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

阳光心理

第一次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是在2018年,通过初读对该书略有印象,大体记住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期的工作实践中,一直带着这些理念来工作,但没有系统地实践探索。今年寒假,带着新的工作角色—小学心理健康老师,我重读了这本书,结合半学期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篇幅原因,本次重点分享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一些思考。<br>作为一名心理老师,面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每两周一次课的见面频率,班级课堂管理很是需要智慧,甚至不停地和学生斗智斗勇。当这些低年级的孩子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是需要思考的:批评教育往往管得了一时,而有一些惯常违纪的孩子,批评教育一点效果也没有。经过这半学期,我在思考为什么一个班级往往违纪的都是同样的一些学生,他们违纪的动机是什么呢?我该如何帮助这些幼小的孩子呢?<br>经过前期的教育实践,我分析他们应该是缺乏关注和鼓励,所以对待这些陌生的孩子,我往往会通过鼓励和关心来管理课堂,也还算有些效果,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至少在当节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可是他们仅仅就只是寻求关注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而一个课堂五十多个孩子,我跟这个孩子接触的频次是半月一次,按照这个客观的情况我该如何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呢?带着这些困惑,本次我重点阅读了该书的第4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br>在这一章节,简.尼尔森(Jane Nelsen)博士首先对什么是不良行为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如果我把学生课堂中的一些不良行为看成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或者“发展适应性行为”等时,我们就会对孩子们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就会有更加多元的认识。我理解了大多数时候,作为低年级的处于发展中孩子,他们做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内心会少一些不耐烦和焦躁,更平和的去看待孩子们的各种行为。<br>而本书对我启发更大的,是关于学生不良行为背后四种心理需求(以前我可能仅仅注重到了寻求关注这一点):<br>第一种<font color="#ed2308">需求类型是寻求关注</font>。这样的学生的错误观点是以为只有得到关注,自己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才会有归属感。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不遵守上课规则、讲话、做小动作、作业拖拉、哗众取宠等等。有这样问题的孩子背后的需求只是想告诉我们<font color="#ed2308">他们只是渴望被认真地对待一回</font>。<br>第二种<font color="#ed2308">需求类型是获取权力</font>。这样的学生的错误观点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使用了太多了“应该”和“必须”,孩子生活的环境里面,只有胜利者才有说话和生存的机会。有这样问题的孩子背后的需求只是想告诉我们<font color="#ed2308">他们只是渴望被温柔地对待一回</font>。<br>第三种需求类型是<font color="#ed2308">报复行为</font>。这样的学生的错误观点是我得不到归属感,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收到伤害。这样的孩子往往感受的是不信任、不满意和被嫌弃。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有愤怒情绪的,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依然得不到认可。我得不到认可,那我就不努力了,我的不良行为至少能让你们不那么好过。有这样问题的孩子背后的需求只是想告诉我们<font color="#ed2308">他们只想被好好地爱一回</font>。<br>第四种需求类型是<font color="#ed2308">自暴自弃</font>。这样的学生的错误观点是我不可能有归属感,我放弃。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意义和价值,选择了自暴自弃。<font color="#ed2308">此时,他们可能会恨父母,恨老师,往往更恨自己,恨有多深,曾经对爱的渴望就有多大</font>。<br>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于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我也有了以下几点初步的思考:<br>一、<b>结合学生背后不同的心理需求来帮助学生</b>。如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比如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任务(如收作业、点名、做纪律监督员等),让学生通过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br>二、<b>在学生犯错时,要把思路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b>。关注解决问题时需要积极的“暂停”,多问启发性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下次怎么避免呢?”。<br>三、<font color="#333333"><b>尊重学生,在教育中实践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b></font>。表达出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学生的感同身受、告诉学生你的感受、让学生关注与解决问题。<br>愿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让孩子们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成长,最终学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