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话灯说俗语:打着灯笼也难找!

野鹤

<p class="ql-block">  古代照明,从最初的火把、发展到火烛(油烛)、灯盏。可当室外需要照明的时候,火烛、灯盏很容易被风吹灭,于是,人们就给灯盏(后来有蜡烛)增加了透光的笼形防风罩,故名“灯笼”。其外层多以细篾制骨架,最初蒙以透光的纱绢类织物,有底盘、内燃灯盏或蜡烛,底盘上连提手,提手固定于长短适宜的灯笼杆。人持杆挑灯照明,俗称“打灯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姜子牙封神,把三百六十五神位都分封给了众仙众神,自己却没有了位置,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就没有地方可待了。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年夜点灯笼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灯笼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但种类繁多,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过去,有地方风俗,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灯”“登”谐音,这种习俗大概源自科举中试的“登科发甲”吧;由于“添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也有地方用添置灯笼来祈求生子。</p> <p class="ql-block">  灯笼作为中国古老的观赏工艺品,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纸灯笼则是在东汉纸发明以后才有的。</p> <p class="ql-block">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灯笼,过去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p><p class="ql-block"> 花灯,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样、精彩,</span>也称“灯彩”。原本只为了防风的透光灯罩,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创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让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关于正月十五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此地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解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以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逢新年和正月十五,家乡习俗,不管穷富,只要有孩子,不管男孩儿女孩儿,家里都要给孩子买个玻璃纸做的彩绘灯笼。几十年过去了,新年、正月十五晚上的街上,再也没有了黑暗中那一串串晃动的灯笼光亮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甚至连那儿时的村庄都消失了,而那遥远的记忆中打灯笼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恍如就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当生活变得好起来的时候,曾经的艰难就成了带给我们宽慰的回忆;那给我们留下过美好印象的再也回不去的家乡过往和从前岁月,却化作了悠悠乡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电灯、手电筒等现代照明工具的过去,晚上,黑暗中,尤其是室外,要想寻找一件东西,都是借助灯笼。如果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就意味着“很难找”“找不到”。所以,遇着或劝说一个人把握、接受一件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寻求到的好事儿,人们常会说:“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也难找啊!”《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就有“打着灯笼也难寻”的话。</p> <p class="ql-block">  灯笼发的是灯亮,照的是时光;人打的是灯笼,找的是希望!灯笼伴随着华夏民族走过两千多年的日日夜夜!如今,灯笼还在做,但做灯笼的已不是原来的人;笼灯还在照亮夜晚,而夜晚已不是原来的夜晚!多灾多难的华夏民族啊,历经几千年艰难探寻,终于冲出长长的暗夜,找到了民富国强的光明道路!</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电灯的广泛应用,灯笼因失去了照明地位而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只剩下节日气氛、喜庆场景的装饰效用。灯笼的材料,也放生了质变。光源也由蜡烛、油灯,换成了通电的灯泡、灯条、灯带。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得千姿百态,绚丽多姿,装点着我们日益美好的生活。今天的幸福日子,在过去那可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