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的故事—我为姥姥写传记

BIRD

刘艺煊 <p class="ql-block">  这个寒假,我通过对长辈的调查,了解了一些关于五十年代期间布票的故事。这些事情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却能从中感受到自1949年建国以来,解放初期贫苦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事要从我姥姥十来岁的时候说起……</p> <p class="ql-block">  在我姥姥那个年代,布票都是单位里发的,一年大约发七尺的布票。用布票买到的布都很漂亮,有斜纹的、有格格的,人们称它为洋布。这每年七尺的布票十分宝贵,一般人都不舍得去用,而是等到家里有人结婚或者有什么重大事件时才会用。那时候布票非常紧张,用钱是买不到的,虽然老百姓家里也没有多少钱。这就造成了大多数人买不到洋布、没有衣服穿的局面,那怎么办呢?这时很多百姓就自己种棉花,自己织布。农村妇女通过弹棉花织出来的布就是我们说的老粗布。用老粗布做的衣服,要么穿白布,要么只能自己染。我姥姥说,染料并非一般人都能买得起的,很多人是用柴火烧成灰,或者大豆杆烧成灰来染布。染出来的布色彩不均,灰不灰、白不白、黑不黑的,十分难看!</p> <p class="ql-block"> 姥姥还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小故事,足以看出当时布票的紧张。</p> <p class="ql-block">  在我姥姥还没有参加工作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姥姥送给她一条蓝斜纹的裤子。这条裤子我姥姥特别喜欢、特别珍惜。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穿,而是当自己村或者是其他村的姑娘出嫁时,借给别人穿。结果几年下来,裤子竟然被穿破三个洞。姥姥仍然视为珍宝,立刻为这条裤子打了三个补丁,之后又穿了两三年。直到姥姥考上医校,离开自己的村子,到城市来上学。可在外上学的姥姥却发现,同宿舍的同学竟然连这样的用洋布做的补丁裤都没有,于是好人缘的姥姥又把裤子借给同学穿,大家能抢到穿这条补丁裤穿穿,那可是很自豪的事呢。</p> <p class="ql-block">  姥爷告诉我,这个时候中国刚刚解放,一穷二白,内债外债年年不断,所以老百姓们的日子都过得很苦。经济发展不好,人民生活贫穷,又加上苏联向中国索债,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新中国的政府也是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才使得人民一步步摆脱穷困,慢慢走向富裕。</p> <p class="ql-block">  姥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物品都需要用票。人们结婚时会用糖票买一些糖,还有油票、肉票、煤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票真实的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姥姥的言辞 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的贫苦生活带给她们这一代人的伤害,在她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姥姥的采访,增加了我对建国初期百姓生活的了解,使我们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新少年,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的学习,长大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中国变得更强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