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序曲——看商河鼓子秧歌

石花

<p class="ql-block"><b>  商河的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早在2006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我关注并拍摄商河鼓子秧歌已经有几年了,有时候一年去过多次,但是每次拍摄都有不同的感受。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没去拍,一直感觉缺了点啥。前几天,我就开始打听,结果答复说还是由于疫情防范的原因不便组织大型的秧歌集中展演,但是有的村子还是有自娱自乐式的小活动。昨天(2月23日)终于获悉下午有秧歌队表演,赶紧驱车前往,唯恐错过了机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一站来到商河明辉文体广场。</b></p><p class="ql-block"><br></p> 商河阳光艺术团鼓子秧歌队的队员们正在整装准备表演。 这些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在商河较有名气的就有好几支,他们大都是有喜爱秧歌的中老年人组成,平日就像跳广场舞一样坚持训练,一有表演任务拉出来就是。 商河的鼓子秧歌也是分不同的种类,其阵势磅礴而又震撼人心,舞技优美而又强劲有力,既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著名的旅游博主山东Nini携团队慕名前来来商河拍摄鼓子秧歌,受到商河摄影家协会的通力支持指导。 <b>第二站,我们来到商河殷巷镇闫家村。</b> 在这里我们更切身身感受到了商河人民的热情和商河鼓子秧歌的震撼! 右边的老人叫闫吕仁84岁,左边的老人叫闫连仁80岁,他俩是亲兄弟,从小就跟着大人跳鼓子秧歌,一直是村里秧歌队的头伞。 老人口齿伶俐而又自豪地告诉我,俺打小就喜欢鼓子秧歌,每年元宵节都出来跳跳秧歌,今年还行,还能跳达几下没问题。 部分村民围拢在老人四周祝福新年好。 “俺也八十了,哈哈!”这个敲大鼓的老人叫闫义平,今年80岁,雄风不减当年。 大伙丛拥着队伍去村头的场院上表演,一路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主持人激动地高喊: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俺那小妮也高兴地为老人拍照。 在商河常听到一句名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听到锣鼓响,都会扭一扭。 这位老人叫闫连仁,今年也是80岁了,看看人家这舞姿,连蹦带跳的真是不次于小伙子。 “哈哈,一听到锣鼓响,就想上去蹦跶蹦跶。” 这位中年人更有意思,他是邻村来这里走亲戚喝酒的,听到锣鼓响,放下酒杯就来到这里,看着看着实在憋不住了,要过一把伞就跳了起来。 别说,还真有点“醉美秧歌”的感觉。 这位潇洒漂亮的姑娘叫闫淑华,她的父亲,爷爷,老爷爷都是村里的头伞。从小受到熏陶的她也是酷爱鼓子秧歌,年轻轻的就成为全县有名的头伞 在这里原文引用闫淑华为我提供的素材,让大家看看一位年轻鼓子秧歌传人的感受——<div>  我们村最早是在1952-1958年举办过鼓子秧歌,中间间断了六十多年,在2015年我们村又重新举办起来。我老爷爷叫闫福仁,是出了名的老头伞,以前我们村在我们商河县的鼓子秧歌队里面知名度很高。我爷爷叫闫义德,是以前在村里打大鼓,跑头伞,现已过世,我问我爸爸来,我爷爷现在要还在的话,年龄是九十六岁了。我爸爸这个年龄段是七零年代,那时候秧歌正赶上间断了那段时期,他心里也非常热爱,所以每年过年他都会带着我去邻村看秧歌,我叫闫淑华,今年20岁,我小时候去看秧歌,看秧歌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爸爸总是会把我举到他肩膀上我才能看到里面跑场的人。我小时候接触鼓子秧歌是因为个人热爱,也是有家族的遗传,鼓声震耳,伞姿飒爽,还有那种热闹的氛围,它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所以我开始一路拜师学习商河鼓子秧歌伞、鼓,这一路走来容易不容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最初学习的时候,正值冬季,每晚七点我都要骑电动车赶到距离我家四十多里地的县城和那边的老师学习动作,晚上回到家都得十点以后了。那段日子我坚持下来了,首先是热爱,还有认识了许多热爱鼓子秧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通过日常参加活动也好,比赛也好,我体会到,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为当代青年,我觉得我有责任与义务去发扬,去传承。</div><div> 鼓子秧歌代表了我们当地的文化特色,我希望它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以后的生活历程中,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争取继承传统。吸引更多喜欢鼓子秧歌的人参与我们,关注我们。</div> 这就是新一代鼓子秧歌传人执着的精神,传承延续着这黄土地上优秀的民族文化。 这位老人叫闫义全,今年65岁。 他的一家人家——老婆,孩子,孩子的孩子都是酷爱鼓子秧歌。像这样的鼓子秧歌世家在闫家村很普遍,这也是鼓子秧歌能在商河时代传承的根源。 <b>闫家村这欢快的锣鼓,震耳的鞭炮,浓郁的年味为我们一扫疫情的晦气,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春姑娘的气息,黄土地的芳香,商河人的热情。</b><div><b> 春天来了!</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