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雪的断章

云水谣

<h3>  关于断章,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看来,“断章”如不算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文学格式,这种文学格式要求作者善于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将大千世界中捕捉的那一点点情景进行内心扩张和诠释,体味出精致的哲理。</h3> <p class="ql-block"> 雪 的 断 章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就像人们对钟爱的太阳、月亮一样,给雪也起了许多美妙的别称:琼玉,碎玉,乱玉,冰花,六出…… 因为卢梅坡《雪梅》中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又把雪称为“三白”。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如此置于掌中把玩, 古人真雅兴也!</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笔者搜狐博客的签名档是:云是天上的水,水是地上的云……如此说来,这云、水、冰、雨、雪、雹、雾、霰、露、霾应该是同属一辈的“族亲”(你看,后七位的名字,都是从雨字辈起的,就是明证),它们的“母亲”应该是大地了。它们兄弟姊妹们不断地变换身形,天上地下的折腾,淙淙潺潺,浇红灌绿,催生着四季的风景和稼穑的熟稔。虽然兄弟姊妹们也偶尔给母亲添点麻烦,也可谓劳苦功高(哦!忘了!雹和雾、霾三位弟兄好像经常不干好事)。</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雪是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寄情之物。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写过不少描写雪的诗,如:“上将拥旌西出征,平阴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用雪烘托战场,感染力很强。还有他那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雪花飞舞,写尽了西北边塞雪景之美。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他的《昭君辞应召》里,有“冰雪牵马渡,雪路抱鞍行”的句子,“雪”在一句里就出现了两次。本来在古诗中,是不提倡同一个字重复使用的,诗人显然是想以“雪”映衬自己的心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得精妙,遭遇坎坷的柳宗元不就是那独钓的老翁吗?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里,用“暑天刑场飘飞雪”烘托了窦娥之冤。这种时间、空间和天气的异常组合,突出表达了关汉卿对善良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阶层的不满。今人写雪要数毛泽东了,一阕《沁园春•雪》,纵横万里、上下数千年,写出了革命家豪迈恢弘的气概和抱负,给了雪一个崭新的形象。据说蒋介石对此词十分嫉妒,自知文采不逮,命陈布雷暗中通知会吟诗作词的国民党员写《沁园春》,筛选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比下去。结果征得的词都是平庸之作,蒋介石看后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毛泽东比?”</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我多次去过江南,遗憾的是从未观赏过江南的雪。但南宋词人吕本中的《踏莎行》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写活了江南才子踏雪访梅的高雅情致。东北三省的“林海雪原”自是银装素裹、蔚为大观。对西北的雪的感受是来自《冰山上的来客》,哨位上的战士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塑成了一尊雕像……我认为,在文人笔下,西北的雪太富丽,东北的雪太丰厚,江南的雪太雕琢。中原的雪呢?我忽然想起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句子,笔者生于中原,知道那是诗仙又“喝大了”写的,就凭他“忽悠”去吧!</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第一场雪,竟然拖到了元宵节的前一天,也算是“正月十五雪打灯”了吧。昨天还在和煦的春风里钓鱼,只是一夜的时间,雪花纷纷扬扬的洒下,苍凉大地银装素裹,白茫茫的没有尽头。满城的柳树已经努出芽包,身上就落满了雪。</p><p class="ql-block">  寒霜浸透心回暖,万物无声自有情。我行走在雪地里,仿佛听见积雪下草根的呼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