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不是汤圆(外一章)

木鱼

元宵不是汤圆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白天,艳阳迷人眼;夜晚,皓月当空照,遇上佳节又逢好天气,心情似乎特别的好。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月亮满月的时间为22时49分,恰好在上半夜。其时的月亮最亮也最圆,会呈现十分壮丽的天象,是难得的赏月最佳时机。然而蜗居在小区的现代钢筋丛林中,把酒赏月几乎成了一种奢望。</p> <p class="ql-block">年少时喜欢“月亮走,我也走”,经常一边逛街一边看月亮,牵着月亮从街头走到街尾。如今,高楼大厦挡住了视线,自己也没有了少年的雅兴,伴着明月游嬉的旧情景只留在曼妙的回忆中。真不知道是月亮陌生了我,还是我疏远了月亮。 </p> <p class="ql-block">为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圆满,元宵之晚特意吃了一顿汤圆,咀嚼着手工制作的鲜肉汤圆,白如羊脂,皮薄馅鲜,糯而不黏,香气四溢,口感细腻,让人回味不已。</p> <p class="ql-block">北方过元宵吃的是元宵,而南方则是吃汤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节日民俗自然而然存在着不少差异。原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元宵就是汤圆,在南方称汤圆,在北方叫元宵,后来才弄明白:其实汤圆不是元宵,元宵也不是汤圆,这是制作办法和口感均不大相同的两种食品。</p> <p class="ql-block">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北方的元宵是用摇滚的方法制作,馅料相对单一,多为白糖、芝麻、桂花、什锦等,要先将馅料拌匀凝固,晾凉后切成小方块,再放进盛有糯米粉的笸箩内筛滚,直到馅料沾满糯米粉滚成圆球为止。</p> <p class="ql-block">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方的汤圆,是用包制的方法制作的,</span>馅料则涵盖甜咸荤素,先将糯米浸泡后水磨,然后把粉浆沥水后用手揉捏成小块,填入备好的馅料,然后搓成丸形,在汤水中煮熟即可。</p> <p class="ql-block">身居南方,至今未尝过元宵,汤圆倒是吃了不少。家乡吃汤圆最为隆重的节日是冬至而不是元宵,家乡称冬至为“冬节”,冬节吃汤圆是挨家挨户所必须的,寓意团圆圆满。民间还有“吃了汤圆长一岁”之说。年年冬至吃汤圆,我所以长了一岁又一岁,跨过了童年、青年和壮年。</p> <p class="ql-block">冬至这一天还有用汤圆“擂麻糍儿”的吃法,就是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放馅的汤圆</span>煮熟放入糖浆中,粘满糖浆后再放在炒熟的黄豆粉里滚动,待汤圆粘上了豆粉即可食用。乡人称为“麻糍儿”,这似乎有点相近北方的元宵了。我特别喜欢“麻糍儿”,香甜可口,软而不腻,每至冬节都会美美的饱餐一顿。</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吃汤圆也好,吃元宵也好,旧民俗无疑可为佳节增添许多乐趣,应当有所传承。唯有“不安”的是,我担心自己冬节已经吃了汤圆长了一岁,元宵再吃汤圆会不会再长一岁。人生苦短,倘若一年长了两岁,那还了得。有人安慰我,不会的,不会的,我才安下了心来。</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月上柳梢头”之时,在见不到圆月的灯影里,黙黙地背诵着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回味着香气浓郁的汤圆,静下心来,等待着央视元宵晚会的开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写于2009年2月9日元宵节)</p> 正月十五闹元宵 <p class="ql-block">  玉漏铜壶且莫催,</p><p class="ql-block"> 铁关金锁彻夜开;</p><p class="ql-block"> 谁家见月能闲坐,</p><p class="ql-block"> 何处闻灯不看来。</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崔液的这首《上元夜》,把元宵赏月观灯的盛况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羡慕如此美妙的元宵之夜色。</p> <p class="ql-block">崔液那个上元夜已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今夜是虎年的第一次月圆,可是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只有细得不能再细的毛毛雨,悄无声息地飘扬在空中,看不见,摸不到,即便飘洒在脸上,也找不到湿脸的感觉。习惯了每天的健步快走,当然没有受此雨丝的影响,我准时来到外滩江堤上。</p> <p class="ql-block">江堤以北的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商业街;以南则是烟雾迷蒙、微波荡漾的飞云江。跨江的大桥,车水马龙、灯火璀璨;外滩广场乐曲悠扬,歌舞升平;江堤上游人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数十只通红透亮的孔明灯,从少男少女手中放飞,带着美好的希望和祈愿,扶摇而上,直挂夜空,在这生机盎然的江南小城,在这柔情似水的元宵之夜,美丽的古城充盈着浪漫和安详。</p> <p class="ql-block">迎着拂面的轻柔江风,聆听缓缓流淌的旋律,身心格外的松弛,脚步也特别的轻盈。江堤路面有点湿滑,我稍稍放慢脚步,放眼展望飞云江两岸的美丽夜色,往日的记忆油然而生,犹如飞云江潮水涌上心间。</p> <p class="ql-block">当初,飞云江北面沿岸只有一片滩涂,还有一条低矮的土坝,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蚊蝇遍地,苇草丛生。每当台风来临,人们必须在这儿日夜奋战,精疲力竭、拼死拼命地守卫它,深怕土坝崩溃,家园遭受灭顶之灾。也有那么几次,洪水借助台风泛滥,江涛挟着巨大的木船越过土坝,直冲城内,大路小巷,一片狼藉 ……</p> <p class="ql-block">如今旧貌换新颜,滩涂上建造了防洪堤坝,宏伟坚固的长长海堤,让骄横的江浪臣服脚下。追求品味的城市建设者,还把这能抵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江堤,打造成为典雅的园林绿化景观,倾力营造了这片闹中取静、温馨幽雅的空间,成为市民游玩、锻炼及谈情说爱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徜徉江堤,思绪还在游弋,忽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四起,呼啸升空的烟花,在夜空中争相绽放,火树银花,姹紫妍红。紧接着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心中有点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p> <p class="ql-block">走下江堤,好奇地往喧嚣处走去,迎面而来的是一支社区的游行队伍。带队的高擎一面书有“高坦头鳌鱼灯队”的旗帜,然后是神气十足的军乐队,后面跟着的几十个汉子,高举起通体发亮的鳌鱼灯,其后还有腰鼓队、锣鼓队。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是闹元宵的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路口,在急促的哨子指挥下,几十个全身黄色装束的汉子,摆开“一字长蛇阵”,训练有素地挥舞着鳌鱼灯,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如蛟龙过江,似飞燕掠空,看得人眼花缭乱,赢得了阵阵的赞美声。这样的鱼灯游行闹元宵,我是见所未见。我懂事之后,从来没有见过家乡人在元宵节有什么活动,所以全然没有节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记得七十年代初一次出差在外,恰逢元宵,路遇几百号人的板凳龙游行,把省道公路堵得水泄不通,我在车子里呆了近一个小时,心里就是琢磨不透,感觉这些地方好有乐趣啊,正月都过半了,怎么还没玩够乐够?岁月悠悠,没想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乡人步其后尘,也玩上了元宵节。</span></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家乡的一些旧民俗首先在农村得以恢复,如马屿曹村的元宵灯会就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轰动了整个温州,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据说曹村灯会,始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原为庆祝族人首登进士第,村民特制花灯以示庆贺,是日恰逢正月十五,此习俗便传承至今。如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也成为元宵节活动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目送游行队伍的远去,心中暗暗称赞。高坦头社区今年拉开了闹元宵的帷幕,预计明年会有更多的参与者,闹元宵的规模一定会有所扩大。我想,闹元宵,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向往,应该加以庆贺和推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 写于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木鱼原创 图: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