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在神木老城,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置办年食子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家家户户倾其所有,必备猪羊肉、鸡肉,(好人家能买到红碱淖鱼)馍馍、糕、黄酒、粉条、金针(干黄花菜)、海带,年画、糊窗纸,糖果,炮仗等。而母亲腊月里则主要忙碌准备吃的和孩子的新衣服新鞋子,父亲则要扫房、涮墙、倒洋炉子,打毡(过去炕上铺用,打毡为除尘土)、辟柴、打碳、担水、扫院、扫圪洞等。但父亲最重要的是裁好红纸,请人写对子。</p> <p class="ql-block"> 旧时称会写的人为先生。裁对子是个细活、技术活,将红纸根据自家所需对联多少、宽窄、长短都规划好,心中有数。然后对折叠好,用裁纸刀轻轻划过,发出“嘶嘶嘶嘶”声音,富有节奏,悦耳动听。零头头裁成横幅、柴碳贴、福字贴等。红纸全都加以充分利用,一点也不浪费。</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已不能请先生写了,旧时的对子楹联都当作四旧破除了,那时兴破旧立新,提倡要过革命化的春节。父亲要拿到厂里让工宣队写,大多写些革命性,标语号式的对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还如:“东风浩荡春光好,红旗招展气象新”、“东风展红旗,凯歌迎新春”等等。文革造反派一度过年不放假,有人贴出“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 大灭资产阶级旧风俗旧习惯,大兴无产阶级新风俗新习惯”带有深厚的革命色彩。但太左了,将传统对联文化当作四旧,全部禁止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我家已迁居到三道圪洞。与文化馆长乔子荣先生是邻居。子荣先生是神木书法大家,他擅长行草自成一派,继承了先辈书法家王雪樵遗风,在区内外享有盛誉。他挥毫凯歌楼匾额,字体潇洒飘逸。他挥毫二郎山半月门牌楼额“锦秀河山”给胜景增添了浓重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儿时,看着先生的书法,和他从事的文化事业非常羡慕。而先生也给我们讲了许多因地制宜练字的好方法。如沙盘练字,青砖练字等。讲述神木名医张正太先生就是以水当墨,用毛笔在青砖上练字,水还不知用了多少缸,终成一代书法英豪。</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我家的对联,这时每年由乔先生来写。而先生每到春节时,均会忙得不可开交,邻里邻居、亲朋好友的对联他均包揽,从不收一分钱,有时还倒贴红纸笔墨。父亲裁好后,我早早地到先生家排上队,轮到时让先生来写。倒好墨汁,给先生铺好纸按住边角,随着先生的书写速度,抽挪着对联,写好一幅,平铺到院子空地上,凉干。先生选的对联最符合各家情况、最贴切。如常给我家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人勤春来早,花好月更圆”、“竹报平安三春绿,花开富贵一品红”。大门联:“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短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柴堆如山”、“碳积如山”等。书法力透纸背,散发着浓郁的墨味,透着甜甜的年味。写好了凉干了,分辨好上下联和横幅,便卷成卷,用绳扎好带回家。临走一定要感谢先生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 神木人贴春联一般在大年三十吃过接年捞饭后,七十年代我上学略识字后和父亲一起贴。父亲不识字,让我认出上下联,以免贴反。父亲总会再给对联上下边,横幅左右边镶上瓦金(金色锡泊纸)。母亲打好白面浆子,父亲均匀抹在对联和墙面上,踩着凳子,我则站在底下给看端正高低,直到贴的四四方方正正。用笤帚一扫便没有皱折,平平展展。对联贴好,喜气纵生,过年气氛扑面而来。家家户户红红的对联是道亮丽风景线,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那时均是手书春联,饱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看对联最佳时间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伙伴们相跟着走街串巷,边玩边看,你可以观赏各方书法家的真迹,这家字的好,那家句好,简直就是一场书法盛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至今还记得有一幅字好,句是现编应势。是张正太先生写的,贴在靠大楼洞东街,张家大门上:“神府有煤田,四化添动力”。当时,发现了神府大煤田,成立精煤运输公司,运煤车“中国精煤”四字也是张先生墨宝。串到山货业门市前,常贴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大楼洞西街豆腐房贴的是:“黑豆去皮黄金色,浆水点成白玉珠”。这联是清乾隆年间,神木大写家,号称“关北第一”折必宏的对子。八三年严打那年,大街理发铺曾贴有一幅“剪刀剪烂喇叭裤,推子推去长毛头”,与时俱进。更有刘壮民专员题写的“神府煤田得天独厚,陕北民风淳朴芳香”,不失为好联。以上仅是本人记忆中的一些对联,凤毛鳞角,但反映出神木自古以来不仅是尚武(清代连续出过两位武状元),而且文化底蕴很深,从对联上可见一斑。据传在旧社会,状元公后代秦挑子,虽沦落为叫化子,但曾在过年时贴出这样的对子:“提督军门府,状元及弟家”横批“至此下马”。口气不小,县官看了也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 如今对联都成印刷体,手书春联已很少了。少了灵性,少了过去的年味,更少了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气息,千篇一律,已无观赏价值。我还是初心不改,最忆儿时的春联,碰到手书春联,还是会驻足观赏半天。期愿更多的人少买印刷春联,提倡手书春联,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