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正月十五闹花灯

茶香沾满衣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等,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庆贺新春的延续,除夕开始的庆祝活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世代相沿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元宵节就节期长短而言,汉朝一夜,唐代三夜,宋代延长五夜,燃放焰火,表演杂耍,明代则正月初八上灯,十七夜里落灯,连张十夜,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燃灯通宵,蔚为壮观,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文人墨客留下名诗佳作,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满街翡翠游村女,沸池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楚王大悦,令人按此果仿制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流传至今,因其专在元宵节吃食,故称元宵,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糯米粉加果糖制成的节令食品,象征家庭如圆月一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元宵佳节全家共餐汤圆,“和气生财”,“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由来己久,元宵与汤圆,做法成份风味各异,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两种做法和口感皆然不同,北方元宵以白糖、花生、芝麻,青红丝等混合为馅,在糯米粉中“滚”制而成,主要蒸食或油炸,热气腾腾,红红火火,南方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或豆沙、枣泥、桂花)、果仁等为馅,用糯米面包成圆形,可荤可素,汤食煮之,团圆美满之意,如今汤圆品类繁多,实心、带馅、水果、肉馅琳琅满目,煮、煎、蒸、炸变化万千,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吃元宵所表达的意义依然相同。</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元宵节上演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元宵节也是求子佳节良辰,元宵节偷灯: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灯”谐音“丁”,即男丁,偷灯象征生育儿子,偷灯乃祈求子嗣绵延,女子观灯亦是求子涵义,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充足理由,名正言顺,隋、唐、宋更是盛极一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  元月十五为上元祈福日,民间认为是三界公生,民家及寺庙凌晨举行盛大的设坛仪式庆祝,一人祈福,全家受益、祭品仪式同初九庆祝天公生,念三界公经,祈福求好运,道教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三官大帝是众人统摄者,掌管人的寿命祸福,天尊循循善诱世人,普应发心,改恶修善,避免三官鼓笔,名登黑簿而遭致不幸,天宫大帝诞辰日,全家喜庆,不要惹恼熊孩子,这天孩子苦恼,会带来晦气,全家一年走霉运。</p> <p class="ql-block">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民间宗教及集市贸易文化形成的岁时风俗,来源于地庙宗教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区,农历新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逛庙会,春节两项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正月初一挂红灯,正月十五逛庙会。挂红灯示吉庆,逛庙会不只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受“佛”普度众生之境界,香烟缭绕,人声鼎沸,祭祀商品,应有尽有,扭秧歌唱大戏,百姓逢元宵节必逛,期盼寄许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没有寺庙的地方也可以举办“庙会”,广府庙会和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p> <p class="ql-block">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始于魏晋,流行于南北朝,盛于唐代,至今千余年历史,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当狮头,一人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狮子在国人心中为瑞兽,象征吉祥如意,舞狮寄托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p> <p class="ql-block">  划旱船,民间传说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竹木扎成,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地方小调,边歌边舞,即为划旱船,有时男子扮成船客,搭档表演,多半扮成丑角,各种滑稽动作逗观众欢乐,盛行于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元宵佳节全国各地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追溯上古时代,传说黄帝时期,大型歌舞中由人扮演龙头鸟身形象,编排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竹鼓贴上纱,制成龙形灯笼,龙头与龙身里点上几十支蜡烛,绑在木棒上,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龙舞流行于中国,中华民族崇尚龙,龙为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属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舞蹈者脚绑长木跷,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高跷会是群众自发串连组织,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告知人们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逐鼠,老鼠常把养蚕人的蚕吃掉,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不吃蚕了,这天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在上面盖一层肉,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洞穴,边放嘴里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传说正月十五,有位神仙下凡到姓陈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让你们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最盛行的娱乐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谜语贴在灯上,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着眼于文字意义,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灯谜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射中,故称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演绎而来,启迪智慧,增添节日气氛,上元节猜灯谜,谜语悬之于灯,引用猜谜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供人猜射,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灯谜活动缤彩纷呈,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nbsp;</p> <p class="ql-block">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年元月元宵,第一个月圆之夜,一个以灯为俗,摆龙舞狮的日子,重要民俗有挂灯、打灯、观灯,故称灯节,始于西汉,盛于隋唐,历朝历代,灯火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十里长街,张灯结彩,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花灯花样,数不胜数,锦绣交辉,极为壮观,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日夜歌舞奏乐,沿街看戏,游玩观灯,百姓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盛况空前的灯会,中国全民“狂欢节”,沿袭至今,传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燃灯习俗,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三元分别为“天”、“地”、 “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燃灯成为习俗,观灯成为盛事,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来宾和使节,唐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开元盛世,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灯样式繁多,金光璀璨,颇为壮观。满 族入主中原后,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送花灯”,简称送灯,也称送孩儿灯,“灯”与“丁”谐音,送花灯乃求子添丁吉兆之意,年前娘家送大宫灯一对,彩画玻璃灯一对给新出嫁的女儿家,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女儿怀孕,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亲友送给新婚未育之家,祈愿添丁进口,旧时这一习俗流行广泛,花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深入民间,宋朝为花灯鼎盛时期,玻璃球,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走百病”、摸门钉,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一种消灾祈福健康的活动,己婚不孕妇女摸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生子,元宵节之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多在十六日进行,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春节节日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跳火堆,一个个从火上跨过,带着欢笑,带着祈盼,预示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北方这天习俗“滚冰”,携老带幼,冰封雪盖的河畔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点燃蜡烛,摆成各种图形,或将油拌的谷糠、锯末洒成龙形点燃,远远看去,河面灯火汇集,蔚为壮观,人们欢畅淋漓在灯火围成的冰面上翻滚,滚掉身上的病气、 晦气和灾气,一切不吉之气,让冰雪沾去冰死,春天冰雪融化,被河水冲走,人们崇拜自然防灾免祸的一种美好想象。</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此为其中两种,祭祀方法,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祈福居宅安宁,家和万事兴。还有听香、钻灯脚(有相亲与求子两种说法)、乞龟、乞花、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元宵订情等诸多有趣习俗。</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送亮,以示后继有人,谁先点燃为吉利,点灯必须用自己的火柴,不可以借别人的,点灯时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没有墓碑的孤坟,心善之人送上一柱烛光,让孤魂享受关爱的温暖,元宵节晚上家家送灯,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这种习俗北方农村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迎紫姑,也叫戚(七)姑,又称拜东施娘,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传说紫姑本为大家小妾,面貌娇美,为正妻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在茅房,后来修道成仙,被封为“厕神”。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迎厕神紫姑,家家户户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祈求一年家人身体健康,肥猪满栏,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中国的情人节,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给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不许自由外出,过节可以出来结伴游玩,元宵佳节赏花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赏花灯,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还有未婚女性元宵夜偷摘葱或菜,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禁忌:</p><p class="ql-block">小正月禁忌丢失财物,一年没有好运势!</p><p class="ql-block">不能杀生,古人认为圆月见血不祥,会破财运、招病灾。</p><p class="ql-block">民俗年谣: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元宵节后,不必拘泥于什么时候摘灯笼,毁灯时,花灯燃烧时不能说烧了,要说发财,过年挂灯笼是文化回归,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