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最早融入中西绘画的女性(原创)

李伟纲

<p class="ql-block">忍不住又去看了潘玉良的展览,这是潘玉良先生1977年在巴黎逝世,友人遵嘱,将其遗物和作品运回家乡合肥后,首次在成都系统亮相,过去成都很难看到潘玉良的作品,这次虽不是全部,但展出双方专业对接,涵盖了各个方面,可谓集大成之缩影。社会知道潘玉良不多,展览就非人头攒动,这种场景适合艺术品观赏,从一个妾,到最早融合中西绘画的女性,在1920年代到1970年代,50多年的艺术步履,历经风云巨变的时代背景,走出国门学追求艺术的艰辛,多角度艺术探索融合创新追寻,每每读到人、画、背景撞击的动人之处,忍不住眼角又汪汪…。这是五四开启的,机会来临时,中国第一批与世界融合的文人雅士中的一朵绝艳之花。背负几千年的包袱,踏着正在轰然倒塌的王朝断壁,所谓的五四新青年不是一个人,不是一批一群人,而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时,一代自觉与不自觉,为民族也为个人生存的年青奋起者,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幸运者、民族先驱、先锋、先贤,冲锋队、敢死队和爆破手.。在外力冲击,内部陈腐不堪之际,将几千年的旧制和桎梏不可逆的摧枯拉朽的横扫,中国新青年几乎全方位的出击,全方位的开启与接触外部世界,“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不仅是在血光烈焰中杀出了各门类的翘楚,这个叠压基层,再筑了年轻现当代中国全方位的根基,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交集交战,新筑起第一文化基础层和融合者。今天回望这一百年的历史,每一个门类、侧面,有新进展的地方,无不打上中华民族重回世界赛道的个体艰辛与铬印,无论山重水覆,无论百折崎岖,万重叠障阻不住,百舸竞过万重山⋯。在向世界宣告中国来了中,回望这一百年的方方面面,曲曲折折,似有青松恨不高千尺,后浪恨不掀大潮的期盼⋯。来不来,我们就好匹夫之责,又时不时被民粹扰乱。余以为,降低这种双刃剑的风险,在于尽量从个体的风云中,窥视观察社会历史巨轮碾压的景象,在个体的呐喊与抗争中,倾听撕心裂肺的响动⋯。融合融入不是搓汤圆!是完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X、Y?不重要,关键在于人类共同的生命体,其优秀基因🧬重组之后,新生命的智商与情商。由此逻辑,不难推出先有个体,后有群体,⋯。无论方方面面,面面方方,毕竟人类的方向是世界大同。女性艺术大家潘玉良,比同时代男性更值得珍惜、珍爱、珍重。有那么多人知道林徽因,当然不仅仅因为有梁思成,有那么多人知道杨绛,当然不仅仅因为有钱中书。我们知道祥林嫂,却是因为鲁迅的骨头,我们知道叶嘉莹,不是因为她还健在,却是因为从海外归来之后,老骥奋蹄,仍坚守在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诗和远方一线。我们知道秋瑾、向警予、杨开慧、贺子珍,却是因为红色的旗帜,必须用鲜血喷灌才会有基因🧬的存留。文化与艺术在大潮呼啸向前中,往往只是添色的一翼。在火与血中,多是智慧动力的底蕴,难能可贵的奇花,奋力拼搏冲击前行者的精神伴侣,她们的绽放,往往被视为,献给英雄、献给时代、献给強者,献给胜利之师的灵魂叩问,而唯其这冀的个体生存,群体发展,只有深爱文化与艺术,追求灵魂自由,叨叨唠唠思辩精神源流的痴心者,才会不厌其烦,不追荣辱的整理、清源、循迹,从中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灵魂纽带、经络、血脉。珍视历史,奋进未来,最需要的就是研究突破者的拔地而起的勇气、并非鲁莽的素养、业精于勤的坚守,矢志不渝的灵魂。从小妾到艺术家的潘玉良无疑是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汇集交融的一面镜子,一个至今难以愈越的里程碑式的绘画艺术大才女,一个至今可以承前启后的坐标。1918年潘氏成为创办于1912年的上海艺专第一批十二个女生之一,系统的从旧而新,并在我们谓之为新文化运动中,与蔡元培、陈独秀,以及引入西方绘画的导师们,同频共振,深受影响和提携。1921年以后,在巴黎,意大利顶级艺术院校的系统全面深造,将西方的绘画的精神、材料、技术、色彩、构图,融为一体的古典与现代美术灵魂,和与中国画从写意出发的形、神、道、教、无的境界撞击、探索,融合,以东方深邃眼光,创造性展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美中,将东西方不同的绘画美的共性和个性,交织互润共存的突破性进展。至今,潘氏融东西方构图方式,而被陈独秀称为中国的“新白描”和“玉良铁线”,尤以白描笔触,利用中国书法中的粗细、顿挫变化,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用“铁线”勾勒的女性人体,一笔运旋,气脉不断,简净而凝重,显露出浓厚的中式韵味,这种独特的风格,令其在世界艺坛享有一席之地。潘氏在不同材料上展示的中国式油画和西式油画力作,尤以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的两大根基,在中国美术界,尤其示被油画新楚们视为开山劈径的引领之作。无论30年代回归国内,还是二战期间在巴黎,至直寄居巴黎,潘氏以艺术家的良知发出的声音和行动,展示了其精神追求与艺术执着。1920年代到1970年代,潘氏艺术生涯,是东西互渐、互斗、互融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段,其艺术入深交融的作品呈现,成为一个完整的在西方走完艺术生涯,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女(油画)艺术家,其难得的标本性与可以继往开来的样板式,值得喜欢艺术,追求美好生活的普多大众,多多观注,深入了解,对中西融合之必然,人类融合之大同,从追求艺术美开始。润物无声不需号召,不需口号,不需冲动,只需细细碎碎的步履,对文明的理解,只需矢志不喻的淡定追求,举一反三⋯。展厅中年青人居多,女性居多,老年手机拍照族也是亮点。文野与雅俗从来可以互鉴,粗暴野蛮強制,从来无法征服灵魂。细品这个展览,可以看到油画与中国画,有完全不同的灵魂理念,表达类型、技术、技艺、色彩。但追求美的灵魂表达空间是一致的。深厚扎实的中西绘画学养,形成潘氏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融合演变的两大根基,评论认为,潘深入专业沉浸中西五十多年艺术生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余以为,其由此形成的艺术发展轨迹和成就,在现代中国女画家中难有人出其右者。展览精心推出的潘氏作品,几乎每一幅总可以在细品中,通过不同视觉,找到其艺术创作足迹👣的点坐标。也许我会再来,读得深一点,品得细一点,聚焦原本,亨受饕餮。嫉妒安徽有基本完整的潘玉良,惋惜四川不可能有全貌的张大千⋯。这个展览,如果配上几次,由作品提供方或权威研究者面向公众、专业人士、大中专学生的讲座就完美了。毕竟以后结合原作系统了解潘玉良只有去合肥。举一反三,在国外这种针对成年人的展览是可以收费的。起点一般3一50美金/人、3一50欧/人。小范围作品欣赏讲评收费更高。晚上在学术小厅常年都有。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寓教于过去的坐标性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