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古村落爨底下村

王雨华

<h1><b> </b></h1><p><br></p><p> 前天,我们驱车两小时去北京著名古村落门头沟爨底下村游玩。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 </p><p> 爨底下村,位于太行山脉的深山峡谷中,是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距北京市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爨底下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整个村庄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p><p> 爨底下村,明代建村。明正德十年(1515年),爨底下村一世祖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三兄弟奉命自沿河城到爨里口守关,逐渐繁衍发展,形成了韩氏聚族而居的爨底下村。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古驿道,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过往商贾的重要落脚驿站,既而形成古村聚落。 </p><p> 前天天气晴好,风和日丽。因为非节假日,游人不是很多。我们边走边看,感慨万千,也拍摄了不少照片。现编辑这组照片供朋友们欣赏。</p><p> 王雨华</p><p> 2021.2.24</p> <p>  北京著名古村落门头沟爨底下村,村内到处可见这个极为罕见的“爨”字。《说文解字》解释“爨”为“锅灶之下篱火旺”,意为点火做炊。爨底下村之“爨”,应为“灶”意。</p> 从二层台阶上看爨底下村。爨底下村名的由来:一为村西北有个“爨宝玉沟”,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聚宝的地方,因村在其下,故名“爨底下”。二为此村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村名“爨底下”。三为村北部有崖头,远望似灶,人称“爨头”。村在“爨头”之下,故名“爨底下”。 这是爨底下村最高处东头一座在原址上新翻修的院落,号称“迎贤庭”。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筑宅建院,高低错落,引水修塘,随坡开田,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这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迎贤庭”及爨底下村下台面的村落建筑。 爨底下村下台面的村落建筑。 爨底下村中有两株年代久远的老槐树,树上挂了许多红灯笼。传说,韩氏三兄弟在明正德十年从山西老槐树下集合参军来到北京沿河城爨里安口守关,由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形成了后来的爨底下村。这两株老槐树有思乡念祖之情。    在爨底下村共有70余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这是坐落在主街上的一座财主家的“福”字院,是爨底下村最早的院落之一,也是全村少有的一家“两进”四合院。   这是“福”字院门口悬挂的牌匾。 <p>  “恒德瑞”,一座普通的四合院民居,在大槐树旁的一条胡同里,如今成了接待游客的小客栈。我们中午在此用餐,三人花费130多元。如果住宿,每晚只需300元以内,收费还算公道。</p> “恒德瑞”四合院内的客房,雕花的硬木条案上左侧摆着一个老旧的量器木制“方斗”,中间摆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挂钟和八十年代的收录机,右侧摆放着一个木制工具箱。条案前有两把老式硬木圈椅,供客人坐息。卧室内还有卫生间兼淋浴房等现代化设施。 <p>  我们一家三口的午餐。</p>   村中大街上的“爨灶社”,是接待游客吃饭的餐厅,西侧墙上写着“这里有一腿!”几个大字,下面还标注着“已售羊腿457条。”看来生意真是兴隆。 这是“双店式四合院”的木制说明牌。   “29号院”,也是被政府认可的用以接待游客的普通民居,墙上挂着“门头沟小院”的牌匾。大门口贴着喜庆的对联,还悬挂着一对红灯笼,上书“垣舍”二字。灯笼后面还有一块“共产党员户”的徽记,大概以示“待客诚信”吧。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福”字院,是爨底下村最早的院落之一,号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又是一家挂着“共产党员户”徽记的普通民居,但是不接待游客,双扉紧闭,大门上锁,谢绝参观。   “吉祥客栈”兼“七星灶食堂”坐落在爨底下村主街西侧,门口停了一辆小轿车。墙上挂有三块木牌,分别书写“来吃”、“来喝”、“来住宿”,外墙上还有一幅“爨式烤羊腿”广告,用以招揽游客。   沿着爨底下村中西侧石砌小路上山不远处,有一座挂有“爨之源”牌匾的小院,真是好大的口气。石砌的院墙,新修的门楣,喜庆的装饰,门口还有一块标题为英文“OURLAND”的招牌,看来还准备接待外国游客。 这是在“爨之源”小院门口拍摄的照片,逆光下红色的枫叶晶莹剔透,叶脉清晰可辨。   “爨之源”小院旁边耸立着一排石砌的老屋,看来年代久远,富有沧桑感。院墙外有两位年轻的女游客在取景拍照,对斑驳的石墙极感兴趣。   在“隆鑫客栈”的侧面墙上写有一个大大的“爨”字,山墙上还挂着门头沟区文明办颁发的“诚信民俗户”铜牌和“乡村民俗旅游食品安全模范户”木牌。旁边则是另外一家“鹿鸣祥”民宿,新漆的匾额上还插着一面“爨底下”的三角旗。大门上春节前刚贴的对联“金牛贺岁家和美 紫燕迎春人安康”已被冬日的暖阳晒得泛旧。 在“隆鑫客栈”的外侧墙面上还有巨幅“吃饭住宿”广告牌。   这户人家窗外的装饰很有意思:窗户上贴有红色的“金牛”剪纸图样,是春节前刚贴上的;窗棱上挂着两排老玉米,象征着喜庆丰收;一个蓝色的绳编布艺坐垫悬挂在南侧,一排九个布老虎蹲踞在窗台上吸引眼球。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布老虎后面的“爨底下”文化解读木牌,分为“爨底下村名的由来”、“爨字的解释”、“爨底下与川底下”、“爨底下韩氏家族辈分”、“爨字的写法”五个部分,很有内涵,值得一读。 爨底下村整体上分为上下台面,以龙头山为中心延展出一组放射状扇面形建筑群体,村内道路趋山而建,上下台面分别有一条平行于等高线的主路,两条主路加上众多的山道和院落之间的巷道四通八达。这是位于全村中轴线上地势最高的一座财主大院。该院分前后两进,共有房45间。此院现在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内部还设有景观餐厅。 游客在财主大院门口驻足停留,观看牌匾上的文字说明。 游客在财主大院门口拍摄留影照片。 这是位于爨底下村主街西侧南面的一家“诚信民俗户”,编号30号院,大门上方挂着“片石居”的牌匾。石砌的墙面,木制的门楼,黛色的瓦片,古色古香,极具怀旧之感。大门上 的两幅门神画有驱邪避鬼、护卫家宅、永葆平安之意。 游客在“片石居”门口欣赏两幅门神画,画面上是唐代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兵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沿袭至今。 这是位于爨底下村上台面一家院落的山墙,墙上还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书写的大幅红色标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 由于爨底下村距北京市90公里,游客前来参观,多为私家车自驾游。这是村前的空地上停满了游客的私家车。 <p>  游客在爨底下村至今保留的旧时汲水用井上辘轳旁拍照留念。</p> 游客在爨底下村至今保留的旧时为粮食脱壳用的石碾子旁拍照留念。 爨底下村的街道至今保留着石砌的土路,小轿车在路上行驶略感颠簸,因而不能高速行进,也就保证了村民的安全。由于当天游客稀少,部分游客就在村中街道上游玩、嬉戏、聊天也不碍事。 一群北京游客曾经在爨底下村插队落户当过知青,如今旧地重游,寻访老相识。一位韩姓村民正在给她们介绍情况。 这位韩姓村民应该是爨底下村韩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 游客在爨底下村上台面街巷上俯瞰拍照。 游客在爨底下村上台面街巷石砌围墙旁俯瞰位于下台面上的村落建筑。 这是位于爨底下村上台面街巷东头一个废弃的院落柴门,破败凌乱,久未收拾。 这是位于爨底下村上台面街巷东头一条通往山顶的曲折小路。 游客参观完上台面村落街巷后,正在往回原路折返。 <p>  这是位于爨底下村主街西侧南面依山而建的一座大型院落,大门外立有影壁一面,上书“鸿禧”两个大字。新建的门楼典雅气派,门联上书“先生归也小隐桃源 君子居之别开桂墅”,门外建有木栅栏和花圃,应是有文化修养的人家。 </p> <p>  这是“鸿禧”人家门口的近景。</p> 游客在“爨造社”门前留影。“爨造社”应该是一户文创人家。 游客在爨底下村主街西侧街巷上玩耍。 游客在爨底下村主街西侧街巷上似有所发现,正在取景拍照,留下难忘的影像。 <p>  爨底下村西的“爨头”下方有一处天然关隘,是典型的断层裂谷,堪称天险。裂谷长达100多米,其景观奇特,俗称“一线天”。此为“京西古道爨底下段”标牌。</p> <p>  “一线天”所在山石为石灰质,受雨水冲刷而成沟壑。上窄下宽,峭壁参天,长达百米,如同隧道,仰望天际,形似一线,故称“一线天”。此处曾为《侠女十三妹》、《天军》、《投名状》等多部影视剧拍摄外景之地。</p> “一线天”景观之一。 “一线天”景观之二。 “一线天”景观之三。 <p>  “一线天”景观之四,石灰质山石如立体群雕悬于崖壁,细细研读,似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可以述说。</p> <p>  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树立的“京西古道爨底下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碑。</p>