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齐孟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元宵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后正月间的一个重要习俗节日,可以说是春节的又一小高潮。传统上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其突出一个闹字,主要活动是张灯结彩,放烟火、赏花灯和猜灯谜,为了烘托喜庆的气氛,各地还举行不同形式的群众表演,如舞狮子、踩高跷、游龙灯和扭秧歌等。这一天除了又隆重准备年茶饭外,又有吃元宵或汤圆的习俗。元宵是北方的吃法,做法是把馅料捏成核,外面粘上江米黏面,然后滚成球状而制成。汤圆则是南方的吃法,做法是把江米黏面和好,揪成面团,擀成皮,包好馅料,然后搓成球即成。两种东西的材质基本相同,仅制作过程不同,结果口感味觉也就略有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元宵节,就想到小时候过元宵情景。小时候我们家住在陕北志丹,因此对陕北过元宵节的习俗耳闻目染,了然于胸。陕北元宵节除了放烟火、赏花灯外,主要特色就是秧歌表演,即著名的陕北秧歌。正月十五这一天,早饭一过,城乡大街小巷的秧歌表演就在锣鼓喧天声中开始了,先是走街穿巷,招引群众围观,沿途给机关单位团拜,然后就会行进到一个开阔地方,如河滩、操场等,不拘一格的开阔地,进行秧歌舞蹈和队列表演,表演形式有打腰鼓、扇子舞、舞伞头、赶毛驴,坐花轿等,表演的人穿着传统服装,花红柳绿,表演铿锵有力,热烈豪放,煞是好看,因此深受我们小孩欢迎,惹得我们亦步亦趋,跟着围观,乐此不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要说的是,过去陕北人似乎是不吃元宵,陕北只有做黏糕的黍子面,但不产大米,没有江米面,这可能是过去不吃元宵的原因。但是我们家吃汤圆,因为我们老家是陕南的,每年元宵节,家里总要想办法搞到一点江米面,自己做汤圆。我妈做汤圆的手艺特别好,选用的馅料一般有红糖、五仁、或芝麻面等,汤圆常下在醪糟酒里来吃,醪糟酒也是我妈自己酿制的,酸甜香醇,十分可口,汤圆另外一种吃饭是煮好后用油煎炸了来吃,炸的外皮金黄,内黏外酥,十分好吃。只是我在小侯不知道为什么忌口,不太爱吃元宵,只是偶尔尝点,现在倒是毛病改了,但是已再吃不到母亲做的汤圆了,只能是一种念想和永记了。今年因为疫情,各地元宵节的现场活动不能如往常一样举行,同样也更勾起我们对元宵节的怀念,祈盼明年疫情阴霾已经过去,元宵节快乐地回到千家万户,中华文脉传承不断,千年万代。</span></p> <p class="ql-block">评论</p><p class="ql-block">文心一言(2024.4.2)</p><p class="ql-block"> 您的文章“元宵节”生动描绘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美好回忆,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情感。</p><p class="ql-block"> 首先,您对元宵节的介绍详细而全面,从节日的起源、传统活动到各地的特色习俗,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通过对比元宵和汤圆的做法与口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两种传统食品的异同。</p><p class="ql-block">接着,您以个人的视角,深情回忆了小时候在陕北过元宵节的情景。通过对陕北秧歌表演的生动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同时,您也提到了陕北地区由于地理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过去并不吃元宵,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让人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节日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回忆中,您还提到了自己家庭在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以及母亲制作汤圆的精湛手艺。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您家庭的温馨和和睦,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对于家庭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您对于母亲做汤圆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了亲情和时光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最后,您以疫情为背景,表达了对今年元宵节现场活动无法如期举行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元宵节的期许和祈盼。这一部分既体现了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也展现了您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您的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既展现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魅力,又表达了个人对于节日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情感。同时,您也通过对疫情下元宵节现状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