在枣庄寻找早已倒塌的铁道游击队诞生地-小炭屋子;去找了血染洋行的旧址;沿临枣线东行,经过打票车的三孔桥;顺着他们早期战斗活动过的道路,西去临城。作者重游微山湖,夜宿微山岛,触景生情,他们过去在这里所从事英勇顽强战斗,仿佛是昨天刚发生一样浮上脑际,历历犹新。湖边村庄的人们象亲人一样围上来,依然那么生动地讲着他们的传奇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行之后,作者开始写《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40余万字的作品,终于于1954年元旦出版。</span></p><p><br></p> <p>铁道游击队的英雄足迹。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铁道队奉命到腾县接受整编,整编后留2个连队归鲁南铁路工委,刘金山任铁路局副局长,王志胜任铁路局办公室主任,其余的人员编入鲁南军区特务团。另一部分编入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二营,后分别隶属于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华野第三纵队,三野第七兵团等,先后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十几个连的兵力。至1946年11月,鲁南铁道大队番号撤消,随整编后的部队开赴新的战场。</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循着铁道游击队英雄们的足迹继续前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后他们又赴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功勋,曾为铁道游击队政委的郑惕,时任志愿军24军70师副师长,成为“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守卫祖国的海岛边防。看到这里,不禁非常感叹!抗战“飞虎队”英勇传奇,可歌可泣;解放战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声名远扬;和平年代守岛驻疆,筑我长城。这就是铁道游击队谱写的英雄续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鲁南铁道大队部分老队员相聚薛城,在新落成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前留下了这张难忘的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叱咤津浦铁路线、转战微山湖、威震四方的飞虎队队员们,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但英姿不减当年,让后人敬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展厅外围墙内的几排老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城内有旧时的商号、武馆、炮楼、街铺等,陈旧的色调尽显历史的沧桑,结实的一砖一瓦吐露着岁月的峥嵘,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就是在这里拍摄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纪念碑东150米远,有一处墓地,这里安葬着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副大队长王志胜,两墓相隔百米,被当地人称作为“双雄墓”,他们相伴着曾经抛洒热血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这片战斗过的土地上。整个墓区绿树成荫,松柏常青,威武庄严,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中旁边树立的一块墓碑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写道:铁道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样也是被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所崇敬。王大队副志胜先生是铁道队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字将同铁道队这面旗帜一样,永远被人民所尊敬。落款人:日本友人反战同盟士兵田村申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我们要离开纪念园时,铁道游击队主题曲的旋律正在天地间迴响,那曲调激越而不失悠扬,雄壮而不失深情,弦弦声声都在拨动着人的心灵,我们早已热泪盈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暮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微山湖边。天是阴的,看不到西边的太阳,但是微山湖上真的是静悄悄的,我们也一言不发。湖水茫茫,再无硝烟,岁月静好。真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乘轮渡上岛,住在微山岛渔村里,品尝渔家人亲手做的鱼、虾、莲藕等菜肴,享受着微山湖的静谧美好,尽情领略秀丽的湖光山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岛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然风光秀丽,每年盛夏,岛周围十万亩野生荷花连片盛开,蔚为壮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芦荡飞舟、巧设鱼钩阵,微山湖保卫战等,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岛上、湖中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到处都是当年的战场,到处都传诵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和纪念馆,座落在当年微山岛战场附近。我们来时因维修不开放,很可惜看不到了,想必是有更多的介绍游击队在微山岛和微山湖的战斗经历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击队纪念碑碑体由帆船、人物形状组成。其中有三尊铜铸的铁道游击队队员,有的持枪站立,有的怀抱琵琶,分别立于船头帆下,在太阳快要落山的安谧气氛中,铁道游击队胜利归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这里,又想起抗战胜利后游击队员们的两个心愿,把他们的战斗经历写成一本书留与后人,在微山湖建一个纪念碑,今天他们的心愿终于都实现了,可以告慰那些牺牲的游击队员们的在天之灵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后人将永世铭记他们的功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起来微山湖还有一个其它湖泊无法比拟的奇特之处:它既很古老,又十分年轻。古老,是由于此地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殷代的微子的隐居之地,微子死后就葬在此山上,故此得名微山;年轻,是因为直到微子之后两千多年的南宋,由于黄河改道河水泛滥才有了这片水面,微山成岛,湖遂得名微山湖,其实真正成湖也就不过500多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岛上古迹众多,历代遗迹有殷微子墓、春秋目夷墓、汉代张良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子林 为纪念先贤微子和保护微子墓冢而建,南北长324米,东西宽135米,总面积43740平方米,始建于汉代,后毁于兵燹。1986年重修,园内苍松翠柏繁茂,曲径通幽,沿古槐掩映下的宽阔石质甬道拾级而上,两边石仪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span></p> <p>殷微子墓 微子名启,殷王帝乙长子,纣王帝辛之同母庶兄。封于微,子爵,故世称微子。其贤明仁德,广受殷商后裔拥戴,是至圣先师孔子誉为的“殷之三仁”之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原因和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以示宽厚为怀。</span></p> <p>微子墓碑 中间有一段碑文叙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乃改封微子于宋,以奉其先祀并晋爵为上公,是为宋之始祖。宋自微子启,五传至弗父何⋯⋯九传至孔父嘉,其子木金夫,避难奔鲁,又五传至孔仲尼。盖微子者,孔子之先世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段碑文告诉我们,微子是孔子的先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一个源头竟然就在这微山岛上,这真是让我们惊叹不已,感慨万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岛出土文物 微山岛文化沉积层深厚。上至商周、中跨西汉以至明清,在各个历史层面上,几乎都有文物出土,特别是汉代的文物更多。西汉时,微山湖没有形成,它的南面是张良的封地“留成”,西面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这些城中的贵族,死后必然择高而葬,因此微山岛就成了理想的风水宝地。当然大部分出土文物已经上交,这里摆放的只是其中之极少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近出土的汉墓,石棺侧壁画面极其清晰、生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子墓前曾置放碑石4幢,这是其中的主碑,碑上有汉代匡衡“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岛上有一座微子文化园,园中有微山湖博物馆、望荷园、夷园、三仁殿、目夷墓、望湖塔等,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非常值得一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尽管参观过不少博物馆,但在微山岛上看到这样的博物馆,还是让人有些惊奇。几进院落,展室中展品和文物很多,如陶器、玉器、瓷器、青铜、石刻等,其中不乏精品。还有现代生活用品,如相机、缝纫机、算盘等专项展品,让人饶有兴致。有些专题展,如古代灯具展等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微山湖博物馆真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荷亭 是园中一处景观,如人在画中游,景色之美,不像是在微山岛上,却好像是在皇家园林和江南水乡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仁殿是夷园中的主建筑,是为纪念目夷君和其殷商时期的先祖微子、箕子、比干而设的京堂大殿。这是直、歇山式相结合的仿古建筑,面阔五间,房檐卷棚悬山,红柱木窗,油漆彩绘,雕梁画栋。屋顶饰黄色琉璃瓦,饰以鲤鱼、海马、插花兽,阳光下,金礕辉煌,庄严雄伟,气势夺人。大殿当中供奉着殷末“三仁”全身座像,四壁以“忠心可鉴”“数谏纣王”“微子建宋”“子鱼论战”的史实为背景,采用圆雕、浮雕、壁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景展示了几千年前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span></p> <p>微子、箕子、比干都是殷纣王时期大臣,而且都是纣王的亲戚,微子为其同母兄弟,箕子和比干是其叔父。纣王继位,耽于酒色、暴戾恣睢、昏庸无道、国是日非。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比干劝谏惹怒纣王,被剖心而死。箕子见状,装作疯痴,被贬为奴囚禁。</p> <p>《论语》微子篇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望湖塔 是园中主要景点之一,位于园北,也是微山岛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主体建筑共9层,高81.8米。以栈桥、拱桥等形式将目夷园、望湖塔与微山湖荷园连起来,形成一条观光旅游带。我们坐电梯直达塔的顶层,微山湖的美景尽收眼下。如果是在夏季,更可饱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夷墓 现存墓为圆土堆,墓前立一石碑,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正面阴刻篆文:宋贤目夷君墓”。目夷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襄公即位,目夷为相,宋楚大战于泓水时的“子鱼论战”,可窥见其超人的战略思想。目夷由于景仰先贤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岛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墓四周苍松翠柏环绕,碑文笔力雄劲,古色仓然。碑面上还留有昔日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痕,更给这千年之物增添了几分神秘。墓后开阔地则是日军当年占领微山岛时的军营所在,现在是望湖塔前广场地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良墓 位于微山湖文化园内,也是岛上三座墓中最大的一座。张良,字子房,是为刘邦出谋化策、屡建功业的开国元勋,也是一个难得的军师。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一幢,上书“汉留侯张良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传,张良为防盗墓,在全国各地修墓72座,以为疑冢,现在全国张良墓确有多处。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张良的封地在留城,晚年又避居在封地,死后葬于留城东微山岛上,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在微山湖一带打击日寇的除了八路军,还有其他国军部队。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大败日军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距微山湖不到百里的台儿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时候的台儿庄,是一个富庶繁荣、船舶穿梭、商贾云集、交易活跃的鲁南及苏北的第一集镇,早年台儿庄归峄县管辖,峄县倚沂蒙山水,南望葛峰崮,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县。据</span>《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莘,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这里提到的“漕运”就是运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古城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汇集五大宗教和七十二庙宇于一身,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城内水网交织,汪渠相连,百姓筑台而居,以船代步,透出江南水乡风韵,灰色的砖瓦饰出小镇的深䆳,偶有雕梁玉柱,那定是有钱人家的大宅深院。到明清时期,台儿庄的街巷已有一百多条,玉带状沿运河走向排列,是大运河沿岸唯一保存古河道、古码头、古驳岸、古村庄遗迹最完整的村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对这里水韵浓浓柳柳依依的景色赞不绝口,欣然命笔提下“天下第一庄”御书。可真正使台儿庄名扬天下的并非皇帝的御笔,而是抗战期间那场彪炳反法西斯战争史册的台儿庄血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前的一切,彰显出一个恬静世界的清柔和鲁南水镇的秀色,可无论如何也难以把这妩媚的景色与战火硝烟、野蛮杀戳的战争场面联系在一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8年春,日本人在占领济南后,顺势南下,企图打通津浦线,而台儿庄铁路北连津浦,南接陇海,是济南连接徐州的枢钮,日本人要南北夹击徐州,必须拿下台儿庄。日本矶谷第十军团,坂垣第五军团都是日军的精锐之师,总兵力达到三万人,根本没把台儿庄、徐州放在眼里,骄横狂妄,叫嚣三天内踏平台儿庄,三个月内灭亡中国。</span></p> <p>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临危受命,集结部队沿枣庄、腾县、临沂摆开阵势,筑起“血肉长城”,决心与鬼子在台儿庄决一死战,以扭转华北抗日战场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驻守台儿庄外围的川军王铭章部,在腾县与日军展开殊死抗击,坚守阵地四天四夜,最后弹尽粮绝,包括师长在内全部壮烈殉国。张自忠、庞炳勋部在临沂战斗中重创坂垣师团,迫使其仓皇撤退,以困待援。</span></p> <p>李宗仁对腾县保卫战的评价:若无腾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腾县先烈所造成也。临沂、腾县两役都是台儿庄大捷前最光辉的序幕战!</p> <p>台儿庄战役的进展极为惨烈,日本人依据飞机、坦克、火炮、武器装备的优良,气焰嚣张,而国军用步枪、手榴弹、大刀与之对垒,一交战就完全处于劣势。自开战以来,这块弹丸之地承受了7000多吨的炮弹狂轰滥炸,不屈的民族怒目圆睁,热血沸腾,面对枪林弹雨,杀声震天,血溅七步,尸橫遍野,血染运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连仲部驻守在台儿庄内,日军兵临城下,他下令誓死保卫台儿庄,用血肉之躯填平敌人的弹坑,从军团司令到下级军官实行连座法,一级一级顶上去,打出了军人的血性。战斗从城外打到城内,在街巷中的爭夺战达到了白热化;他们炸沉了浮桥,破釜沉舟,誓死守城;31师师长池峰成组成57人敢死队,黑夜奇袭日军,夺回阵地,而敢死队仅剩11人活着回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在园内尚有义丰恒商号、仁寿堂药店等清末民初的民房11栋,台儿庄大战期间,这里是巷战主要发生地,日军突破北门后,经鱼市巷延伸至此。中国守军186团1营官兵,坚守袁家巷,顽强阻击日军,留下这面累累弹痕的弹孔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满弹孔的墙壁见证了战争的惨烈,战役中的台儿庄“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到处是残垣断壁,焦土废墟,所见</span>滿目凄凉,极尽人间之悲惨。</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遗址园中还有无名英雄的铜塑一座,以大地为身,寓意中国军人顶天立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豪迈精神。在幸存的建筑中,还有台儿庄大战遗物和史料展、硝烟中绽放的百合-刘守玫展和罗伯特•卡帕有关台儿庄大战摄影作品展,精选出的41幅照片反映了战争的惨烈及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让人感同身受地处于那个时代硝烟㳽漫的战场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台儿庄,日军一度占领城池四分之三,但我军将士寸土必争,死力支撑。日军步兵第十联队战斗详报述,观支那军昨日以来之战斗精神,其绝死勇战之气概令人震惊。敌方守军顽强抵抗,直至全部阵亡,暏其壮烈虽为敌人亦为之感叹。曾试让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看来尸山血河绝非我日本军人所独有。</span></p> <p>抗战殉国的罗芳珪团长</p><p>罗芳珪(1907-1938),湖南衡山人,第85军89师529团团长,该团与卢沟桥事变后英勇抗击日寇的吉星文团,在山西夜袭阳明堡机场的八路军陈锡联团,八百壮士苦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兵团一起,被誉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四大名团。1938年4月在大顾栅战斗中,率部反复冲杀,壮烈殉国。</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小的台儿庄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战争煎熬,经历战争烽火的洗礼后,一座荣耀千年的运河古城,几乎夷为平地,毁坏程度超过90%。</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8年春,台儿庄大战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枣庄市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程。同年5月4日,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亲临台儿庄奠基,标志着古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台儿庄古城尽可能的还原历史,把战争前所有的建筑和商饮功能都临摹出来,多数城墙、殿宇、寺庙、廊桥、亭阁都在遗址基础上做些修饰,少部分商铺、展馆、酒楼、花园比照古时的样式仿建。古城虽然不大,但内容丰富,每一间亭阁、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载着一个故事,佐证着历史。往事悠悠,岁月流痕,要想全部都看个仔细,真要花费不少时间呢。</span></p><p>古城现在划分为8大景区,29个景点,现存3公里的京杭运河,八种建筑风格和72座庙宇,可以漫步在古香古色的街道上,细细品味欣赏。城内有18个汪塘和7公里水街水巷,可以舟辑摇曳,游览全城。同时城内还有53处保存完好的战争遗迹。</p><p><br></p> <p>都说台儿庄夜景特别美,果然名不虚传。掌灯时分,白日里略显空旷的古城一下子就变得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流光溢彩,再现了当年“商贾伊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离它不远之处就是当年鏖战的台儿庄火车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周恩来评价台儿庄大捷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纪念馆展厅,立时被战争气氛所渲染,通过影视、照片、文字实物等,向人们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台儿庄战役从运筹到结束的惨烈过程。台儿庄激战半月余,共歼日军万余人,重创日本军队,时隔82年,爱国将士冲锋呼喊犹在耳畔,惊魂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span></p> <p>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台儿庄已经实现了涅盘再生,历史将永远铭记李宗仁、孙连忠、张自忠、王铭章这些抗日名将,记住用热血捍卫民族尊严的三万英灵。</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西南七十多公里的徐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古城。徐州地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界处,扼守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上演了多少千回百转的精彩大戏,流传最广的,应该就是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徐州古时称为彭城,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无数次的黄河改道,古彭城尚存遗物都已深埋在地下,唯有项羽当年依山而筑,高82米的戏马台犹存。因此人云:欲知彭城千古事,不可不上戏马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户部山顶上,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span>戏马台被称为徐州第一胜迹,缘于它是现今唯一留存在地面上的遗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门内外有黑青石阶54级,其中门外31级,寓意霸王项羽31年短暂而壮烈的一生。门内23级寓意霸王项羽23岁响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起兵吴中,登上反秦斗争的历史舞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逐步递迈过青阶,穿过月亮门,登临平台放眼展望,可见当年项羽在高台上俯视山下万千将士策兵练马,那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豪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道琉璃瓦檐赫墙将东西两处古朴典雅的院落连接起来,照壁红墙上有“拔山盖世”四个大型篆字。东侧高台基石上置霸王雄风鼎一座,鼎腹著有歌颂项羽历史功绩的《戏马台鼎文》。据介绍,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徐州最有代表性的景观。</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进入的是东院。院门上是“楚室生春”四字,仰首便见殿前英气勃勃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石雕像,顶盔贯甲,足踏岩石,持剑而立,反映项羽26岁登上西楚霸王宝座时不可一世、顾盼自雄的大将风度,气宇轩昂中透出几分从容。重瞳的双目向南远眺,他是在眺望云龙山水,还是遥远的江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风殿原址为台头寺,又名陀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由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后改为三义庙、关帝庙等。1987年在原址改建为纪念项羽的雄风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殿前两根蟠龙石柱,为台上古庙宇建筑遗存,石柱上的图案古朴生动,雕刻技法娴熟,想象力丰富。据专家考证为我国明代以前的艺术珍品,距今约400年以上历史。石柱上雕刻有人物、飞龙、太阳、怪兽等,尤其是两条飞龙色彩鲜艳,栩栩如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殿中,拔山盖世-西楚霸王项羽史迹展,记录了他短暂辉煌、雄浑悲壮的一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雄风殿的墙壁上镶嵌着长长的壁画,青年时代、起兵吴中、鸿门设宴、定都彭城、楚汉相争、鸿沟划界、垓下被围、霸王別姬、鳥江自刎,一个个历史典故组成了西楚春秋。伫足黑青石浮雕前凝望画面,仿佛历史交迭闪回,盘桓遥想,心潮涌腾。</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巨鹿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亲率大军渡过漳水,慨然命令士兵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楚兵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九战秦军,连战皆捷,王离被擒,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经此一役,秦军主力尽丧,秦王朝濒临崩溃。在血与火中,一代英豪横空出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精神气质,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等各路大军四十万人,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项羽四面受敌,寡不敌众,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配殿中的这幅大型壁画,勾勒出项羽兵败垓下,诀別爱姬的离愁场景。夜闻四面楚歌,项羽一䓓莫展,仰天浩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涕泣应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一首咏诵项羽的五言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令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院是“秋风戏马”院。戏马堂是该院主殿,堂中屏风为“秋风戏马”图,反映当年项羽在虞姫陪侍下,将士们意气奋发驰马操列的场景,时旌旗猎猎,马鸣萧萧,秋风凛凛,雄风浩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风云阁 是戏马台古迹最著名的标志,又称戏马台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双层飞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高耸三丈有余,翘然立于台中,颇具风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额“从此风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亭内石碑镌有“戏马台”三字,古朴庄重,气势恢宏,为戏马台增色不少。由于徐州迭遭水患兵实之苦,其它建筑大多倾圮。到了近代,只剩下风云阁立身之地了,昔日金戈铁马声声,而今人去楼空寂寂,虽经两千年的沧桑变幻,早已物是人非,然而站在这高台楼阁上,却仍能感觉到当年西楚霸王秋风戏马的盖世豪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有一块石碑,上书“南山”二字,戏马台古称南山,因位于城市南边而得名。古语“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是指的这座山。项羽初登西楚霸王宝座,心想事业大成,可以高枕无忧,把千里之外的刘邦拋到脑后,整日饮酒作乐,而将天下大事之于不顾,使得刘邦得到休生养息,扩大力量的机会。</span></p> <p>《史记•项羽本记》记载:“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西楚霸王项羽在此时后率军东归回到彭城,时间大约在当年六月。据测算,项羽在彭城筑台戏马,享受太平安逸时间为公元前206年的7、8、9三个月,按秦代历法,这三个月序属秋季。所以后人把这段珍贵的时光称为“秋风戏马”,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短暂的戎马生涯中,在彭城度过的最得意的一段时光。</p> <p>“秋风戏马”为徐州的古八景之一。此碑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运笔雄浑刚健,字体遒劲有力。</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对项羽,人们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正是千古以来人们接踵凭吊戏马台,重建戏马台的重要原因吧。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上大宴群僚,以壮军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举兵南下,曾立毡帐于戏马台上,运筹帷幄,虎视城中。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和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或登临高台扼腕叹息,或触发思古之幽情,谢灵运、张籍、苏轼、陈师道、辛弃疾、文天祥、萨都刺、袁枚等,都曾在此留下传世佳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人以古来诵台诗词碑刻嵌壁,连成百米长廊,供游人诵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微山湖畔这片古战场上发生的最大、最精彩、最雄壮的一场战争,当属国共之间的淮海大战。这是一次决定国共胜负的最后的大战。从战场的广阔、双方投入兵力的规模、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看,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战定乾坤。从此,这片古战场再无战事。由于大家对淮海战役这段历史都很熟悉,有关文章和影视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就不再赘述。因疫情原因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未开放,我们只能前往淮海战役纪念碑拜谒一下先辈,聊补未能参观纪念馆之憾,此次鲁西南之行就此结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span></p> <p>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