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黄洋界上的荷树<br>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经常同井冈山军民一道到山下的宁冈去挑粮。在上、下井冈山时,时常在这棵荷树下休息。<br>——刘树信1967年2月3日下午2时记录于荷树下<br>从黄洋界哨口下来,我们继续沿着崎岖雪路行军34华里,于下午4点多到达井冈山中心茨坪,入住井冈山红卫兵接待站。和韶山一样,也是临时搭建的大棚子,里面都是竹子搭建的3层简易床,能容纳上千的串联学生。当天晚上吃到了井冈山的红米饭,装在大的木桶里,每人自己舀,另加几根干咸白萝卜条。<br>在接待站中心,我们又都收到家里寄来的第二封信。我们父母的家书邮寄地址只写:井冈山红卫兵接待站,某某收,说明他们对我们7人必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到达井冈山,也是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的!<br>从1966年11月15日上午出发,到1967年2月3日下午到达目的地井冈山中心茨坪,历时81天,行军里程总计3428华里。<br> 2月4日--8日以茨坪为中心,在井冈山参观学习5天。<br> 附: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br>小井红军医院当年住有200多位伤病员,在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第三次“会剿”中,因黄洋界失守,其中130多位重伤病员来不及撤离,被国民党军队赶往附近一块稻田中残酷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处修建了“小井红军烈士墓”。<br> —— 抄自侯开明的记录<br> 附:井冈山五大哨口<br> 五大哨口位于茨坪四周,它们是5条通往井冈山的要道,山峰陡峭,峡谷幽深,地势十分险要。它们分别是北面的黄洋界哨口,南面的八面山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东面的桐木岭哨口。在这些哨口的万丈深渊中可以看到苍鹰在半山中盘旋,景象十分壮丽。<br> —— 抄自侯开明的记录<br>附:步云山红军练兵场旧址<br>步云山是井冈山著名的红军练兵场。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和茅坪以后,经常在此练兵,每天坚持"三操两讲"。毛泽东同志经常亲自给部队讲课和指导部队操练,练兵期间部队驻此并设立澡堂,厨房,仓库,食堂,兵工厂等。毛泽东同志也曾在此屋内左耳房住过。现在这所房子是1965年按照原址重建的。<br> ——抄自刘树信1967年2月5日下午步云山记录<br>附:井冈山柏山庵简介<br>1928年10月14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柏山庵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同志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大会选举了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陈正人、袁文才、王佐等19位特别委员。1928年红军机炮连也驻扎在这里。陈毅同志为机枪连连长。<br> ——抄自刘树信1967年2月5日柏山庵记录<br>附:领井冈山纪念章的一段回忆<br>我记得在上井冈的路上,我与丁风岐探路打前站,正碰上接待站发井冈山纪念章,我们7兄弟从千里迢迢到井冈山最可渴望的是最早能获得一枚井冈山纪念章,我与丁风岐就用学生证各领了一枚。后来树信,开明,连生,凤桐,永生等5人到达接待站后,用介绍信又领了7枚井冈山纪念章,我们在井冈山相聚后,发现多领了2枚。我与丁风岐认为已领了,又没人追究,就不用退了。后经大家讨论决定,认为这不是多领2枚纪念章的问题,是诚实不诚实的问题,是一种思想品德的问题,最后决定把这2枚多领的井冈山纪念又退回给接待站。可见当时我们是什么样的思想境界!<br> ——抄自郝俊鸣的回忆<br>鼓舞我们前行的圣山--井冈山及其纪念章:丁凤歧保存<br>实践证明我们不愧有相当高的淳朴境界:在3个月的步行途中路经无数个红卫兵接待站,我们7个人均没有借一分钱、一两粮票和任何物品(每个红卫兵接待站都可以提供,然而能到时候还回去的极少极少)。这在全国参加了大串联数以百万的学生中,我们敢说是几乎没有的!<br>事后很多年,有很多人都说我们7个人“傻”。因为在大串联的几个月,坐火车、吃、住都免费,不知有多少聪明的“红卫兵”趁机把全国都游遍了。而我们7个人背着行李,一门心思直奔一个目的并走了3个月!但我们至今没有一个人感到后悔!<br> 从1966年11月15日上午出发,到1967年2月3日下午到达目的地井冈山中心茨坪,我们“重上井冈山”的长征历时81天,行军里程总计3428华里。<br>由于井冈山地区大雪封山,粮食运不上来。所以江西省军区专门派直升飞机向滞留在山上的数千名学生送来了食品。我们也第一次吃到了部队专用的压缩饼干。<br>2月6日,我们在井冈山报栏上看到了一则关于山西“文化大革命”中“112”夺权的报道,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收到同班同学陈太生的来信,介绍了榆次二中“文革”的一些事情,心情很不平静。我们一致决定放弃原准备继续长征到赣州、瑞金的计划,回家、返校去“闹革命”了。<br><br>坐火车回山西 <br>(1967年2月9日-2月14日)<br>2月9日,恰好是1967年的春节,我们7人整整齐齐列队告别了井冈山。离开之前,征井冈山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同意,把我们的长征队旗钉在了纪念馆内一座雕像的下面。记得这座雕像的名称是《难忘的岁月》:一个小红军战士靠在一位老战士的怀里,聚精会神地听这位老红军战士吹笛子。<br>至今都非常遗憾、甚至是终身的遗憾,我们7人未能留下一张在井冈山的纪念合影----<br> 有近千名全国各地的学生是乘坐井冈山红卫兵接待站准备的数十辆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从桐木岭哨口下井冈、在雪路上行驶100多公里,被送到了江西省中部位于赣江边的吉安市革命师生接待站,犹如毛主席当年一首词:“十万工农下吉安”。<br>据侯开明回忆:1967年2月9日即初一的中午饭,吉安市接待站食堂给每人一碗大块肉,白肉块、红肉块真不少,在外很少能吃上肉,看着很高兴,一吃才发现白肉块大部分是白罗卜,但也特别香!<br>我们在吉安市接待站度过了1967年春节的初一之夜,晚上好像吃上了饺子。<br> 2月10日,从吉安市又坐大卡车北上100多公里,到达浙赣铁路线上的新余县(现已改为地级市)。<br> 2月11日--12日,从江西新余车站乘坐火车经长沙、武汉、郑州到河北省石家庄。虽然都是免费乘车,但都是慢车,每列车都坐满了全国各地返家的串联学生:车厢过道上挤的人水泄不通,甚至行李架上、厕所里也都有人!后来听说开始于1966年下半年的几千万学生大串联,对全国铁路系统的运输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与破坏。 <br> 1967年2月13日晚,从石家庄乘火车于14日早回到了榆次。可能刚从南方回来,大家普遍感到那天榆次的早晨特别冷!<br> 那年我们7人历时整3个月的长征圆满结束!<br><br>结束语与感悟<br>(2021年2月)<br>在1966年那年“重上井冈山”的我们7人都已过古稀之年时,反而有共同的愿望把56年前的那次“长征”经历整理出来,其中其实还包含了一种心愿与感悟,也是留给我们下一代人的祈盼,就是作为我们这个回忆最后结尾的结束语:<br> 正如失败与痛苦给人以教训,但失败和痛苦本身并不值得歌颂;<br> 正如苦难与遭罪给人以成长,但苦难与遭罪本身并不值得复制;<br> 虽然是56年前的 “文化大革命”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能有如此“长征大串联”的机会及便利,但那场“文化大革命”本身并不值得留恋!<br><br>2021年2月18日<br> 依据王连生的长征行程日记和7位同学<br> 各自提供的回忆与保留的相关资料<br> 刘树信整理<div><br></div><div>1——8 全文完</div> 少年十七不知愁,<br>冰天雪地走中州。<br>三千里路奔井冈,<br>难有豪气留春秋。<br>一一刘树信2021年2月二中十一班七同学重上井冈山长征整55周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